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南京东路贵州里更新1.0到3.0 | 访同济大学童明教授 |城市中国082期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 中国 上海 城市 四川 推荐 社区 规划 空间 湖南 建筑 方案 设计 历史文化 城市规划 南京 城市肌理 住房 如何 规划设计 街区 目标 探索 历史街区 街道 可持续 活力 建筑设计 规范 公共空间 模式 保护 管理 总规 贵州 居住 研究 小区 开放 研究院 共享 运营 活动 同济大学 区域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南京东路街道的贵州里微更新是一种持续性的共建行动,其目标是要通过从1.0到3.0的措施计划,形成一种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局面。其中1.0计划着眼于社区公共空间,以政府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为主导;2.0计划关注居民楼内的公共领域,在居民的共同参与下,针对楼道空间、公共厨房、公共厕所等进行改善。3.0计划试图通过户内空间调整与改善,从产权机制的角度,尝试居民生活环境的共同性提升。历史街区的更新项目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这一情境中,建筑师需要在一种开放性环境中,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与营造,去实现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在此而言的建筑设计,则应当成为一种公众参与的媒介,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导向一种多方协商、共同参与的局面。

童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城市设计。

Q&A

Q=城市中国   A=童明



更新点位选择依据 


Q:贵州里更新探索目标是什么? 1.0计划到3.0计划, 实践目标有和关系?

 

A: 我们已经尝试了四五年的老旧社区更新。最初结合课程教学在虹口区的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围绕甜爱路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肌理与功能业态的整合,带动四川北路区域的结构性提升。遗憾的是后来由于政府职能调整及街道领导的调任,项目在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时就终止了。之后我们又在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参与了风貌整治项目,提出3.0的工作框架,希望能够超越风貌整治式的表面修缮,通过功能业态的组织以及社区活力的提升,带动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提升,从而优化现有整体风貌。贵州里是我们第三个试验点,主要想探索更深层次的社区有机更新。每个项目虽然议题不同,但都非常耗费精力,每一次我们工作室几乎都要全员出动,经历几个月的调研,共同讨论之后形成方案。

 

Q: 在更新1.0计划中,13个更新点位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A: 具体的三步骤计划中,第一步侧重于针灸式疗法,提升里弄的公共空间;第二步进入居民楼内的公共领域,第三步试图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所形成的与居民之间的共建关系,探索里弄住宅的适应性调整,带动居民的参与性工作。从1.0到3.0,更新模式无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所有的行动目标都是相互关联的。

 

在1.0计划中,我们将该项目所申请到的300万元经费,拆解为13个小项目,分布在贵州里三横两纵、1800m2的弄堂之中,目标就是将这1800 m2的弄堂,建设成为所有居民可以参与的共享客厅。由于经费有限,我们将工作分为三类:

 

一是整治里弄环境中的负面因素。随着城市变迁,上海大部分弄堂已不同于以往的记忆,虽然仍是社区的主要公共空间,但也汇聚了其它内容,如贵州里,几十米长的瑞康里主弄及入口被置入了垃圾箱房、厕所、门卫等,周围的街坊邻居在此倒垃圾,上厕所,环境状态较差。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将公共厕所转变为可以装盛绿化的景观,梳理弄堂门廊上方蜘蛛网般的线缆,使之成为具有归属感的社区门厅。还有主弄广场中的晾衣架,我们将其改为格网式,居民仍然可以晾晒衣物,也可以在格架中种植花草,希望通过养花、赏花、晾晒衣服,为居民提供交往机会。

 

二是关于空间资源的再利用。比如弄堂里水泵房上方有一四米多高的空中楼阁,楼梯和水泵房极其危险,难以利用。我们将二者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方便进入的空中书房,供居民读书休闲;里弄边角的几个理发店、小商店,本身就是社区居民活动的汇聚点,我们在设计中将其保留下来,通过改观提升,使之成为公共性聚点。


▲ 宏兴里水泵房改造前


▲ 水泵房改造后的共享书房


▲ 共享客厅


▲ 共享客厅内部

 

三是关于共享空间的再创造。由于多数居民家庭室内狭小,我们设想在弄堂中寻求合适场所,通过局部改造,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的共享空间。其中之一是针对原来居委活动室的改造,原是一个结构有些破损的两层楼小房子,我们将其清理后改造为一个共享厨房和客厅,可供居民临时借用,招待自家来客。该客厅由居委会管理,适当收取一些费用,保障日常维护之需,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运营机制。

 

Q:贵州里项目最难的是什么?就1.0计划来看,是否有望推进2.0和3.0?

 

A: 对于贵州里项目,最难的是与居民沟通和征得理解。在方案意见征询、公示,方案汇报、入户调研等所有交流阶段,大家谈的都很愉快,并无反对意见。然而一旦具体的事件触动到具体的人的时候,反对意见就开始出现了,而且非常坚决。

 

比如,弄堂里原本有个防空洞,半凸起地面,人行、车行都很不方便,影响整体环境。鉴于这块平地在小区最大,将其改造为居民生活广场,设置衣架和座椅供居民晾晒、休憩。施工第一天,冲击钻还没击打几下,附近居民就把施工队赶跑了,理由是噪声影响午睡。僵持了一周多,工人也换了几批,居民仍坚决不让施工。

 

再如公共厕所改造。社区中很多家庭没有独立卫生间,公厕仍是生活所需,但谁都不愿设在自家门口。建筑设计难题就是既要保留,又要改善,还不能触碰现有格局。之前厕所的门窗向弄堂正面开敞,臭味弥散,里外通视,使用很不方便。我们将其调整为侧向进入,天窗通风,这应当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然而施工环节,水泥黄沙、工人脚手架都已到位,三楼居民又跳出来,挡在门口不让开工。居委会和街道的科长、主任以及民警来劝说都无济于事,停工约三周,动也不是,停也不是,甚至居委会主任也深感压力,开始怀疑改造方案的合理性。最后一些赞同改造的居民也向反对者提出抗议。在整体压力下,反对的居民不得不妥协,施工才得以继续进行。幸运的是项目整体完成,大家看到效果,反对声音就逐渐平息了。改造结果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可,这使得随后的几个项目进行得都非常顺利。

 

▲ 宏兴里入口门洞改造过程


▲ 宏兴里入口门洞改造后


▲ 永康里入口门洞改造前


▲ 永康里入口门洞改造过程

 

这种状况是社区更新中的常事,城市规划专业所采用的访谈、交流、汇报等方式,在此情形中都很难奏效,因为所获得的反馈难以全面。在社区,居民之间形成共识非常困难,持赞同态度的一般不吱声,而发出的声音基本来自于反对者,这样很难判断社区的总体意向。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滞、衰退后,由于与周边快速变革的城市环境形成了较大反差,里弄社区居民的失落感是非常强烈的,这也相应表现为一种怨气,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导致社区更新的参与度、配合度都比较差。

 

事实上,贵州里微更新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在整个项目中,我们并未特别刻意执行自己的设计意图,从设计到施工都没有特别追求精细的品质。项目最大的效果就是愈合了居民和政府之间、居民和居民之间的关系,而且成效明显。这就如同一种隐形的伤口,表面平静,碰则疼痛。此类社区微更新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探测并弥合这些伤口。有了这个基础,我觉得继续推社区更新2.0和3.0是有可能的。


 


里弄社区微更新的价值

 


Q: 微更新2.0和3.0计划深入住宅内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A: 微更新2.0计划,将继续关注楼内更加微小和特殊的公共领域,包括公用厨房、公用卫生间及走廊等。里弄住房大部分是房管部门的出租房或者房管房,历史原因造成这种原本市场环境中的租赁关系却可以无期限的“世袭”,事实上等同于私用房,但其属性又是公共住房,导致了产权关系非常复杂。这也相应导致了特殊的使用状态,居民除了自家内部,其它楼房部位一概不管。他们认为自己作为租户不应该承担公共部位的责任,房屋修缮应该是房管局或者政府的事。谁是所有者?谁是责任者?谁是受益者?相关各方的利益无法界定。另外,来自居民的租金极其低廉,完全承担不起日常维护的责任,而且居住其中的大部分是孤寡老人,经济能力较弱。由于常年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这类住房的楼道和公共领域脏乱破旧,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种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制度性缺陷,是当下老旧社区更新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 花架改造前,电瓶车和摩托车停放杂乱无序


▲ 改造后的社区小广场


▲ 瑞康里厕所花坛 

 

3.0计划正想从这个角度尝试:通过空间关系的梳理,明确各方利益关系,带动一种共建式的提升。这也可能难有成效,但最起码希望能够引发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寻求一下变革的可能性。目前所做的1.0,就是为了这项尝试做些准备工作,形成一种共同参与、共同讨论的氛围,为3.0计划创造条件。

 

从政府角度来看,每年都有历史风貌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对于如何具体利用和实施这类项目,在目标方面并不十分明确。通常见到的现象是,政府、居民各行其是,居民的诉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事实上,单方面由政府主导的社区更新难以维续,最终还是需要市场介入,即便是历史街区的住房,也应当如同其它城市住房那样,能够持续循环利用,才能使得这种历史街区获得正常的发展条件。

 

Q:历史保护街区的微更新项目与其他老旧社区微更新有和不同?

 

A: 在城市历史街区从事微更新,虽然涉及到大量社会性问题,但根本性的差异还是物质性问题。历史街区大多数的老房子,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建筑改造如要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资金投入将是个无底洞。反之,面对非常有限的资金投入工程界面又将如何确定?此外,还有社会责任问题,一旦触碰历史建筑,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空中书房的改造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那个空中阁楼原本是搭建在两幢老旧建筑之间的临时用房,看上去还挺结实,但有一天晚上接到施工队的电话,说阁楼的墙体实际上只有半砖墙的厚度,约手机的宽度,而且采用旧砖砌筑,过梁混凝土,用手一剥就酥落了下来。我当时听后直起鸡皮疙瘩,试想这座阁楼如果不修,墙体倒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一旦进行维修,稍有不慎,整个阁楼就可能垮塌,无论是建筑师、施工队还是街道居委会,都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

 

时间、成本和技术条件是老旧社区更新的难题,而更困难的是,这项工作并未获得与其它项目有所区别的对待,需要接受同样的质量标准、定额标准、安全标准,与新建建筑几无区别,这在现实中并不可行。因此,很多社区更新项目戛然而止。

 

更多内容和图文信息详见《城市中国》082期“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区微更新”,本文有删改

采访/丁馨怡+陈晨  编辑/丁馨怡 图片提供/童明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微更新】南京东路贵州里更新1.0到3.0 | 访同济大学童明教授 |城市中国0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