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周边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方法探索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乡村振兴 上位规划 中国 空间规划 自然资源 城市 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 推荐 规划编制 总体规划 乡村 生态空间 规划 河北 控规 国家 产业发展 空间 生态保护 规划管理 用地 村庄 建筑 交通 新区 国土 设计 农业 城市规划 雄安新区 修复 生态 全域 规划设计 道路 产业 目标 基础设施 探索 数据 雄安 村庄布局 平台 报告 保护 建设用地 管理 空间治理 布局 居住 研究 开发 治理 2019年 政策 系统 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 活动 指标 农业空间 行为 区域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马嵩的文章,摘录如下: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马嵩在“2019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雄安新区周边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方法探索。

节选:方法实践


1、内容框架与治理规则


具体规划编制方法需要结合各自的规划特点。一是雄安新区周边区域,是指紧邻雄安的“一边一圈”,以周边管控区范围为主体,且跨区域统一协调管控的要求较高。二是战略要求具体明确,管控落实的任务突出。该地区的城镇建设,包括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两个上位规划及批复、省政府《关于加强新区周边区域规划建设管控的暂行意见》等具体文件已将内容具体化、明确化,下步工作中管控落实的任务突出。三是该地区虽面积较大,但主要以乡镇为载体,进一步突显需加强实施管理的要求。

基于以上情况,项目组在文本内容设置上,改变了以往以目标格局为主体的形式,较多地突出了以围绕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的治理规则的主体内容,将其作为文本的主要框架,并形成整个文本的思路。向上对接空间治理目标格局的落位,向下支撑指导要素配置和配套政策的制定。在治理规则内部也有区分,用途管制主要是保障空间供给,侧重发展管控,而生态保护修复则是促进效益提升,突出保护指引。

2、用途管制


在用途管制方面,项目组最终划定11类用途管制分区,落实空间发展格局控制要求,分区边界界定清楚,覆盖全域、互不交叉。遵循以主体功能差异为基础的区域划定原则,着重对应后期实施管理需要。

一是对应三区,实行差异管控。将建设空间细分为城市、镇、乡村和城郊,但不像区一样打开,而是预留规划接口。单独设置重点基础设施区,预留空间布局弹性。细分了蓝绿空间内的农、林、水等要素主体分布区域;

二是衔接三线的控制要求,对应底线保障和结构优化两个层次,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控制方式;

三是单独设置自然资源修复区,该区域包容分散性经营建设,可以调节结构转换矛盾。

四是细化分区准入规则,保障由功能向用地的传导落实。基于刚性产品有效结合的原则,建设空间预留下位规划控制弹性,重点细化蓝绿空间管控规则。以森林区为例,在明确其定位和范围(最小连续规模在0.3平方公里以上,至少包含主要水系两岸100米以上的延伸空间,以及其他结构性绿地范围等)的基础上;对各项活动类型进行限定,最为主要的是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分区准入用地,严格控制与生态功能不相关的各项开发建设活动,严格限制林业生产活动和人类活动强度,禁止毁林开垦等活动;明确准入用地,细分地类,明确要求,可以较好地衔接后期规划管理,同时,分类确定一些控制管制指标,并对建设空间和蓝绿空间进行了一些差异化。

五是分类确定控制指标。在建设空间方面留有弹性,但着重控制集中建设外部性影响。除划定重大设施建设保障底线外,明确主要地类结构控制要求,例如建设用地、区域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城镇村建设用地总面积。同时,由于该区域涉及不同区县的协调要求,项目组对区县用地指标进行分配,但都预留一定弹性,还建立农村交易平台,允许县级政府在保持结构的基础上对村庄布局优化,保持弹性。此外,还补充了一些关键分区内部质量管控指标,如城镇的人均用地指标以及新建居住建筑容积率指标情况。

在蓝绿空间方面,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过明确数据形式,确定全域空间保障指标,包括6个结构优化指标和4个控制底线指标;二是引导分散建设的布局需要并明确具体的强度控制要求。

结合国家政策明确特定区域(自然资源修复区)分散经营性建设的强度控制要求,在《国家乡村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或流转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坚持集约节约前提下利用1%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开发,纳入用地总量。这样适应当地很多生态保护性要求。同时还对单个项目的规模要求进行了限定。

此外,还全面管制区域内各项建设利用活动,包含生态、农业空间模糊地类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包括设施农用地、林业生产用地、农村公路等各类道路用地、经营性或公共机构项目活动及其他包含硬质铺装的建构筑物零星用地在内的各项开发利用活动占地面积,总的利用强度不超过10%。

3、生态保护修复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采用生态保护修复规则框架。形成“跨区域的要素系统控制和分区差异控制相结合”的管控方法。生态功能主要依托水、林、草、田等关键系统要素,不同要素控制要求完全不同,且这些系统要素是跨越建设、农业、生态空间分区,同时又受制于周边各类空间的不同影响,需要区别对待。

在这部分规则框架中,项目组设置了一种跨区域的要素系统控制和分区差异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充分衔接相关主管部门的需要,选取4类14项关键生态质量控制指标,并明确分区差异传导的控制要求。

例如在国土绿化与森林建设方面,明确森林质量指标。除在全域控制提出森林覆盖率达到40%的控制指标之外,还提出如保持近自然林(公益林地)比例≥60%、森林区郁闭度≥0.7等质量指标。同时,还提出分类地区质量控制要求,对生态空间、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分别的森林控制提出不同要求,便于实施和操作。


文章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马嵩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雄安新区周边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