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创新与重点问题剖析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上位规划 城市设计 贴线率 中国 空间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 推荐 杭州 城镇化 总体规划 乡村 社区 浙江 一体化 城市设计导则 规划 导则 工业 控规 城乡规划 产业发展 空间 特色小镇 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 用地 村庄 建筑 村落 服务 方案 交通 文章 国土 设计 存量 存量空间 城市规划 镇规划 行业 融合 生态 评估 会议 全域 国际 单元 规划设计 街区 道路 产业 新技术 目标 基础设施 探索 街道 可持续 城镇空间 活力 规范 创新 平台 规划技术 主题 公共空间 自由 行政区 模式 保护 用地分类 展示 现代化 建设用地 管理 总规 传统村落 布局 居住 研究 开发 博物馆 公共服务 详细规划 政策 特色 低碳 系统 环境保护 互联网 专题 中国城市规划 共享 运营 活动 指标 空间设计 艺术 区域 行政 产业园区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摘要    

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和高品质城镇化道路的一项战略选择,目前已在全省推进,全国推广。本文在界定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的背景意义、内涵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对特色小镇规划的基本属性、创新要求、规划创新做法等进行了总结归纳,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的选址与形态、功能与结构、增量与存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延伸探讨和思考。


1 引言:浙江创新发展的新亮点-特色小镇的创建


浙江省特色小镇产生于发展动力转换、区域创新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转型大背景下,是破解浙江发展面临的瓶颈与不足的重要抓手。如果说过去三十年浙江的发展主要是“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那么,未来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高品质的城镇化助推高质量的工业化”。特色小镇建设就是浙江以高品质的城镇化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与途径,可以将其视为浙江省产业升级的3.0版本。


区别于行政单元和一般的产业园区概念,浙江省所倡导的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之外,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在3km2左右),围绕特定的资源条件(往往是不可移动的资源)和产业生态位,以产业、空间双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为目的而衍生出的城镇中观层面的功能组织形态(图1)。综观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经验和浙江的实践,特色小镇的生长发育具有规律性和一定的客观条件,其空间选址是以产业需求为首要因素,产业体系具有明显的主题性,功能构成有一定的综合性,景观风貌具有可识别性,且以经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为最终目标。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一方面是市场配置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引导(图2)。针对特色小镇的这种“特性”,需要有效地规划供给,以引导小镇的创新发展与建设。



自2015年1月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目标以来,短短两年内,全省已完成两批次共79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项目,并经历了“政策制定-地方申报-地方创建-落地示范”的完整过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浙江省特色小镇已经进入阶段性评估和总结推广阶段。而有关特色小镇的研究讨论,已经从业界走向学界,从省内走向省外,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探讨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基本问题、经验做法很有必要。


2 应对新形势的有效规划供给-特色小镇的规划创新


2.1  特色小镇规划的基本属性


区别于以往的“镇”规划,也不同于一般的园区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是顺应创建条件和政策要求,以特色产业升级为目的,具有小镇尺度、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城镇风貌的一种综合性建设规划。其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特色小镇本质上是以特色产业升级为目的的空间发展单元规划,即以产业升级与创新为目的引发的一种空间发展单元规划,是应对新形势的有效规划供给;


第二,从属性上看,它属于综合性建设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涉及产业、文化、旅游等多专业内容,涉及发改、国土、规划等多职能部门,且需满足近期实施要求,是高度衔接的综合性发展建设规划,是一揽子规划;


第三,从范畴上看,它属于城市规划中的控规范畴。特色小镇不是一个行政区概念,从空间组织的角度看,它更确切的定义应该是城镇空间的“中观组织单元”,类似于现有的控规管理单元。这种“中观组织单元”是以浙江“块状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对象,以现有的产业集聚功能区为基础,目标聚焦于“社会多元、功能多样、职住平衡、设施均衡”等空间特征,能起到落实城镇宏观空间结构、引导微观项目实施的作用;


第四,从内涵上看,它重在通过“整装”的空间平台建设,打造产业升级的载体。特色小镇规划须紧扣“业态、文态、生态、形态”四大主体内容,创建产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镇功能平台,打造新经济下区域产业集聚的高级形态。在四大主体内容中,业态是核心,文态是灵魂,生态是保障,形态是载体。


2.2  特色小镇规划的创新要求


结合上文对特色小镇内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特色小镇规划的创新要求体现在产业选择、功能内涵、空间形态、管控手段、运作机制等六大方面。


2.2.1产业特而强、准而精


特色小镇的本质是产业问题,核心是创新发展。依托特色小镇,集聚创新资源,在最小的空间资源范围内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对产业的研究和选择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也是特色小镇规划区别于一般管理单元规划的关键所在。


2.2.2功能聚而合,激发活力


特色小镇不仅具有产业功能,而且强调紧贴产业,叠加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功能的选择是从产业中延伸和挖掘出来,而不是简单地相加、生搬硬凑。通过四大功能的融合,产生叠加效应,激发新的活力。因此,特色小镇规划除产业发展外,还须关注由产业升级和创新要素集聚带来的高端(或延伸)服务功能选择与培育问题,文化、旅游功能与本土产业、资源要素结合、重组产生的新经济、新业态和相应的空间场所配置等问题。


2.2.3形态精而美,讲求品位


“美就是竞争力”,特色小镇的空间特色体现为“小而精”“精而美”,其空间环境塑造包括自然环境、布局形态、空间肌理、建筑艺术特色四个方面。在自然环境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的底线,实行“嵌入式开发”模式,让小镇融入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风貌中;在布局形态方面,特色小镇规划的建设面积应控制在3km2左右,突出其布局紧凑、建筑体量适度、追求中小尺度的宜人开发;在空间肌理方面,应突出其与周边传统空间肌理的协调和延续;在建筑特色方面,强调小镇建筑风格的个性化、艺术化设计,建设“高颜值”的小镇,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


2.2.4用地准而细,准确划分


特色小镇规划是以企业发展需求、行业升级需求作为小镇空间组织的重要依据,它更加强调城镇土地的精细化利用,其用地布局须体现面向市场主体和行业特征的精准化、精细化特点。在明确小镇核心功能的前提下,规划对各类用地的比例、地块大小进行精准划分,对用地性质和用地功能进行精准研究,并在开发控制中预留一定的适应市场主体开发建设的弹性。


2.2.5市场化运作,企业实体参与


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实行“企业实体”运作,市场及企业在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运营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这要求规划以企业需求、行业需求作为小镇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的重要依据,充分考虑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利益的平衡,统筹规划的刚性与弹性,并注重产业规划、经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加适应与市场的接轨。


2.2.6实施即时性,应对考核


特色小镇规划与开发实施、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结合,具有近期行动规划的属性。近期规划的重点包括小镇启动区划定、小镇客厅塑造、近期项目库与三年行动计划、开发建设投资估算、项目建成后的预期效益估算、相关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对特色小镇规划提出强实施性的行动规划要求。


2.3  特色小镇规划的创新做法


2.3.1分析层次上涵盖从区域分析到总规、控规、城市设计的四大分析层次


特色小镇建设要求在规划范围内编制概念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核心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其规划分析涉及四大层面:


区域层面-主要解决产业选择和发展定位问题,产业发展以行业在全国、全球领先为目标,以带动和引领区域(或城市)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为目的进行分析论证;总规层面-主要解决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问题,与上位规划衔接,进行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控规层面-主要解决近期开发建设和项目落地问题,对原控规的改变作出论证,从成果编制到控规深度;城市设计层面-完成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和节点设计,形成设计导则,主要解决空间特色塑造、景观风貌引导、启动区相关工程设计问题。


2.3.2技术方法上重视市场主体、投入产出分析,管控手段创新和规划技术的创新应用


一是重视市场主体、投入产出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明确小镇建设主体、近期投资额与投资计划,进行小镇建成后的预期效益估算,统筹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利益的均衡(表1)。



二是规划管控手段创新,重视企业实体、市场化运作等运营机制创新对规划提出的创新要求。如体现符合行业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化、精细化设计,为特定行业设置特定的用地分类、功能组织、空间布局模式等。以特色小镇控规为例,一方面,用地划分和开发控制须符合行业特征和企业需求,具有强针对性;另一方面,用地管控并非越细越好,功能分区也并非越明确越好,而是要预留适应市场主体开发建设的弹性。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前提下,通过简化用地分类、提供负面清单、引入创新型产业用地、采用混合功能单元等方式,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重视四大规划技术的创新应用,包括绿色生态技术、智能信息技术、人性化工程技术、景观化工程技术等。


2.3.3规划内容上突出围绕小镇培育建设需求的特色指向性


针对小镇培育建设的要求,特色小镇规划须聚焦产业功能研究、空间布局设计、文旅空间构建、小镇特色塑造、近期建设安排五大方面的内容(图3)。



(1)产业功能研究

产业功能研究是特色小镇规划的前提与核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要求每个特色小镇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将产业定位转化为可以在空间落地的功能与项目。该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需要产业规划部门的前期介入和技术支撑,同时通过编制产业规划、产业专题研究等方式明确小镇的产业定位与方向,并将产业研究内容作为小镇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


在产业研究上,要重点考虑三个层面的关系:


第一,产业地位上-小镇与整体的关系。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目的是以小空间发展撬动区域产业的大转型。对特色小镇的产业研究应从全域产业的整体角度出发,考量把区域内集聚的高端要素打造成为区域特色产业的展示窗口和核心引擎;


第二,产品方向上-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正确处理传统产品与创新的关系,强调新要素、新技术融入下的产品升级,既包括原有产品的提档升级,也包括生产流程工艺的改善和优化;


第三,产业主体上-龙头与众创的关系。小镇中既要有代表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杆性企业,实现龙头引领,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吸引大批有潜力的先进技术企业在此孵化成长,焕发小镇的活力。以椒江缝制小镇为例,规划中强调以小镇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在产业方向上强调与电子信息化产业融合,推动研发、生产、服务和应用一体化,实现智能生产和智能产品的“双智能”。一是在产业生态系统中,通过缝制标杆企业形成产业示范,依托缝制行业标杆企业和企业孵化器先进的加工能力建设,为全区缝制企业的生产制造转型升级提供示范借鉴;二是构建小微众创缝制相关企业的孵化平台,吸引有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小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程化企业孵化培育体系。


在明确产业定位和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小镇空间功能布局将产业内容和行业需求转化为空间模式的语言,即处理好从产业功能转化为业态和项目的需求,从业态和项目需求转化为用地的安排,并以行业对空间的要求作为小镇布局结构的依据,落实好分期建设及年度建设项目(图4)。



(2)空间布局设计

特色小镇规划以产业发展需求、行业升级需求作为空间方案构筑的基准依据,并体现“产、城、人、文”融合的特点。在小镇空间布局的设计上,须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宏观层面的整体考虑。特色小镇不是完全隔离于城市之外的特殊功能区。一方面小镇高端要素集聚、多元功能复合及与自然融合的特性会对周边区域带来一定的辐射提升;另一方面特色小镇的培育与设施配套建设需要周边区域的支撑来实现。因此,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对区域的带动及依托是不同的。规划之初,应根据小镇的特点,整体考量小镇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其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


第二,内部格局的特色设计。小镇的空间布局组织与设计应从行业需求出发,对项目规模、空间组织作针对性研究,实现定制化、精准化的空间设计。具体到空间布局上,须关注产业用地配比的变化,创新型空间的场所特征和布局模式,产业服务功能平台的培育及以产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导向的空间布局优化。


在空间组织上,小镇创新、文旅等新要素的融入,也给传统的产业空间形态带来变化,其中以制造类小镇最具有代表性,已由传统的纯产业空间向多元复合的新型空间转变。如嘉兴巧克力小镇在建设中将旅游功能融入生产空间,按照参观体验的模式建设工厂,在巧克力生产线的右侧建起一条156m长的全透明观光通道。同时,在厂区内开辟咖啡厅、巧克力学院、巧克力厨房、玫瑰婚庆庄园;黄岩模具小镇在规划中结合模具产业的工艺流程进行模数分析,按照模数化对具体用地划分进行引导。同时针对小微企业孵化的特点,提出“完全共享”的组织模式,将生产与服务功能相互剥离,将研发和服务功能在中央模块中解决,通过连廊与厂房相连,使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


第三,特定问题的重点处理。特色小镇选址在城乡结合部,有利于小镇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融合,也是小镇合理利用增量土地的最佳选择。但这种选址要求也会给规划带来挑战,包括交通设施衔接、增量与存量矛盾、城乡关系处理、基础设施配置等。以城乡关系为例,特色小镇往往位于城乡边缘区,受制于原有城乡发展的模式,周边村庄众多,小镇的拓展势必会与村庄建设形成矛盾。杭州梦想小镇、云谷小镇等规划均强调思维转变,区别传统的空间隔离或大拆大建的方式,强调村庄并非小镇发展的负担,而是小镇特色塑造的亮点(图5)。在做规划布局时,尊重现状村庄格局,在对危旧房、违建房和少量民房进行清理拆除的基础上,保留村庄的肌理格局和历史要素(如老街、古树、古巷等),并对部分保留建筑按照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求进行适当地改造,作为小镇的特色配套功能,从而实现现代化城市功能与乡土生活的有机融合(图6)。在梦想小镇设计中,规划对仓前老街进行改造利用,作为商业配套、青年公寓和创业孵化空间,从而为传统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




(3)文化旅游策划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精神“内核”,而旅游功能是增强小镇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既是产业功能平台,又要发挥产业、文化、旅游的叠加效应,推进三者的融合发展。小镇文化的传承、挖掘和培育在规划中须重点对待:挖掘物质文化资源,使其在小镇规划中得以被激活和保护性利用;注重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整理,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项目;注重现代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挖掘和应用,转化为现代创新文化的展现素材。如在黄岩模具小镇规划中,突出产业文化特征,将整个小镇作为“产业文化博物馆”进行打造,全方位地构建文化展示系统。大到城市街道、绿地公园,小到城市家具、标志标识,力求让小镇每一条街道、每一片绿地、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个小商品都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此外,小镇还策划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从空间上构建文化展示系统,也从具体的活动中展示小镇的文化风貌(图7)。



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策划强调对特色小镇原有文化的保护、展示、串接以及对现代文化内容的植入。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在文旅功能构建方面的侧重点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文化旅游构建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手段,但并非必要条件。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构建必须依据小镇的禀赋及产业特点,适宜、适度地进行。特色小镇作为旅游景区建设的初衷一方面是强调建成环境的品质,实现“颜值高”的目标;另一方面是强调配套与活力,促进人气的集聚。针对某些产业类别的特色小镇而言,不应片面地理解特色小镇在旅游建设方面的要求,而是要强调旅游与产业的结合。对于旅游资源匮乏的部分工业型特色小镇,旅游并不一定是其主导方向,而是完善小镇配套、提升小镇人气与活力、营造社区氛围的重要途径。


(4)空间特色塑造

空间形态设计与景观风貌塑造是特色小镇城市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小镇空间特色的塑造涵盖整体空间形态设计、景观风貌专项引导、小镇门户区节点设计等宏观、微观层面的内容。其中,小镇门户区设计是塑造小镇特色风貌的先期抓手,而编制城市设计导则是展示小镇风貌与特色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塑造小镇的风貌特色方面,应重点把握:融入自然的整体格局、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建筑景观风貌专项引导、地域特征标识符号设计、景观环境设计、低碳环保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特色小镇作为后工业化时期新型城镇空间形态的试验田,区别于一般城市高密度、高强度的开发,在规划中更加偏向于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及以人性化尺度来塑造。小镇既非乡村,也非城市,而是自然与城镇相融合的特质地域空间,规划空间要集中连片,不追求满铺式建设,通过与自然相融的整体格局塑造、存量空间利用等方式构筑小镇的空间特色。


(5)近期建设安排

近期建设安排是特色小镇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这包括小镇核心区建设与小镇门户空间(“小镇客厅”)塑造、近期项目库与行动计划、投资主体与投资额、项目建成后拟产生的效益等。必要的情况下,还需编制特色小镇近期行动规划,明确特色小镇近期实施的一揽子规划内容。


2.3.4成果体系上,形成“1+2+X”小镇规划成果体系


特色小镇规划涉及概念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三个层次的规划内容。其中,概念规划作为规划纲领,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整体空间架构。核心区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小镇的空间特色塑造、景观风貌引导、文旅空间构建、启动区相关工程设计,并面向近期实施与近期行动规划相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在小镇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基础上,明确地块划分、控制指标和建设管理要求,从而保障项目落地,并作为小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依据。


在成果构成上,规划形成由小镇概念规划成果、小镇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成果、若干专题研究构成的“1+2+X”规划成果体系。在专题研究中,产业发展研究专题和文化旅游专题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8)。



3 对核心问题的思考-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重点问题


3.1  选址与形态


特色小镇的选址离不开周边特色资源要素的支撑,并且往往是某一类产业市场配置的结果。特色小镇的创建,原则上要求相对独立于市区、空间完整连片、四周边界清晰,因此大部分小镇在空间上呈连续、紧凑的布局形态,而旅游类小镇多根据旅游区的组织特点以旅游线路串联景区,呈现景区串联的形态(图9)。但目前也存在部分小镇在创建过程中受年度考核因素的影响较大,小镇的范围划定纯粹以投资考核为取向,从而导致一些不尽合理的选址形态出现(如空间上的分离与碎片化等),不利于小镇的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对小镇的风貌特色塑造也带来不利影响。



为更好地建设特色小镇,确保选址与形态的合理性,规划建议小镇选址应根据小镇的特点,整体考量小镇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小镇特色产业的分布和要素的集聚程度,以及与城市的互动,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投资、规模等考核政策方面保留一定的弹性。在布局形态上,规划关注小镇宜人空间的塑造、紧凑布局的要求,尽可能形成相对合理、完整的地域空间单元,并与周边城镇、原有产业平台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同时,增加小镇内部生态用地的比例,引导形成具有小镇体量、风貌的特色空间。


3.2  功能与结构


特色小镇不是隔离于城市之外的特殊功能区,其建设的意义在于对区域产业的提升和带动作用,这样一个集聚了高端要素的特色功能区,对周边乃至整个城市都会带来一定的辐射提升,引起空间结构的调整,并且小镇的功能不是恒定不变的,特殊要素、特殊事件的介入会给小镇的功能带来变动。以桐乡乌镇为例,其早期是作为江南水乡古镇来打造的,而后引入了现代时尚文化要素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艺术圣地(乌镇戏剧节、国际当代艺术展)。2014年后,乌镇又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地,目前,规划正在将其打造成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这种定位对周边区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影响(图10)。因此,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小镇未来的多种可能性,预留小镇功能转变的可能性和再发展的空间余地。



此外,不同产业类型的小镇,其需求及功能构成不同,内部用地的配比也有所区别。从椒江缝制小镇、黄岩模具小镇、平湖光机电小镇、诸暨袜业小镇四个脱胎于传统工业园区的制造类小镇来看,这类小镇仍然是工业用地占主导,占比约为35% - 45%,但相较于传统工业园区一般工业用地占比50% - 60%而言,其用地比例下降了约15% - 20%,减少的工业用地比例多用于产业研发、公共服务和配套居住,与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相吻合。


而杭州梦想小镇、上虞e游小镇、临安云栖小镇这三个新经济类型的特色小镇,其产业功能更加偏向于科技研发、会议展示、综合服务等服务型功能,在用地比例上表现为A、B两类用地占主导,一般达到占比30% - 40%。同时受创新型产业及人群环境要求的影响,新经济类小镇的绿地比例一般要高于制造类小镇,总体比例约为20% - 30%。而居住功能更多取决于小镇所在区域的整体配套条件,不同小镇内部居住用地的占比差别也较大(图11)。因此,规划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别的特色小镇在功能构成上的差异,并在用地布局方面给予充分体现和反映,从而适应小镇的发展培育需要。



3.3  增量与存量


从土地使用模式来看,特色小镇建设包括存量挖潜为主、存量为主同时创新增量、增量为主三种模式。特色小镇建设的本意是探索以最小空间达到最高效益和最优产业布局的创新之举,土地奖励政策的设定应与存量土地的利用相结合,鼓励盘活存量,注重在现有用地、现有产业平台的基础上改造提升。以杭州云栖小镇为例,其前身为街道级的转塘工业园,2011年后随着园区的转型升级,一批云计算产业园、云计算创新创业基地在此落户,并逐步形成目前的云栖小镇发展格局。


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发挥政府与企业主的作用,推动小镇存量空间的改造利用。一方面结合杭州市出台的《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的事实意见(试行)》(2014),明确工业用地改造的相关政策(包括功能用途转变、指标分类管理、土地价格评估等);另一方面采用政府回购、企业主改造、企业主自主转型三种置换模式,对存量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如把一部分楼宇通过政府回购房产的方式进行改造,一部分则通过政府回租或让政府推荐涉云企业租用的形式发展与云计算相关的产业。还有一些企业主看到小镇云产业的集聚趋势,主动清退建筑内原有的工厂,直接将楼宇改造成工程师公寓或小镇配套设施,完成自主转型。


在云栖小镇新一轮规划中,存量空间再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小镇建设用地面积的70%以上,实现了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图12-13)。而梦想小镇在一期建设过程中,把12幢粮仓改建成办公空间,粮仓空间的自由分割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初创企业的空间需求以及生产、会议、展示等不同功能的需求(图14)。在二期建设中,规划把仓前老街进行改造利用,作为小镇的配套服务空间和特色旅游、休闲空间,在获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利益和村民权益三者的平衡。



3.4  土地使用和开发控制


3.4.1弹性用地


由于创业和创新成功率低,且市场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小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确定性与多种可能性,因此,规划设计需要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在用地性质方面考虑一定的兼容性、可变性,以充分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如杭州大江东职教小镇在用地布局方面考虑了一定的兼容性,创新型产业用地兼容科研用地、商业用地、其他商务用地等,既为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又对未来市场的发展预留足够的弹性,从而推动小镇可持续发展。


3.4.2业态混合


与传统产业园区较为单一的生产功能不同,特色小镇的功能综合性强,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叠加社区、文化和旅游功能,在功能配置方面注重业态混合。以梦想小镇为例,其一期用地规模仅为10hm2左右,但集聚了粮仓改造的创业空间、孵化平台、柔性办公空间、青年U+公寓、创客咖啡等多种复合功能业态,是一个高度混合的单元。创业者所需的基本功能都包含其中,而不是过去高度刚性的功能分区。


3.4.3开发控制


为了营造良好的空间景观效果、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规划管控手段需要创新,如引导小镇空间尺度和连续性界面,引入贴线率的控制要素(图15)。为了形成宜人的空间环境,规划采用绿地率平衡的方法,降低产业用地内部绿地率的强制要求,转化为整个街区绿量的动态平衡,将产业区内消极的绿地空间释放出来,集中于公共空间,形成更好的空间效果。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规划运用灵活的用地布局方式,设置混合用地/选择性用地类别,如采用办公主导的混合用地B1/B2,允许包括商务办公、商业零售、服务业使用等复合功能,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图16 -17)。



4 结语


特色小镇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新生事物,已在浙江全省推进,在全国推广。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其规划必须以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来应对,作为新形势下的有效规划供给。浙江作为特色小镇的先行先试地区,从政策设计到规划建设都已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有了相对成熟的创新做法。


本文从剖析特色小镇的战略内涵与规律特征入手,对特色小镇规划的基本属性、创新要求及做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对特色小镇规划的分析层次、技术方法、内容要求、成果体系进行了总结归纳。文章还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剖析,涉及选址与形态、功能与结构、增量与存量、土地使用与开发控制四大方面。关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创新还涉及组织模式、设计实施等其他方面以及社会、人文等其他领域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转自中国城市规划协会(CACP_org)

本文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城乡规划》杂志2017年第6期


本期编辑 | 王虎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他山之石 | 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创新与重点问题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