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中国 城市 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 多规合一 推荐 城镇化 社区 生态空间 规划 导则 城市化 城市治理 国家 城乡规划 空间 可持续发展 建筑 新型城镇化 美国 服务 方案 交通 新区 公交 地下 历史文化名城 设计 历史文化 农业 城市规划 修复 生态 评估 2020年 人口 轨道交通 住房 会议 园林 道路 产业 目标 基础设施 英国 可持续 活力 建筑设计 规范 创新 平台 理论 保护 德国 现代化 健康 管理 地铁 中共中央 布局 数字化 居住 研究 小区 开发 宜居 以人为本 绿色发展 治理 试点 政策 低碳 特色 联合国 系统 开放 运营 共享 文化遗产 活动 行为 规划方法 区域 城中村 行政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核心要点:

■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镇化步入中后期进程,城市发展动力正在转换,城市空间格局逐步成型,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深刻变化,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前所未有。综合各种因素看,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追求更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

■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市工作只有尊重发展规律,顺应新形势,跟上新要求,才能助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才能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提供支撑。

■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关键是要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顺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好的规划是城市的财富。要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当前,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推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斐然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超过50%的城市型国家。城市发展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为提升全球人居环境水平、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1978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攀升,城镇人口年均增长超过1600万。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人口达到7.7亿人。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50%,德国、法国用了70年,英国、美国用了50年,我国只用了30年。

城市数量和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到2015年底,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6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515个,分别是1978年的3.4倍、9.4倍。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51948平方公里,增长了6倍,年均增加1309平方公里。城市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1981年到2015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7.9%,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95.3%,污水处理率由3.8%提高到91%,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由不足0.2亿平方米提高到64.2亿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不足2平方米提高到15.6平方米。1969年我国第一条地铁开通,到2015年底,全国已有26个城市共102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达3612公里。

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1981年到2015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从11万公顷增加到189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5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到12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达到225处,命名国家园林城市310个,还有38个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21个城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经济高速发展。1988年到2014年,我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2%,比全国GDP年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目前,全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51%的劳动力在城镇就业,消费的86%在城镇实现,投资的90%在城镇发生,信贷的66%在城镇投放。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城市居民居住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镇人口增加3倍的情况下,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改革开放初的6.7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33平方米左右,增加了近4倍。2008年至2015年,全国累计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5000多万套,解决了上亿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是新时期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连续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求洋等乱象丛生,千篇一律,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有蔓延加重趋势。

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发展实践中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认识和自觉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结果。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镇化步入中后期进程,城市发展动力正在转换,城市空间格局逐步成型,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深刻变化,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前所未有。综合各种因素看,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追求更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市工作只有尊重发展规律,顺应新形势,跟上新要求,才能助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才能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提供支撑。

按照目前发展情况,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就是说,今后我国会有2/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由此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将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诉求。时隔37年后,党中央决定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在顺应和把握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为解决制约我国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提供顶层设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把城市现代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城市现代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关键是要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三、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顺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好的规划是城市的财富。要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要改进规划方法,建立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总结和研究推广“多规合一”试点经验。要严格执行规划,加快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威慑力。打好治理违法建设攻坚战,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清查和处理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全面开展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加快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突出抓好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工作。

努力塑造城市特色面貌。推动改善城市整体风貌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市更加协调、可持续发展,也能让居民处处感受到城市的美好。要推进生态修复,尽快研究制定相关规章、技术导则和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大力宣传“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鼓励和培养优秀设计人才,创造出更多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建筑。

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的百年大计,是为民造福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当前集中力量抓好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建设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合理布局城市路网,提高公交分担率,着力缓解交通拥堵。

大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建设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要实施建筑节能工程,积极推广绿色新型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现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稳妥发展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以中水回用和垃圾减量化为重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推进污水处理小型化、分散化、社区化,培养发展各类水务公司,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人民安居乐业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金融政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大力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确保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要推动老旧住宅小区有机更新,同时规范公租房保障,逐步推广租赁补贴。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健全购租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稳步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更好保障住有所居。

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软实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理顺和健全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执法理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程序,营造依法治市的良好局面。加快完善数字化城管平台系统,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的能力。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建立和完善市民行为规范,增强市民法治意识,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努力将现代城市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个市民心间。

(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推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