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城市规划中应划分好大小“细胞”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北京 上海 城市 住区 推荐 总体规划 乡村 社区生活圈 社区 规划 城市化 生活圈 年会 新加坡 空间 可持续发展 案例 方案 村庄 服务 公交 新区 建筑 国土 交通 融合 住房 生态 设计 人口 城市规划 国际 道路 目标 单元 基础设施 可持续 保护 管理 建筑设计 陕西 村庄布局 开发 步行 宜居 居住 总规 地铁 布局 小区 公共服务 特色 系统 艺术 活动 供水 乡村社区 农村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城市规划师需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和艺术家的眼。尊重地貌与当地自然条件,用心去建造最宜居的城市。”3月2日,新加坡重建局原局长兼总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做客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大家讲坛”时建议,上海在城市规划中应划分好大小“细胞”,回避“摊大饼”,提升城市宜居性。

城市建设先保护遗产和自然再发展新区

刘太格曾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从事过规划项目的设计、评审。他表示,城市规划需要从人口入手,因为人口不同,所需配备的配套设施就不同,随之规划方案也要因地制宜。“要做好城市开发,应遵循城市发展的步骤,做明智化的规划方案。

“城市建设要懂得先保护自然、遗产,然后再发展新区,而不是只关注重点项目和建筑设计,这也是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发展方面的经验。”刘太格表示, 在以未来为标准,制定各市民所需活动空间。设置细胞、中心、器官、网络的等级化结构。其中,“细胞”有助把设施、配套分散各地,而中心则是按各细胞等级配置,再者器官就是重大的基础设施,需要严谨选址。再来网格为道路、地铁。“城市规划建设的一笔一划,都是钢筋所书写的,责任重大,须先知后果才许下笔。”

近年来,宜居城市正逐渐成为国内很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刘太格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宜居城市应该对人民、对土地都有个好的交代,要照顾人民生活上所有的需要,包括职业、住房、学校、交通和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海陆空各方面污染的控制,开发土地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保持它的地方特色。

上海将构建步行 15 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

目前,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将会更加注重城市生态格局建设,更加关注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上海市规土局局长庄少勤表示,以往的城市规划更看重的是经济发展,但新一轮的上海城市规划将会把城市的人文建设、城市魅力、城乡社区多元融合作为目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打造城乡社区生活圈,配置各类基本服务设施,促进生活、就业、休闲融合发展,营造更加便利舒适、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包括逐步构建步行 15 分钟可达、适宜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

据悉,在已经发布的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就提出鼓励新市镇因地制宜打造金融、科教、医疗、体育、文化等特色功能区。逐步构建步行 15 分钟可达、适宜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平均规模3到5平方公里,服务常住人口5万到10万人,配备生活所需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生活圈内设置社区中心,作为生活圈内的综合服务和公共活动中心。以 500 米步行范围为基准,配置满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构建无障碍、网络化的步行系统,串联居住区、公交站点、若干服务中心以及就业集中点,形成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乡村社区结合村庄布局,集中配置符合农村生活生产特点的各类服务设施,构建社区生活圈网络,提升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对话刘太格】

城市规划出现余量无所谓,无法容纳未来人口就麻烦了

澎湃新闻:评价一个城市是不是达到宜居的标准,应该有哪些标准或者条件?

刘太格:我觉得要建设一座宜居的城市,从城市规划来说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对得起人民的工作,另一件是对得起土地的工作。

人民生活上所有的需要要照顾到,第一是职业,第二是住房,第三是学校,第四是交通,第五是娱乐。所有这些在规划中一定要交代好,要对得起人民。当然就新加坡而言,也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做好,也是逐步得以完善。

基础设施的功能要好。设施建筑的通风、采光、供水供电,这些要做得非常完善,交通要做得好。在新加坡我经常问一些外国人,你们为什么从老远从你们的大国跑到我们这个小地方。几乎每个人在两秒钟之内就说,因为你们这里所有的基础设施运作得非常完善、有效。这也是新加坡政府很在意的一件事。

还有一个就是污染的控制。对土地来说,我们要做一个好的交代。第一就是土地开发的可持续,不破坏生态,不污染,保持它地方的特色,海陆空的污染都要去避免。

澎湃新闻:规划的起点是人口,但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人口增长近年来很快,突破原先的预测,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城市规划的设计、实施会有什么影响?

刘太格:我在帮助中国的城市做规划时,首先看他们过去人口的增长率。第二则考虑到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国。所谓经济大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城市化人口会达到80%~90%,所以一般会按照这个城市化的比例去做规划。至于具体哪一年会达到这个城市化的比例,我觉得并不重要,因为我们不要做短期的预测,做个远期的预测,甚至是一个期终的预测。

虽然这么说可能有人觉得不负责任,但其实我们做规划的,只怕人口预测得太少,不怕人口预测得太多。你看一个很好的案例,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很多机场是在市区里面的,为什么?因为之前他们只做了一个短期的规划,那机场好像是跑得很远了,可是现在就在市区里面。所以应该做一个比较远的计划,把机场放远一点。机场的位置,包括火车站,也可以适度让它们远离车辆密集的地方。如果做一个远期的,就不需要老是搬机场。我最近去了陕西延安,它的机场就已经搬了一次了,可能还要再搬,因为那个城市一直在扩大。

第三点需要明白的是,任何一个城市,人口的增长是控制不住的。中国是个好案例,虽然有户口制度,但北京上海的人口增长还是很快,所以我是觉得,为了不要老在改变这个规划方案,应该做一个远期、一个高人口量的规划,将来即便真的是人口达不到呢,也无所谓。

打一个比方,我们要城市做成大鹏鸟,不要把它做成小火鸡。几十只小火鸡,凑起来绝对不可能像一只大鹏鸟,可是你如果做一只大鹏鸟,你近期是发展小鹏鸟,再是中鹏鸟,然后是中大鹏鸟,最后大鹏鸟。万一你人口达不到的话,你做一只中大鹏鸟,它还是一只鹏鸟;万一是超过的话,就做一个比较胖的鹏鸟。所以,城市规划要把目光放得更远大一点,就不需要老是去改规划方案。出现一点余量无所谓,但如果无法容纳城市的实际人口,问题就大了。

中国必须建高密度建筑,但要配套低密度环境

澎湃新闻:新加坡的小区在建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围墙?

刘太格:新加坡的居民主要住在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人口大概是15万30万,因为这样子里面的配套就比较齐全。卫星镇里面再分成小区,小区里面就再分成组团。每个小区面积大概是五六十公顷,每个组团大概是四到五公顷左右,每个组团是没有围墙的,不过周围可能有一个绿化带。新加坡大多数的非公共建筑、住宅是没有围墙的,不过有一些特别高档的建筑有围墙。

城市的交通主要是考快速路、主干道、支干道。居住小区的那些小路,通行的效率可能并不高。

澎湃新闻:怎样借鉴新加坡的经验,让像上海这样一个高密度的城市给人的感觉不那么密?

刘太格: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就像西方的棋盘(国际象棋),它是一块黑的一块白的,黑的就是高密度建筑,白的就是公园、学校、体育场所。没有把黑的块放在一起,白的块放在一起,新加坡的秘诀就在这里,其实简单得不得了。

新加坡有很多卫星镇,卫星镇基本上密度比较高,它周围有一些洋楼,比如说别墅区啦,或者是低密度的建筑,所以整个城市也就好像一张棋盘。还有一些老建筑的保留,也算。其实这种工作也只有新加坡政府和中国政府做得到,因为土地是国有的或主要是国有的,而在西方做不到,因为地主会有意见。这种优势,新加坡是利用到了,我希望中国政府也能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所以,一方面我是主张中国是必须做高密度建筑,因为中国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0%,可是占的土地可能不到10%,甚至于更少,不做高密度不行;但同时,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制造一些低密度的环境,让人觉得整个城市错落有致。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上海在城市规划中应划分好大小“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