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梳理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北京 上海 城市 推荐 城镇化 大数据 工业 国家 城市化 用地 年会 空间 一带一路 美国 服务 国土 农业 评估 生态 会议 人口 设计 国际 目标 英国 产业 基础设施 新技术 可持续 数据 保护 管理 理论 规范 创新 平台 模式 自由 开发 德国 居住 公共服务 治理 教育 研究 指标 数据库 汽车 系统 互联网 研究院 政策 开放 联合国 区域 农村
🔊 提醒:这是一篇2015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中国经济减速有合理的一面,经济放缓达到均衡点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由于中国过去是靠投资驱动的,所以必须让投资软着陆;第二,要找到一个有效的制度办法彻底解决过剩产能;第三,要让新增长动力成为主导力量。他谈到了很多有趣的数字,比如外国专家反复说我们要降低投资和储蓄,其实已经降低了,而且不是说出来也不是政策安排出来的。对外投资已经出现净流出等等。

——王一鸣,经济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来自新巴山轮会议(纪念“巴山轮会议”三十周年座谈会暨2015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会议时间为2015年7月1日。

主要发言要点如下:


今天我不是聚焦某一个点,我想梳理一下过去这些年到将来,我们中国经济的一个脉络。

中国经济过去30年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型,这次转型基本特征就是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而且通过这种制度的变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无论与哪个经济体比较,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都是要远远高于其他经济类型。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过去3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成功的时期,也可以说过去30年演绎了一个成功的故事。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们有6亿人摆脱了贫困,这在世界发展史上是少有的。我们马上要制定2015年后的议程,按照联合国评估,中国也是成效最显著的。中国目标的实现,为全世界达到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现在是日本的两倍多。中国人均GDP改革开放初期只有190美元,去年已经达到7500美元,哪怕最反感中国的人,都会承认中国过去取得的成就。

过去的成功,背后一个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务实有效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的改革很多是世界上独有的,有非常丰富的制度创新,也很难复制。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这在其他国家很难复制,因为跟中国土地制度有关联。

现在讨论比较多的是城市政府地方融资平台模式,尽管它有很多问题,有很多局限性,但是它对中国过去城市化发展、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制的。最早是从上海久事公司起步的(观察者网注:1986年8月5日,国务院以【国函(1986)94号】文,批准上海以自借自还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搞城市基础建设等,此为“94专项”。后上海专门成立一个实体公司,对“94专项”的资金进行筹措、调剂和管理。该公司最早定名为“上海九四公司”,后改为“上海久事公司”,于1987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08年以后,地方融资平台模式迅速发展起来。你要去仔细的观察,有非常多的创新。我没有很好的去梳理。

现在正是由于这种改革,使中国经济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应该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本世纪以来季度增长最高的一次14.8%,到今年1季度只有7%了,下降了一半还多。如果看年度的话,07年是14.2%,今年预期目标是7%,年度增长率也要下降一半。

金融危机以后,我们中间因为实施了经济一揽子计划,所以经济大幅度下滑,随后经历了强劲的回升。到10年1季度达到了新的高点,2季度开始经济基本上在波动中下行。现在已经持续了20个季度,差不多5年了。

昨天乔虹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她说是CRIC模式(观察者网注:CRIC是crisis-response-improvement-complacency的首字母缩写,即危机-应对-改善-自满。这一术语是上世纪90年代末创造于日本,目的是为了探究政治、经济和人性之间的相互影响。摩根士丹利驻东京的经济学家费尔德曼称,在日本经济长期衰退期间,他和他的同事在试图预测日本的经济走势时提出了这一概念,他们发现当时日本经济出现了断断续续的发展势头,而不是呈直线增长。),下降,你给它轻微政策刺激它又回升,回升以后又下降,我觉得很有意思。这反映了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不足,经济持续20个季度的回落,很难用周期性因素解释。

如果说金融危机时期或者危机后一两年,用周期性因素解释经济波动。你持续第五年波动中的下降,很难用周期性因素解释,我觉得更多应该用结构性因素解释。结构性因素是什么呢,确实中国正在发生一些结构性的变化,生产要素结构里面最重要的是人、劳动力。2012年是16-59岁,2012年减少了205万人,13年减少244万人,14年减少371万人,它是逐渐扩大的。你要看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就比较直观了,我们从80年代以后最高点抚养比是逐步下降的,到了10年差不多到了低点,我们叫做人口红利。

往后总的人口规模是逐步增加的,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我们2013年已经突破2亿老龄人口了。按照计生委的保守估计,大概2025年会超过3亿人。3亿人相当于一个美国的总人口,美国现在大概是3.2亿人。所以,劳动的投入随着劳动年龄的减少而放慢,资本的投入随着抚养性支出的增加,储蓄率的下降,投资的增长,资本的投入也必然会放慢。所以,中国面临的课题只有一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前两天大家讨论了关于储蓄的问题,我的理解是,中国过去的增长模式,就是因为高储蓄、高投资。为什么有高储蓄?就是人口抚养比的下降,所以高储蓄必然会发生变化。我们以前为这个高的储蓄率,学术界进行过很多讨论,过去总是想通过政策校正,事实上不是政策层面可以去校正的,以前总想提高消费率,降低储蓄率,说来说去,实际上现在已经在发生了。我算过的,最近几年我们的储蓄率是在轻微的下降,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全要素生产率也在下降,就是资本的边际产出,投资的边际产出也在下降。你要看过去几年,无论哪方面的研究,当然计算结果有差异,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在下降。乔虹那天演示了他们的计算结果,我们也做过计算,这种计算很多,很难得到各方面认同。我拿世界银行的计算可以看出,我们全要素生产率过去几年也是呈阶段性的下降。特别是劳动增长的贡献,在往后随着劳动人口年龄减少,会呈现负增长。

所以,你要持续稳定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唯一的出路就是生产率的提高。

结构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在不断的强化。我们官方文件说已经接近上限了,我们环境容量已经不可能再承受像过去这种模式的经济扩张,依靠资源、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扩张。

我们还做了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减速合理吗?我们用数据库做了一个全样本的计算,你把所有的经济体,它历史上速度的变化,都可以进行一个统计。数据库是用按购买力平价来做的,可以做国与国的对比。你会发现7000国际元到1.1万国际元是减速高概率区间,现在我们正好处在这个区间。

应该说,我们的减速符合统计规律。这个减速应该说有它合理的一面,当然我们不希望看到大幅度的下滑,它到了这个阶段,自然就会减速。我们跟国际样本不一样,所有的经济体到了高速增长第四个十年,增长率都低于4%,绝大多数都低于4%。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还有7%的增长率,这是比一般样本要高的。原因何在呢?我们试图找一个理论解释,昨天我问宋晓梧主任的问题,就是中国地区差异大,起了很有效的对冲作用,这是我们为什么比一般的经济体更高的原因。

经济放缓什么时候能够达到均衡点呢?我觉得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由于中国过去是靠投资驱动的,所以必须是投资的软着陆。现在投资来看,房地产应该说基本着陆了,房地产投资1-5月份是6%了,过去二三十年的增长到了6%,会不会再减一点呢?还有可能,但是我觉得基本着陆了。制造业投资1-5月份,大概是9.9-10%的水平,我觉得可能还会往下调整,但是也有限了,因为产能还没有完全出清,还有调整的可能。再一个是基础设施的投资,随着融资平台的重新规范,现在增速也在放缓。我觉得已经接近着陆了。

第二个条件是过剩产能的出清,这个事还没有完成,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较有效的制度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是新增长动力成为主导力量,现在新增长动力发展非常快,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非常快。但是我们说满天星星,还没有月亮。都是星星点点的,还没有汇聚成经济增长的最强大的动力。要完成新老交替以后,我觉得经济就均衡了。这是我说的第一次转型。

第二次转型,我觉得起点应该是08年,转型的过程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短期可以完成的。转型基本的内涵,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全面改革,最大程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是第二次转型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

所以我做一个概括,我们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我们说要更高的效率,更高的质量。所以,我们文件一般用: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就是所谓高效。

宏观经济,宏观意义上的质量,我觉得就是生产率,只有生产率提高了,企业盈利才不会随着增速放缓大幅度下滑。这就必须有一个转型。生产率提高,使得企业不会随着速度下滑而出现利润的滑坡。政府财政就可以稳定的增长,民生也可以持续改善,更重要的是环境更可持续。

所以,我觉得提高生产率,提升价值链是第二次转型的主旋律。为什么要去提升价值链?因为我们规模扩张的模式已经走到极限了。

我们可以用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给我们做个对比,这张图显示的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拐点性变化,日本、韩国都经历过这个变化,08年或者07年这个区间,就是我们阶段变化的一个拐点。找到拐点以后可以看到,制造业在出现拐点以后,它的规模都逐步的达到了极限。

从日本、韩国的经验来看,钢铁日本、韩国基本上都是这样,拐点以后钢铁的生产规模也就不再扩张了。同样,发电体现了工业的用电需求,用电量拐点以后,日本、韩国都出现过明显的下滑,然后逐步的趋近0增长,我们现在用电量同样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再下游一点,比如汽车,拐点以后同样是这种局面。

我想中国可能也会这样。我们现在已经出现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了,产业、制造业规模扩张,可能慢慢接近极限。你很难想象,现在汽车产能大概3000万辆,去年产量2400万辆,你觉得还有多大扩大空间?我们过去靠规模扩张拉动增长的模式快到尽头了,制造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可能会要结束。今后的任务是什么呢?靠什么发展经济?就是提升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第二次转型,我做了一些归纳,有六个方面:一是形成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二是提升产业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含量,就是价值链的提升。三是有效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四是调整收入分配,以实现包容性发展。五是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六是以负责任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可以从这两年的情况看,转型已经在启动,而且正在取得进展。比如去年,我们R&D(即ResearchAndDevelopment——观察者网注)投入占GDP达到2.09%,这个占比超过当年欧盟水平,也超过了当年英国的水平。这其中76%是企业的投入,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第二,服务业一季度已经达到51.6%,我们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以上了。第三,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连续4年高于50%,也就是说超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过去国外学者老让我们做的这些事,每次开会他都会说这些方面,其实我们已经都在变化了。

下一步怎么推动这种转型?我觉得根本的还是要推进改革,从过去三次改革的高潮来看,都伴随着中国经济三次大的上升,它在时间尺度上是完全重叠的。所以我们说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推进新一轮改革,会迎来中国经济一次新的更高质量的增长。

我们面临的第一要务是要转向创新驱动,要提高研发投入的效率。我们现在研发投入已经达到1.13万亿人民币,我们怎么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我们科研体制是前苏联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新的技术领域,能不能按国际标准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倒逼他们改革。

首先要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还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草根创新。我们需要改革的议题是什么?就是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现在诉讼成本非常高,这个是下一步改革要突破的。

其次是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因为我们研究体制,基本上大部分研究体制研究院都是国立的,科技人员发明都是职务发明,怎么激励他呢?必须在产权激励上有大突破。

再次是我们需要符合创新的金融生态,包括现在已经正在迅速崛起的私募、众筹这种模式的发育。

第二,我们需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其实过去这些年,我们增加是非常快的。教育占GDP比重超过4%了,这是一个硬杠杆。对落后地区来说4%是不够的,对发达地区来说,4%可能多了。上海、北京这些地方,基础教育条件很好,总量也很大,这就涉及到对落后地区怎么增加教育投入。

家庭规模的缩小使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大幅度增长。我们现在每年出国40万人,去年到美国的有20万。家庭对人的投资,因为中国就一个孩子,父母都望子成龙,所以人力资本投资大幅度增长,家庭投资最重要。

还有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有750万人,比北欧国家人口还多,挪威600万,芬兰580万。改革的议题就是教育制度的改革,我们需要的是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这是中国现有教育体制里面很缺失的。

怎么改革?能不能放宽国外一流大学到国内的办学条件,现在已经有了,纽约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办了分校,我们能不能再放宽?地方高等教育过剩了,能不能转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还有鼓励国际人才到中国来,建立技术移民的制度,降低绿卡申请门槛。就像很多中国人当年去美国一样。

第三,产业的升级。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从过去铺摊子为主的模式,逐步的转向提升价值链的模式。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比如中国制造2025,核心就是智能制造,互联网+,还要培育新兴产业领域。

改革的议题,产业要升级,必然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怎么从大规模的经济体转向做强,我们要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放开国有企业占有的垄断性领域的竞争性环节。

其次是从特惠制度转向普惠制度,昨天宋铮说到特惠,似乎是一个他希望去正面解释的中国过去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对中国经济公平竞争已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说的比较多的就是产业政策要转向竞争政策,我们要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条件。产业升级里面很重要的就是放开金融业准入和推进利率市场化,所以产业调整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是分不开的。

第四,推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我们去年是按照常住人口的计算54.77%,按照发达国家80%的水平来算,我们还有25个点的空间,这是中国经济潜力所在。

改革的议题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现在涉及到特大城市怎么放开。中国特有的制度,使得特大城市优质资源过度集中。我有一次去美国,市长说我是第十大城市,他们97万人。中国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160个。

中国这个体制很有意思,它的资源就是往大城市流,背后有很深层次的制度因素,中小城市很难发展起来,因为资源都被吸附了。你怎么去改变呢?短期内很难。所以户籍制度改革,首先要从居住政策制度做起,你马上给户籍的话,城市没有这个容量,城市用地指标能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你用地又不吸纳农民落户,这不行。

农村土地改革,现在三块地里面最有争论的就是宅基地,因为承包地的流转没有太大阻力,政策部门也没有太大阻力。就是宅基地,宅基地怎么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现在很难做到,城市居民不能到农村自由买地置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要很好的探讨。

创新城市的投融资模式,我们要建立透明的地方政府发债的制度,还有PPP,还有政策性银行的改革。

全面扩张开放。一带一路是开放的4.0版,1.0版是沿海开放,2.0版是向沿边内陆开放,3.0版是中国入世,4.0版是逐步转向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的态势。

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果加上第三方融资的话,是超过1400亿美元,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引进FDI不到1200亿,实际上资本的净流出已经在出现了,未来的开放跟过去的开放已经不一样了,一带一路正是适应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打造区域共同市场,就是亚投行,也是这里面的一部分。

改革的议题中扩大服务业的开放,可能是未来的重点。中国制造业基本都开放了,你说制造业哪个领域没有开放?可能服务业是一个重点。中美、中欧BIT谈判也是一个重点领域;其次是外商投资,逐步的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上海自贸区正在进行试验;再次是对外投资,除了特定的敏感区域全部实行办案制,还有资本项的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

我们要从政府还扮演非常主导角色的市场经济,逐步转向更加开放、更加高效、更加富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我们要去打造制度的竞争力,这个我想是我们经济改革的一个目标模式。

我想通过这一轮转型,中国能完成一个角色的转变,我们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大国,转向一个经济的强国。很多专家预测,到2025年左右可能我们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但是我想到2030年有把握的说,一定能超过美国,也能进入高收入的国家行列。中国对全球的世界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也会更加明显的提高,谢谢各位。

互动问答


提问:非常感谢前面这么多精彩的演讲,我想先评论一句,刚才王一鸣给我们做了非常全面、系统,而且有对策的非常精彩的演讲。

我的评论就是,你认为拐点是08年,我自己的看法拐点可能是12年,也就是说08年的拐点可能会由于四万亿推迟到12年,我们看一看GDP,看一看全世界研究世界支出占GDP的比例,看一看服务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我自己问自己的问题,前35年的旧趋势线什么地方停下来,新35年的新趋势线什么地方开始,这个情况下,拐点究竟是08年还是12年?这是我的一个带有问题的评论。

你刚才讲研发有一个特别重要和特别好的观点,就是要培育新型的研发机构,我认为这是特别重要的。台湾有工业技术研究院,德国有弗劳恩霍夫协会,全世界发达国家都有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的研发机构。

我们在毛泽东时代有,但是我们后来把242个科研院所都变成了商业化的机构了。这种情况下,现在我们有很大的困惑,培育新型的研发机构是共性的,是公共的。现在大家非常喜欢钱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做公共的、共性的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吗,这是我对王一鸣刚才演讲提出来的问题,我们还能做吗?因为发改委的同志告诉我说,我们做的肯定都是奔钱去做的,我们不会做公共服务。

王一鸣:谢谢,08年还是12年,你可能更多的是从制度层面,我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说08年是拐点,我觉得这个不是太重要,就是那个阶段。至于市场能够做公共的,我说的公共不一定完全是公共的,也可以是商业化的,当然也可以是公共的。

市场能不能做呢,市场是可以做的。我去东莞,现在是有这种市场做的研发机构,采取理事会制度,企业去入股,政府出一部分的股份,企业去参与,然后建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提供公共的,包括共性技术、测试、标准,相同产品的关联企业,他们做一个公共平台,然后用这个平台去聘请比较高端的人才做共性技术的开发。我觉得市场也是能找到方法的,不用那么做。

我更强调的是,我们在新兴的技术领域,比如奥巴马总统在美国,他是依托美国的大学:比较早起步的是北卡州(观察者网注:指北卡罗纳州三角科技园ResearchTrianglePark,1959年创办的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三所名校之间,是美国发展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吸引国内外创新和研发机构最多的科技园),它是做新技术的工程研发中心,我想我们能不能用比较国际化的,完全向国际开放的,是一种新的体制模式的设计,这种研发机构,就像早年我们国企改革一样,第一步也是开放,然后外资企业倒逼国企建立现在这种现代治理结构,我想科技研发领域同样需要力量。

本文来自:观察者网自新巴山轮会议报道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王一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