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滔:优化北京空间结构 | 世纪大讲堂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中国 北京 上海 城市 杭州 推荐 工业 大数据 社区 国家 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 北京市 用地 空间 规划管理 公交 服务 文章 建筑 交通 轨道交通 生态 人口 片区 如何 设计 道路 城市规划 街区 产业 保护 数据 管理 活力 讲座 主题 平台 创新 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 街道 模式 空间句法 步行 居住 出行 公共服务 地铁 布局 研究 公众号 城市规划管理 系统 研究院 办公 活动 开放 中国城市规划 风景 通勤 技术 环境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规划中国的文章,摘录如下:



北京聚集了大量的人口、经济、产业,实际上是需要逐步疏散的,而北京需要在保护和发展之中,考虑这个疏散的问题。


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帝都北京

看看这座城市的环状结构是怎么来的


杨滔做客《世纪大讲堂》

分享如何优化北京空间结构



主讲人杨滔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创新中心副主任 注册城市规划师



节目完整视频


空间与疏散


首先第一个话题是关注北京的疏散,实际上北京的疏散应该说是一个大家不陌生的话题,实际上是一直都在说北京聚集了大量的人口、经济、产业等等,实际上是需要逐步疏散的。另一方面由于咱们北京实际上是非常独特的故宫正好在城市的中间,以及北京的旧城实际上也是,按梁思成先生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世界的文化的瑰宝,那么这个瑰宝如何去保护它,那么实际上北京一直是在保护和发展之中,在考虑这个疏散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2005年,到十年之后2014年咱们北京实际上是如何发展的,实际上最核心的实际上是人口密度,我们可以看到从上到下这个人口密度实际上是逐步地往外扩张,往外蔓延的。然后另一方面我们是从就业的角度去看,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在现在的金融区以及东面的王府井附近,这个实际上是我们更大的一个就业中心,然而随着现在的发展,我们看到出现了三个就业中心。一个实际上是CBD,另一个还是在我们西城区的金融中心,另一个实际上是中关村,实际上是目前的中关村科学城附近,实际上可以看到这个就业的中心,实际上在逐步地在往外迁移,这实际上是北京发展的一个策略。



由于北京这种长距离的交通的出行的方式导致了大家在出行或者是上班的过程中都感到不是特别舒适,那么这种方式是怎么带来的,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进行勘测。这是北京,用了手机信号的数据来描述。这张图实际上显示的是,越红的地方,就是说职住越不平衡,也就是说咱们从居住到上班的地点上是越远,或者说反过来说,从上班到居住的地方也是越远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城市中心区,它是职住最不平衡的地方,而反过来城市的周边,边缘地区实际上职住是非常平衡的,我们关注世界上所有大城市,在城市中心职住不平衡是普遍的现象,这个普遍现象实际上是反映了一个重大特征就是说,凡是大城市,大城市它本身就会带来这种职住不平衡,因为大家可以在更广泛的范畴内进行居住,或者进行就业,这种就业或者居住,这种选择上的多样性实际上反而是大城市的一种活力,同时也反映了大城市经济发达,大家能够选择更多机会,也就是更多的北漂为什么要来北京的一个最核心(问题),因为大家能够找到更多的就业的机会。



然后我们从大数据可以看到就业的密度的分布图,就跟开始我们所提到的除了西城的金融区还有东面的CBD之外,还有一个西北角的中关村,再看右边的图,实际上可以看得到,中关村附近的就业的和居住的,这个红色的程度上是类似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地方的职住是平衡的,只是说这个地方既有居住的人口又有就业人口。这两种人口实际上是密切地相互交流,实际上是另一种概念的职住平衡。


北京多层高密度示意图


我们可以看到在北京,实际上北京旧城,它以前都是低层的高密度这种发展模式,而实际上比如说百万庄这种典型的以前北京的西面发展方式,它是一个多层高密度,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红色地区,是都代表了建设的密度又高,建设的容积率又高这种地区,那么这种发展的模式实是和上海市中心的里弄,以前它也是一种多层高密度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相近的。

上海多层高密度示意图


也说明了我们的北京的发展模式,和我们以前想的并不是特别一样,我们的旧城中间建筑的密度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高,这是咱们北京,或者说旧城发展的一个特点。但是旧城的老城区的容积率是一个非常宜人,可以说是一个花园式的城市,它是一个低层、高密度的发展模式,和我们所说的多层、高密度的发展模式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是不同的生活阶段。我们可以看得到,北京和上海的最大的差别。上海实际上是上海市中心,它一般是多层高密度的这种模式,而北京是围绕着旧城形成这样一圈,可以说是多层高密度的发展模式。



四环和五环之外,这个绿色的地方是代表着人口密度高,同时容积率又相对低的这种方式,在四环和五环之间可以说北京设计了一些绿带、绿歇这些大的走廊,这是为了让北京更加通透,让北京发展的更加生态,这两种方式,就除了这个绿带和绿歇之外,北京的四环和五环之间,实际上有大量的工业用地,或者低效的用地,这些用地并没有说是很好的良好的集约地发展起来,那么这种良好的集约的发展起来,是有助于我们去推动我们的职住平衡,因为我们职住平衡最大的难点是,从城市中心到城市郊区之间的这种通勤的关系,而咱们是在四环之外,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就业的中心,或者是多中心的模式,那么这可能是我们解决北京今后职住平衡的一个重点。


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我们是希望北京的中心移到通州之后,能够把人口或者产业有效地疏解过去,减少北京的这种交通的压力,全部压在北京的几何的中心,在东侧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的中心,但是我们去看一下,通州居住的人口到底在哪里上班。



这张图上显示了通州居住的人口除了在通州本地上班之外,绝大部分还是在CBD上班,实际上也就是说这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大概有16公里左右,那么实际上是加剧了职住不平衡,那么在这个通州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之中,可能我们会由于我们有新的人口进入通州,然后也会有通州新的人口出去,这种职住不平衡的方式在建设的过程中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但是如果通州形成了新的产业的经济中心,那么它今后会形成一个相对来说稳态的一种平衡。


CBD和通州的一个老城区之间联系,现在是有两条地铁线是有效地连接起来的,如果我们通过地铁线去连接就业和居住之间的这种方式,比如说16公里左右,它还是相对比较可以接受的一个概念,是相对比较短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来一个概念就是说,有两种职住不平衡的方式,一种就业的上下高峰期的职住不平衡,如果能够在公交系统内,在30分钟内能够解决,那么这并不是一种职住不平衡,而是在大城市中能够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两种方式。而开始说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说中小学,比如说医院所带来的生活上的职住不平衡,那可能是会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


北京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北京发展的新动能,北京的新的发展动能是怎样,因为开始提到这个职住之间的事情,最核心的还是就业上的事情,怎么能够推动北京进一步地发展,那么新动能这一方面是北京提出的科技中心,我们去看看科技中心,在中关科技园这个地区,实际上它的职和住的人口的密度实际上是类似的。


超过70%的瞪羚企业聚集在中关村科学城


在整个北京来说,创新的中心是在哪儿?我们如果考虑一下瞪羚的的企业,可以说是70%以上的北京的瞪羚的企业,也就是创业比较好的企业,实际上都集中在中关村,同时我们也考虑,独角兽的企业实际上中关村占了一半以上,北京的西北角实际上是我们的创新的核心。


如果、从我们的一个创新产业,或者高技术产业从更大的范围上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关村企业,还有西二旗部分也都是我们一个创新的一个重要之镇,这可能是与我们的高校分布在这个地方,有密切的相关性。


那么另一方面我们从全国的视角来比较这个整个我们发展创新的动力,杭州它的平均的估值,创新企业、独角兽的估值企业它是最高的,远远地高于了北京和上海,这体现了一个方面,就是说杭州它的风景或者环境相对来说更美好,包括西湖这种环境,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了创新,那么我们如何去利用环境来吸引创新?



风景宜人也是创新的助推器


对于创新中心来说,它未必是要形成北京市中心这样非常混合的这样一个过程,因为对于市中心来说,或者金融中心来说它的混合有效地推动了贸易之间,或者是人面对面的交易之间的这种发展,而对于创新中心来说它这混合并不是那样密集的,它的混合是一种适度的混合。这种适度的混合更加推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良好的环境。


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间,我们要注意到,并不是密切越高越好,混合度越高越好,而是要适度地去形成一个适功能的比例,比如说办公的比例和商业比例,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比例,是需要相对的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


北京环套式结构,会让城市变得高效吗?


北京局部空间结构图


北京社区级的,空间的活力的中心。可以看到红色的表示活力越多,蓝色的表示活力越少,可以看到在三环以内,社区级的活力中心更多,而在四环之外,这种社区级的中心实际上是并没有良好地建立起来,这实际上是很多城市的一个特点。

北京整体空间结构图


再进一步地分析这个全局,也就是从北京的大尺度来看,城市级的活力的中心在哪儿,当然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环路的结构在逐步地显示出来,可以看到北京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环套环的空间结构,是相对比较明显的。



我们通过模型进一步地分析,北京的各种空间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就是从一点到一个街道到其他街道最佳便利的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北京的模式更多实际上是这种环状的结构,而这种放射状的,对外的联系的结构实际上是相对来说比较弱的,实这构成了我们北京整体空间结构的大的一个概念。然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又关注这个城市中的人是如何活动的,有更多的从城市中心到城市外部这种放射状的这种人的活动方式,那么这种人的活动方式并没有有效的在某些方向上与城市的街道放射状的形成一个契合关系。


           北京                伦敦                   东京


北京更多是环套环这样一个结构,而对于伦敦来说,它从市中心在向外发散的这么一个城市,东京可以看到它除了有环状的结构,很明显的环状结构,也有相互连接的这种放射状的道路,那么这种“环”加“放射状”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个灯笼一样,我们摊大饼实际上是摊得很平,如果边上连接起来,通过快速的轨道交通能够有效地连接,放射状(道路)连接到市中心,它有点类似一种灯笼的状况,也就是把我们的边远城市,郊区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快速地联系到城市的中心,那么实际上这形成一种折叠的一种空间。


折叠空间将是一种更加高效的一种空间,我们进行一个更加大数据方面的一个计算,可以计算到,在20到30公里的圈层内,北京向内的,向中的、向心的交通空间大约是96分钟左右,是东京的还有伦敦的1.5倍,再扩大我们的出行范围,比如说在30公里范围以外,这种差距是超过了2倍,这是影响了北京的一个整体空间的一种发展。


北京环套式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北京是一个明显的一个大院的文化,这种大院的基础,如果再推到元代之后,还有里坊制,这也是相对比较大的这种里坊,也是类似于古代的一种大院,那么这种文化是否影响了我们北京的一种发展的模式?那么我们可以去分析,实际上世界上不同的城市可以发现,我们北京实际上是非常独特的,只有咱们北京才有,就是说形成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大院式的发展的方式,在芝加哥,比如说在雅典等等,还有包括伦敦等等,它实际上都形成了一种我们现在比较推崇的小街坊、密路网这种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体现了一种城市的发展的一种文化的方式。


    北京旧城                 曼哈顿                雅典旧城


这是北京旧城部分,这并不是一个大院,这实际上是体现了以前的里坊,就是周边的空间的可达性比较高,里边是空间可达性相对比较低的这种胡同,这种可达性比高的胡同,里面的这种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宜人。


曼哈顿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这红色的部分,实际上都叫做大街,这是曼哈顿所独特的基因,是在这种,从东北角到西南角这种联系的方式,实际上是它曼哈顿的一种经济的联系的方式,它是形成了这种小街坊,密路网的这种格局下,同时形成了整个城市发展的轴线


另一方面来说是雅典旧城,它是形成了我们所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小街坊,它在四个面上每一个小街坊都发展地比较均衡。


大院的基因来说,与我们的环套环的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这就是一种城市的文化的基因,这种文化基因未必是一种坏的,比如说现在的巴塞罗那,现在提的大街坊的做法,和我们现在开放式的大街区的做法,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其核心在于,它的大街坊里面有更多的步行化的,让人所使用的空间,让自行车或者慢行所使用的空间,这可能是我们对于北京的微观的这种大院,或者说是对于里坊制进行一种进一步改善、提升的一种方式。


功能资源的空间匹配


无论是“环套环”的结构,还是大街坊的模式,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这种空间模式是否与城市的资源和功能相匹配。这种匹配是在多大尺度上,是城市级的功能和城市级的这种环套环的结构能够相匹配,以及社区级的功能和社区级的这种大院的方式相匹配,



我们北京所有的这种不同的功能,分门别类地去排列出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首先是咱们北京不算是一个工业性的城市,工业实际上是基本上来说是一个分散的一种状态,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旅游景点,它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模式,基本上是聚集在我们的老城区,以及在西北角这样一个过程中间,如果从一个交通、服务、设施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很明显地体现了咱们北京这样一个环套环这样一个结构,而剩下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商业也好,还是娱乐设施也好,都体现了一个从中心到周边分散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与我们的,整个北京这种逐步地,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摊大饼的方式,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对于商业设施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它更加聚集,红色的表示聚集度更高,它更多的聚集在三环之内,而在三环之外相对来说聚集程度没有那么高,对于公共服务设施来说,它相对来说分布的相对比较均匀。



那么我们仔细地比较,比如说商店,便利店,贸易市场,我们是要精准地,通过大数据实施定位每一种功能应该在哪一空间之中,比如说对于商店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中型的尺度,比如说一个片区级的一种中心,比如说朝阳区的这样一种,或者海淀区这种尺度上面,而对于便利店来说,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社区所拥有的这种小的商业的服务设施,它是对应的是这种社区的尺度。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去判定,它到底在哪些社区中出现,在哪些社区中又缺失,而如果对于贸易市场来说,比如说家具店,比如说这种大型的超市,它是城市级的这种分布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大型的贸易市场基本上是在四环之外,这种布局的方式,这就是我们通过大数据去探求每一种功能在城市中分布的尺度问题。



对于北京来说,它同时又肩负首都的功能,那么咱们国家的国家机关也是出现在一个城市尺度,同时也是服务于社区尺度这样一个过程中间。


那么在这个功能和空间相匹配的过程中间,我们更关注与人相关的密切的这么一个过程,而人相关的密切过程中,可能是人在城市中行走的这种摊贩,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很好的让城市更加具有活力。



那么我们通过数据的分析,比如说什刹海,对于什刹海不同的胡同里面,它的摊贩实际上是如何分布的,在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可以逐步地发现,在胡同的连接口或者商店的外侧以及在广场等等。比如说特别那时候可以提到,天安门广场上也有这种摊贩的出现,还有王府井街道同样也有这种街头的这种,让大家停留驻步的场所,这种停留驻步的场所就类似于咱们城市中间的一种空隙,我们把城市中的这种公共空间,如果它只是一座冷冰冰的墙,那么大家实际上是很难驻留停步的。



即便在伦敦,在圣保罗大教堂这种(建筑)前面,以及圣保罗大教堂连接过来泰晤士河,这边是现在美术馆,在这样一个城市中间比较重要的空间中间,它也存在着一定街道空间中的摊贩,或者这种小型的这种商业服务设施,它是能够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的作用。包括巴黎的普通的街道上也存在着这种摊贩。


那么总结而言,这个城市的体检这样一个过程中间,第一它能够给我们把脉,把脉的核心实际上是把城市中的各种方面可视化,让我们知道城市的空间是如何的,城市的功能是如何分布的,包括商业办公等等。


第二部分,除了可视化之外我们开始进行分析,这个分析类似于我们发现了城市,比如说北京环套环的结构,这是一个分析的过程,还进一步发现我们对城市的各种功能进行模拟。


第三个部分,就是我们能够对城市进行模拟,进行预测,今后大数据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人和机之间的互动,我们能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间,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也成为我们大数据平台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能够实时地去调配资源,把城市中合适的功能安排在城市中合适的空间之中,使城市的空间具有更好的价值,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服务于我们的方方面面。



相关链接:

空间句法视角中的多尺度空间结构

空间句法:多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涌现

?【讲座干货】杨滔:空间句法与设计

空间句法:基于空间形态的城市规划管理

空间营造: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设计

空间句法与理性的包容性规划



注:本文分享自“世纪大讲堂”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



文章来自:规划中国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杨滔:优化北京空间结构 | 世纪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