城市象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社区更新探索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碳达峰 地图 城市更新 中国 空间规划 北京 上海 城市 自然资源 城市体检 国土空间 完整居住社区 推荐 杭州 智慧城市 规划 乡村 社区 公共服务设施 通知 城市治理 深圳 空间 可持续发展 案例 老旧小区 工业 建筑 广州 北京市 交通 疫情 设计 国家 城市规划 指南 服务 住建部 城市体检评估 方案 存量 城市居住社区 片区 行业 人口 2020年 单元 调查 新技术 街区 国土 评估 基础设施 街道 研究方法 如何 道路 热点 一张图 智慧 历史街区 数据 可持续 目标 探索 社区建设 活力 十四五 创新 平台 规范 融合 理论 公共空间 空间治理 现代化 模式 居住社区 住房 热力图 出行 数字化 步行 研究 小区 联合国 绿色低碳发展 环境保护 政策 城市活力 居住 治理 公共服务 系统 运营 保护 低碳 互联网 城中村 活动 空间设计 气候 共享 管理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城市象限的文章,摘录如下: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社区更新探索

作者:董雨菲,王偲,韩亚楠,陈琪玲,李骁然,茅明睿
来自: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在城市存量发展的时代,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和可持续性的价值导向丰富了城市更新的内涵和外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首先总结了社区更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更新的科学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本文随后介绍了笔者团队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增强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多种方法,支撑了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新街口和双井街道无障碍环境调研、史家胡同儿童设计工作坊、井点二号再生资源自助回收点更新、后现代城B区环境更新等社区更新项目。最后总结了基于空间数据感知和数字化技术的循证式城市更新方法积极响应了城市更新对科学性、公众参与、可持续性的要求,这些方法和数字化工具可以赋能基层精细化治理和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建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社区更新;公众参与;循证设计;3D打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图文版 

 
PART 01 背景

国内尤其是大城市经历快速现代化发展阶段后,如何在以存量资源发展为主导的集约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下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已经成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城市空间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提出目前研究热点集中在更新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城市关系、市场与城市更新、绅士化研究、中国城中村研究等[1]。同时,国内研究热点更为集中在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广州-深圳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公众参与等方面[2]。城市更新实践以建成空间的资源优化、品质提升和活力营造为途径,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主要路径之一。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国家层面战略指引“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而社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是推动城市更新的核心要素。

社区更新过程中的科学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是空间更新实践需要考虑的人本价值,同时社区更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中“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提出对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的目标,尤其强调“平等、包容、参与和可持续性”的人本价值。因此应对社区更新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在方法层面需要建立多元数据融合的城市更新管控方法库和项目全流程从观测到绩效评估的综合研判系统,为社区更新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1]。

数字化转型为社区更新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方案,进一步丰富了社区更新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数字政务的构建为城市更新提供了经济、技术和社会治理层面的支撑[3]。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将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均提出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框架。数字科学信息技术(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发展为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提供了多种新型技术工具手段,例如数字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例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智慧网联汽车、智慧社区等对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多数字化设计赋权的技术基础。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和数字政务的发展延展了以城市更新为途径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的维度和可能性。但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不平等也会造成社会正义问题。例如数字化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普通公众相较于政府、开发商等数据管理者的话语权更处于弱势位置[4]。Alphabet公司的智能子公司Sidewalk Labs推出的Sidewalk Toronto智慧社区项目由于个人数据隐私问题备受争议。北京双井的微更新实践将数字感知、增强设计、科学决策、智慧运营四类数字化技术赋权城市更新,延展包容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公众参与的能力与话语权[5]。因此,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社区更新如何延展探索科学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的人本价值成为本文主要探索的问题。

PART 02 社区更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更新的科学性

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相关政府部门大力倡导并应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城市更新的科学性。住建部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提出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同时提出要求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跟踪督导,定期开展本辖区居民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调研评估和行动总结[6]。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中,住建部进一步规范了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各项工作的要求[7]。在数字化智慧社区和相关智慧化平台的建设中,住建部也明确了提供各类民生服务和社区生活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在城市更新中提升了民主性。自资部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强调以用户需求视角,推进数字化场景应用与示范建设,助理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8]。此外,自资部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提出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将城市体检评估作为编制、审批和维护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着重提出了对完善规划定期评估、动态维护的实施监督机制的要求[9]。城市体检评估规程明确了将洞察城市更新中的问题和需求作为基础性工作、将落实监督机制作为保障性环节开展更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了空间规划中的体检和评估对城市更新的作用。住建部和自资部提出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于居民生活,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有利于明确各类更新项目的目标并挖掘问题,真正服务于居民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城市更新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面对各项政策对城市更新工作的要求,目前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应用数字化工具的工作方法仍然不够清晰明确,基层政府在实施中对如何科学地开展短板补齐行动、城市体检评估等工作的经验较为缺乏,需要在社区更新中的数字化转型工具应用的案例与实践。

2.2 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更新的参与性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中,提高城市更新的参与性既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公众的内在需求。北京市政府明确了公众参与、共建共享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基本原则,应充分调动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平等协商机制,共同推进城市更新,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住建部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中提出要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参与治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6]。针对老旧小区改造,住建部提出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内容应顺应群众需求,实现共建共评共享。当下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以满足新时期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期望和要求为目的,住建部强调要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培育服务于社区的社会组织以及积极推动居民出资参与,提高居民的参与性,推进社区居民参与小区改造的共建共治共享[10]。此外,自资部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重点贯彻了“人民城市”的理念,把握了“查找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城市突出问题”和“为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提供平台”,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城市体检评估,用人民群众满意度衡量城市空间治理水平[9]。同时,公众作为房屋的所有者,享有对房屋所在小区内的公共收益及用途的权益,参与小区更新改造也是业主的合法权益。

面对公众参与的政策要求和自发需求,公众参与也面临着工具和形式较为局限的挑战。数字化工具应用于公众参与的案例不足,基层治理单元往往对应用数字化工具的专业知识喝经验较为缺乏,对实施公众参与的方法技能把握不足。其次,实施公众参与时的工具较为局限,大多数基层组织采用问卷和投票的方式,缺乏数字化的参与工具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在挖掘深层的居民诉求和长期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

2.3 通过数字化转型保持更新的可持续性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将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11]。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城市更新行动需要注重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居民生活方式,例如线上电商对线下实体经济的影响,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对实体空间的影响。在面临居民功能需求转变时,曾经大拆大建式的传统城市更新模式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肌理,增加了资源浪费,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现阶段城市更新关注的是对现有资源的利用,2021年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12]。如何利用好现有的空间资源、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尽可能高效的投入,改变空间、设施的使用功能,迎合未来的生活方式,达成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另一方面,经济的可持续性在城市更新领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项目回报低,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政府条线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不足,难以形成良性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备受关注的老旧小区尚且如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各个小区可能会面临建成时间长,设施老化,功能不适配当下需求的情况。届时政府资金是否还适合投资在产权主体并非政府的项目上?在公共维修基金不足的情况下,是否需要业主共同承担出自责任?在缺乏明确盈利机制、资金平衡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如何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都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PART 03 社区更新的数字化实践

3.1 循证式城市更新

“循证”是基于证据的意思,“循证设计”是指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提供设计决策依据,并通过“研究——设计——研究”的循环过程,将评估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应用于后续设计之中,使得设计方案更加的严谨和科学[13]。在2020年北京双井街道维更新的实践中,笔者团队应用了“人本-循证-参与式设计方法“,其中主要过程包括场地调研、体检评估、方案深化设计、方案仿真模拟、落地实践和实施后绩效评估[14]。其中,场地调研、体检评估和仿真模拟共同作为数字诊断的结论支撑了方案的深化设计。这种方法已经支持了北京市多个街道和社区的更新项目,并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笔者团队在桥下空间更新、无障碍环境更新等案例中,应用了环境监测传感器、数字化调查工具和数据管理系统、智能盲杖的工具进行设计前期的数字诊断。

3.1.1 支持微环境监测的智能传感器

高架桥在提升交通效率的同时,一些弊端也渐渐显露。比如桥下空间作为城市中“灰空间”的代表,常因为历史遗留原因产生违规侵占、无序使用使用等问题,存在着巨大的更新潜力。有效利用起桥下空间,可以为城市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令城市空间焕发生机。

以往对桥下空间的利用方式主要以植被绿化、停车设施、市政用房、仓储用房为主,功能较为单一[15]。同时桥下空间受声环境、光环境、空气质量等限制因素的影响,在改造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周边居民也表达了类似的疑问。近期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以天宁寺桥为试点,探索桥下空间城市更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笔者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蝠音二号”智能传感器,对天宁寺桥桥下空间进行了微环境监测,以求通过空间诊断与数据分析的方法,评估在桥下空间进行体育休闲活动的适宜性。在噪音方面,天宁寺桥桥下空间受道路噪音影响较大。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城市中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的区域昼间环境噪声不高于70分贝,但是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桥下空间的平均环境噪声值为84.5分贝,(见图1)会让谈话过程受到干扰,难以桥下支持各种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后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需要关注增加相应的隔音措施,营造适合驻留的声环境。在空气质量方面,经过实地观测,我们发现天宁寺桥桥下空间的空气质量与北京平均水平持平,汽车尾气对桥下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影响有限。汽车尾气是pm2.5的主要来源,也能一定程度上印证桥下空间的汽车尾气浓度并没有想象中高。但与此同时,桥下空间因其隐蔽性,会存在一些垃圾堆放、便溺满地的情况。这一点也在传感器监测到的异味分布上得到了印证。因此,笔者团队给出的建议是在更新中需要加强空气流动,增设垃圾桶和卫生间改善环境卫生问题,以及灵活运用植物调节桥下空间微气候。

3.1.2 支持无障碍调研的数字化工具

基于数字化调查工具和数据管理系统对辖区内无障碍建设现状进行快速调查-结果查看和可视化配置的方法,笔者团队对新街口街道内共203个设施也开展了无障碍普查工作,针对不同设施现状提出相应整改建议,辅助其将平安里南街区打造成北京市无障碍精品街区开展更新改造工作。笔者团队开发的数字化调研工具小程序(见图2)根据空间基础数据、存量设施类别、空间位置和普查内容对固定字段内置于工具中以便快速对普查对象开展记录。调研结果录入后,数据管理系统(见图3)中可以快速形成自动汇总和可视化表达。这些数字化调查工具支持多人协作,快速形成调研成果,也可以作为开展更新工作前的现状快速、精确摸底,服务于社区更新的前期调研。

此外,笔者团队对双井街道辖区内不同等级的8条道路进行了盲道步行实验,通过智能盲杖开展感知盲人的步行环境。智能盲杖是通过雷达装置探测周围障碍物的距离,利用蜂鸣器的频次对盲人进行提示;同时收集雷达反射波和GPS的数据,感知实时环境(见图4)。结合数据得到的环境复杂度和步行速率的热力图,以及同步拍摄的视频,笔者团队分析了影响步行环境的各项要素,例如地上障碍占道、盲道破损、盲道转折等(见图5),并识别了在无障碍出行中的城市管理类问题、城市建设不合规、城市建设合规但不合理问题(见图6),进一步对无障碍建设和优化提升提出规范管理和建设维护的对策建议。

3.2 数字化参与式更新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数字化的工具开始被运用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辅助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城市更新的各个环节,相较于问卷调研、志愿活动等传统的参与形式具有覆盖度更广、趣味性更强、关系粘性更高等优势,例如国内外普遍利用互联网众包平台(Crowdsourcing)开展城市规划、社区营造等领域的公众参与工作,鼓励居民提出意见与愿景,并赋予居民决策权。城市更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意见征集、问题诊断、概念设计、方案模拟、方案评选、实施监督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5]。数字化工具可以对居民在各个环节上的参与进行较为有效的支撑,赋予居民更多的参与权和影响力。笔者团队在社区空间、桥下空间等微更新案例当中进行了多种数字化参与形式的尝试,包括意见征集、概念设计、实施监督和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

3.2.1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居民提案工具

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在线地图技术的众包平台工具,为居民参与城市更新提供了表达意见、描绘愿景的更加便捷的渠道,例如笔者团队自主开发的“云雀象限”居民提案工具(见图7)。居民可以在小程序地图上进行问题“扎针”,利用、文字等形式进行空间问题表达,打破了原有参与形式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即利用线上平台将公众参与的广度进行了延展。

3.2.2基于VR/AR的空间设计工具

VR/AR技术可以为居民提供沉浸式的三维交互体验,设计者可以跟实际场地产生更强的联系,并且这种具有科技感、趣味性的设计工具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将更多元的想法、愿景进行收集。笔者团队在史家胡同儿童设计工作坊活动中利用WebAR技术开发了“梦鱼象限”参与式设计工具,以增强现实的形式,将居民自己制作的实体三维模型进行数字化扫描,并上传至互联网平台,让公众对候选方案进行投票(见图8)。

3.2.3“互联网+”社区运营工具

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汇聚、交往方式,因此线上社群运营工具代替了线下活动组织,成为了最广泛的社群运营方式,例如以增强邻里连接为目标的社区服务APP、小程序,以及微信群等。这种线上虚拟社交关系与线下实体空间交互相叠加的模式,能够产生粘性更高的居民社群。笔者团队在井点二号再生资源自助回收点更新活动中,利用微信群开展活动组织、活动预约、话题分享等内容,并贯彻到微更新的全流程过程中(见图9)。

3.3 可持续的社区更新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快递和外卖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项服务。在数字化的影响下,原本为居民散步社交而设计的社区空间纳入了快递分拣、外卖等待等新的使用场景,原有的设施已经不再能满足现在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同时也为原有设施的维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后现代城B区的空间更新过程中,笔者团队回收利用尾矿矿渣,通过3D打印重新制成模块化的街道家具,让社区的公共空间实现自我更新和弹性调节。居民通过对街道家具的拼接摆放,创造了多样化的空间使用场景和功能,既满足了居民对休憩的实用性要求,也增强了空间景观的趣味和活力。(见图10-11)

建筑电讯派(Archgram)的发起人之一彼得·库克(Peter Cook)在1964年提出了“插件城市”(Plug-in City)的概念。(见图12)“插件城市”由可以保障交通和基本服务设施的骨架和各种各样可以被替换的单元构成,在结构的顶端还设有起重机可以根据人口规模对单元进行重组[16]。

这种模块化建筑的概念延伸到景观领域,为模块化的街道家具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街道家具的应用中,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的单元模块可以组合成花坛、座椅、阻车装置等不同的形式来适应多样化的社区生活场景。社区居民可以自主完成拼接组合,根据需要摆放在不同的位置,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空间。这种装置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3D打印的原材料并非一般的混凝土,而是采用了尾矿矿渣作为骨料,不仅降低了材料成本,还有助于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其二,模块可以改变功能重复利用,减少浪费。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即便对于小微空间,当可以通过调整使用功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尽量避免更换新的硬件设施,这些单元模块可以被拆解并重新组合以适用未来的使用场景。在未来可能每个社区都设有一台矿渣混凝土3D打印机,每当有设施更换和维修的需求,都可以随时进行打印。这样的维护不需要专业施工人员参与,由物业工作人员或者居民即可完成,可以形成长久的维护机制。

PART 04 

结语 


基于空间数据感知和数字化技术的循证式城市更新方法推动了科学性、公众参与性、可持续性价值引导下的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在社区更新全过程中,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创建的数字化调查工具和数据管理系统和互联网提案工具实现了通过现有数据和公众意见的快速采集、集中分析,进而开展社区更新的居民需求循证;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开发的参与式设计工具和3D打印技术制造的可移动式街道家具,创新了公众参与方式和空间更新模式,进而提高公众参与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这些案例作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社区更新实践,探索了多样化的社区更新数字化实施路径,对未来的社区更新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社区更新是一个覆盖面极广的内容,本文仅就笔者团队在具体实践中的数字化方法进行了阐述。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其他方法和机制亦可以在科学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赋能社区设计更新。在科学性方面,建议社区更新项目将街区体检和空间诊断作为固定的环节,通过数据感知和数据分析更好地认知街区的现状问题和亟待更新的内容,增强更新的科学依据。在参与性方面,未来元宇宙技术可能作为公众参与设计的工具之一,提高公众参与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在可持续性方面,除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外,公众借助网络和数字化工具的参与方式会给公众参与社区更新带来长期稳定的运营动力,有利于实现社区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可心, 邓羽. 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时空演进路径及驱动机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1): 1942-1955.
[2]孙威, 王晓楠, 盛科荣.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研究 [J]. 地理科学,2020,40(8):1300-1309.
[3]梅杰.技术适配城市:数字转型中的主体压迫与伦理困境[J].理论与改革,2021(03):90-101.DOI:10.13553/j.cnki.llygg.2021.03.008.
[4]李红文. 数字鸿沟与社会正义[J]. 云梦学刊,2018,39 (5):112-117.
[5]韩亚楠,茅明睿,贺俊堯,等. 新技术驱动下城市微更新的设计赋权——基于北京双井街道参与式微更新实践[J]. 新建筑,2021(4):11-17.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图文版


文章来自:城市象限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城市象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社区更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