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6年中国城镇化的教训 - 江儒山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城市 推荐 城镇化 山东 规划 城市化 武汉 长三角 产业发展 空间 京津冀 服务 建筑 新型城镇化 城市群 修复 存量 评估 生态 设计 人口 如何 产业 基础设施 保护 管理 中心城市 模式 开发 健康 布局 研究 治理 公共服务 政策 专题 开放 环境保护 区域 小城镇 城中村
🔊 提醒:这是一篇2014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也在不断总结旧有城镇化的种种弊端,各种的教训让我们更加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下是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江濡山的观点:

中国的城市化及城镇化进程,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了,快到健康的城市化及城镇化要素尚未完善。单从数量来看,中国城市化及城镇化发展速度的确不低,但要害问题是,到目前为止的大规模造城运动,呈现出高速度低品质的特征,为未来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预埋下极大隐患。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粗放而又超高速的经济发展,大大推动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东向西的千篇一律的造城运动,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已经严重束缚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进步。当然,造城运动也给GDP增长和充实各级财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果回首展望并冷静反思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城市化及城镇化建设已经呈现出扭曲格局:一方面,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及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增量建设而是存量优化,即如何完善严重缺失的城市功能和修复城市缺陷;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主要问题则是如何做好规划运筹和避免蹈覆辙、走弯路,特别是中小城镇的建设,更要理性面对、精心运筹、策略推进

客观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及城镇化进程,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了,快到健康的城市化及城镇化要素尚未完善,一座座新城镇平地而起。

“1949年我国共有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为10.6%。1978年,城市发展为193个,城镇化水平为17.9%。2008年,我国城市总数增加到655个,城镇人口达到6.07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5.68%。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现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以及辽中南、中原、武汉、长株潭、成渝、闽东南、山东半岛、北部湾等城市群,对区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数量从1954年的5400个增加到2008年的19234个。”——摘自11年03月02日《中国建设报》)

单从数量来看,中国城市化及城镇化发展速度的确不低,但要害问题是,到目前为止的大规模造城运动,呈现出高速度低品质的特征,甚至很多地方的城市及城镇建设“粗制滥造”,为未来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预埋下极大隐患。

综合审视、思考,有以下四方面的教训需要严肃正视,以避免重蹈覆辙:

一是摊饼式的盲目造成运动,大大透支了土地资源,浪费了城市发展的空间环境。而其背后的“黑手”则是过渡的房地产开发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生成和坐大。

二是受政绩观念及权钱交易驱使而违背自然规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夹生饭”。比如,各种半拉子工程、各种盲目的土地圈占,等等。

三是忽视市场经济规律,脱离生产力水平和资源条件约束。由此导致地方政府通过过度举债做大城市及城镇建设的盘子,超越了经济发展承载能力;

四是缺乏科学理念,权力主导的盲目决策,造成城市及城镇功能缺失。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缺失、公共服务机能偏弱、城市环境治理机能不足、功能区划布局错位等方面,已经存在严重的“先天性不足”。

可以预见,如果不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导致上述弊端产生和存在的诸多因素,未来的城市化及城镇化建设,还会跑偏并造成更大的灾难。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务必策略得当、审慎而为。对此,应当采取的策略:

第一、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上,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责任约束之界限,避免发生中央政府一竿子插到底管得太死、且责任不清的情况。

第二、中央这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在颁布的规划范围内,统筹组织多领域专家,针对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城镇化的建设模式,供各地参照执行。并在此基础上组成若干专业服务小组,针各地城镇化建设实施分类指导。

第三、调动和发挥地方民众的积极性,倡导民主精神和有效的民主机制,让属地居民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和监督城镇化的建设。比如设立由政府部门、专家、居民代表或者其委托人、律师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城市(城镇)建设与管理议事委员会”,定期对相关重大事项进行商议和民主表决。

第四、鼓励并支持民进机构,成立由多学科专业人士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城市化及城镇化的建设与管理,实施科学务实的研究,并为各地政府提供“加强城市化及城镇化建设与管理培训”及公共服务,以此逐步强化软实力。此项研究要设立若干专题,针对现实问题,做触及筋骨的对策研究。

比如,城市及城镇建筑要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及符合地方人文特征,避免片面追求形象和地标;

再比如,产业结构及产业聚集,要重视区域资源要素、产业基础、营商环境、交易成本、物流渠道、商事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而不是盲目圈地上项目;

再比如,人口管理要避免传统的公安机关的管控思维,而要注重社会化的动态人口及劳动管理与服务的机制建设,特别要注重凝聚和“善待”一批居留本地的优秀人才,使之成为发酵并扩散城市文明的重要因子。

第五、严肃制定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城镇化建设,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必须遵循的工作流程。比如,县域中心城的“城镇化建设”,可以采取这样的流程:区域资源要素分析——-区域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区域产业定位及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城镇建设规划——-区域城镇建设设计及实施——-区域城镇管理运行机制。”

城镇化建设需区别对待


针对960万平方公里的56个民族13亿多的人口的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最终的结果要么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要么是一场需要巨大的灾难。

为了不使其演变成为需要数代人吞咽的苦果,中央政府在制定规划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时,应当充分考量全国各地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参照中外城市化金城镇中的经验教训,确定出不同规模、不同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类别、模式、等级、风格等方面的约束条件,供各地参照。总体来看有以下一种情况,需要据此思路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一是针对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区域重心城市”,如何定位并完善城市功能、如何改造城棚户区或城中村、如何定位并强化城市基础、如何实施城市管理等等。这类情况需要分几个等级的标准及约束,需要出台怎样的实施意见。

二是人口在50-100万左右的区域中心城市,比如地级市,如何确定并控制城市规模加发展形态、定位城市的区域角色及核心功能、如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确定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及建设水准、如何定位并实施城市管理水准等等。

这类城市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盲目摊饼圈地和粗放建设,而城市基础建设脆弱,功能缺失严重。这类城市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麻烦和困难最多。

三是人口在20-30万左右县级市或县域中心城镇,这类城市或城镇几乎都是毫无章法的野蛮生长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这类市镇,几乎是粗制滥造的,其从外表到内部,问题复杂、“夹生饭”最多,对资金的需求几乎是“无底洞”。到底如何破解,需要花费大气力研究。

四是人口在大于有3-5左右的县域范围内的乡镇,有数万个,这些小城镇或者说村镇,直接为农村数亿人口,提供这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而这类城镇的几乎浸泡在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假冒伪劣的商品环境中,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破解这类难题,是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挑战。

总之,上述几类情况,孰重孰轻、谁先谁后,需要在规划及政策层面,研究出台科学合理的、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规制。特别要注重以下六个基本要素:

人口规模、基础设施水准(水、电、暖、路等)、公共服务、产业定位及基础、城镇建筑及文化、管理运行机制(人、财、物等)。

总之,如果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及就业机会、没有良好的公共服务机制、没有城市文明的人文元素、没有公平的营商环境,没有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只有外表虚华绿化、“电路板”式的建筑群、空旷的广场及宽阔的马路、缺乏灵魂的物理外表,就这不叫新型城镇化,而是透支子孙后代资源并为子孙后代堆放起来的“垃圾废墟”。

原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政府及财团大型投资项目顾问,产业项目风险及可行性评估专家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过去36年中国城镇化的教训 - 江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