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洋解建华:城市传统商圈公共空间品质调查研究与提升规划策略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地图 城市更新 中国 北京 上海 城市 重庆 住区 推荐 规划 社区 空间 土地利用 可持续发展 案例 建筑 交通 国家 设计 地下 新区 南京 服务 城市肌理 公交 方案 片区 行业 发展战略 人口 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 调查 单元 园林 轨道交通 街区 国际 基础设施 街道 如何 道路 可持续 数据 目标 活力 重庆市 平台 开放空间 公众号 公共空间 主题 模式 地铁 出行 步行 研究 规划局 政策 居住 城市活力 公共服务 综合体 通勤 系统 宜居 保护 开放 活动 气候 共享 酒店 研究院 特色 开发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本文转发自:微信公众号,市政厅,感谢王昀老师辛勤整理。

文:姜洋、解建华/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对“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模式,大家或感到陌生,并心存疑虑。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典型的“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重庆的解放碑等,这些城市的传统商圈,即位于老城区中心地段、历史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区,凭借紧密城市肌理,空间尺度宜人,功能高度混合,街道活力旺盛,商业表现出众,成为城市经济和人气的活跃区域。

不过,随着中国城市机动化和郊区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传统商圈当前也面临诸多挑战。这是中国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我们希望通过重庆解放碑商圈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规划实践,焕发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模式商圈的活力。

一、城市传统商圈:我们身边的“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


(1)传统商圈案例——重庆市解放碑商圈

重庆市解放碑商圈建于20世纪70年代,自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后逐步成熟。商圈地处渝中半岛和嘉陵江、长江两江汇流地带,是重庆传统的商业中心和历史文化中心,每天吸引大量购物、娱乐和旅游的人。商圈中的解放碑步行街,更是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同时,解放碑商圈也是重庆中央商务区所在地,核心约0.92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和在建100米以上办公楼(酒店)超过50座,平均高度超过150米,平均容积率超过5.0,影响力辐射本市和周边地区。



据测算,解放碑商圈的路网密度为14.6公里/平方公里,是中央文件8公里/平方公里目标的近两倍!典型的高密度道路网结构,为减少步行绕行距离、加强步行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和均好性,提供了良好基础。此外,重庆素有山城美誉,解放碑商圈及周边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而数量众多的台阶式山城步道,在提供捷径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移步换景的体验乐趣。这为依托步行专用路“织补”步行交通网络、彰显山地城市特色创造了独特的有利条件。




解放碑密路网肌理与特色山城步道

(2)传统商圈的“传统”还体现在历史记忆丰富

重庆老城依山而建,靠水而兴,因商而盛,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解放碑商圈位于重庆老城区内,拥有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国家级2处、市级31处、原市级7处、区级24处。其中,比较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宋代衙署遗址、抗战胜利纪功碑(解放碑)、禹王庙、长安寺、罗汉寺、能仁寺、若瑟堂、《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等,体现了重庆悠久的城市发展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传统商圈拥有特色鲜明的开放空间

解放碑地区还有一些有鲜明本地特色的市民活动集中地,如重庆惟一被授予“全国重点花市”的鲁祖庙花市,重庆历史上第一座公园人民公园,巴渝传统建筑“吊脚楼”风格的洪崖洞、重庆第一个主题街吧30度街吧等,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



解放碑商圈多样化的开放空间

(4)传统商圈公交可达性好、公交出行依赖性强

商圈对外交通以公共交通方式为主,步行接驳重要性突出。商圈公共交通可达性良好,现状有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以及30余条公交线路穿过,设有临江门、较场口和小什字3个轨道交通车站,并有规划轨道交通6号线通过。据统计,进出解放碑商圈的人群中,有66%采用公共交通,只有16%采用小汽车的方式,18%采用步行或其他交通方式。

二、传统商圈提升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重庆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和人口向外疏解,解放碑商圈的职住平衡被打破,对外交通廊道拥堵加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气流失。与此同时,观音桥等新区外围商圈则依托周边基础消费人群的优势逐渐兴起,给解放碑商圈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渝中区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解放碑商圈的商务、商贸双轮驱动优势,借鉴世界城市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向中央活力区(Central Activity Zone,CAZ)的发展趋势,实现解放碑商圈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解放碑商圈只是一个代表。当前,中国城市的机动化和郊区化进程不断深入,位于老城区中心地段、历史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区,正迎来“提档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在城市拓展地区形成的新兴商业区,能近距离服务周边大型聚居区,且经过较好规划以及拥有高标准和时尚化包装,容易汇集人气;另一方面,城市传统商业区由于建设年代早,基础设施日趋老旧,区位交通压力突出,加之业态较传统单一,其整体商业竞争力特别是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下滑。这已引起一些城市政府和当地主管部门的重视。围绕传统商业区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重点片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乃至城市传统商业区转型升级的一个新焦点和发展方向。

三、传统商圈公共空间调研的启示


为解放碑商圈提档升级开展相关分析,给改造策略提供依据,我们运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

1)PLPS(公共生活-公共空间)调研方法

PLPS方法是国际先进的调研方法,由丹麦公共空间学者扬?盖尔教授创立,重点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各路段行人流量和停留活动的时空分布、公共空间尺度和街道界面质量等方面开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掌握人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识别空间环境问题和改进潜力。

2)问卷调查

组织调查员在解放碑商圈和观音桥商圈街头,随机抽取市民填写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居住地等基本信息,以及到商圈目的、交通方式、步行环境评价、选择商圈因素排序等,共发放问卷535份,回收有效问卷502份。

3)商户座谈

在区政府组织协调下,开展了与27名商家和行业协会代表的座谈会,围绕商圈现状盈利水平、目标定位、交通状况的满意度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听取商户对步行交通环境改造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启示1:商圈内部步行活动需求旺盛

根据2010年调查数据,解放碑步行街工作日白天(8:00-18:00)步行流量达到40692人次,夜晚(18:00-24:00)达到22103人次,且周末情况与工作日没有显著差异。此步行规模与一些世界级商业步行街的步行流量相当,但根据商圈现有开发强度和街道容量,步行活动未来仍有发展空间。此外,步行街的停留活动强度也很高,活动类型以购物和休憩为主。



解放碑步行街与世界级商业步行街的步行流量比较

 

调研启示2:步行环境是消费者选择商圈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与步行交通环境相关的“步行街环境好”、“离家或单位距离近”、“公交与轨道交通便利”等均是消费者选择商圈的重要考虑内容,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将“步行街环境好”列为首选项。商户座谈时也表达了类似看法,认为步行交通环境是商圈聚集人气、刺激消费的重要条件。


消费者选择商圈的主要因素排序

 

调研启示3:步行人群对商圈消费贡献巨大

根据调查结果,步行和公共交通人群对解放碑商圈消费额的贡献远大于小汽车人群。根据受访者消费习惯分析,公共交通人群为商圈带来的消费额占50%,而小汽车人群占31%,步行人群占19%。此外,在商圈平均月消费超过3000元的街头调查样本中有64%采用步行或公共交通方式,而只有36%采用小汽车交通方式。此数据颠覆了“开车族”才是商圈消费主力军的传统观念,说明提升步行和公共交通环境质量对创造商机至关重要。


商圈消费额与交通方式的关系

 

四、传统商圈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步行交通网络连续性不足

首先,人行过街不便。通过PLPS公共空间调查发现,部分路口行人过街绿灯时长仅有20秒,部分过街需求较大的路口,缺乏遵循过街期望线的平面过街设施。市民违章过街现象严重,安全感较差,如解放碑王府井百货商场前的一处路口,虽然附近有地下通道,行人地面过街违章率却高达90%。

其次,部分街道界面消极。PLPS公共空间调查中对部分典型街道界面根据其空间尺度、通透度和多样性分为5个质量等级,最好的A级代表街道界面非常积极、具有较多的底商和开敞空间。通过“地毯式”勘查评价,得出解放碑道路的消极界面比例达到50%。究其原因,商圈内新建有较多的高层办公建筑,却忽视了底层人性化设计。另外,商圈多个地块处于施工阶段,施工围挡界面消极,甚至侵蚀了原有的人行空间。



PLPS调查街道界面的质量分布



不连续的步道以及消极的街道界面

(2)欠缺人性化设施

根据问卷调查,街头受访者对解放碑商圈步行空间质量的评分平均为3.91(满分为5),可见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回答“解放碑商圈还缺些什么”的问题时,受访者反映最多的是欠缺人性化设施。具体来说,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人性化设施(按被提及次数排序)包括:休憩设施、指示标志、公厕等。





(3)背街小巷利用不足

重庆夏季炎热,解放碑商圈内的商业步行街以硬质铺装为主,易形成热岛效应不利于步行体验。同时,商圈内也分布着不少背街小巷,它们位于高层建筑的夹缝之中,微气候条件良好,是主要公共空间的重要补充,但是调研发现,这些小尺度空间缺乏整体规划包装、步行和休憩环境较差,利用效率普遍较低。



解放碑区域内消极的背街小巷

(4)步行空间被机动车侵占

市民和商户均反映商圈的违规停车问题十分严重,机动车侵占步道停车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商圈整体步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见下图)。调查发现停车设施满载率高、周转率低,现行停车收费政策倾向对长时停车予以优惠,从而使通勤人员受益,但牺牲了短时停车为主的商圈消费者,因此商圈停车难的症结在于停车收费结构不合理。



步道被机动车停车侵占

五、公共空间改造的目标与策略


规划目标设定为:为解放碑商圈创建全方位的、适应不同特性的步行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具备复合功能的、高品质的城市中心公共空间系统,实现商圈内主要节点的有机联系,最终使解放碑成为长江上游区域的商业中心和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世界级目的地。



 

在规划策略方面,围绕规划目标对解放碑商圈内的公共空间进行进一步识别与解析,主要类型涵盖城市公共设施(艺术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广场、步行街、城市道路、街道小巷、公园、历史文化遗址、主要公共交通设施(轨道交通车站、公交车站)。根据这些空间设施的功能、等级和服务对象人群,制定分层级的六大规划策略:

1)建立公共生活网络

公共生活网络是形成公共空间网络的核心骨干,具备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更高的公共服务等级,周边分布着市级的商业、商务设施和大运量公共交通设施,具有很高的信息集成系统。公共生活网络服务的人群最为广泛,能够满足更多城市生活的需要,包括集会、演出等大型活动。

2)延伸社区生活网络

社区生活网络是公共生活网络向周边社区的延伸,具体载体就是密集的道路系统。规划中将城市道路的功能进行了均衡设计,使其不仅具有交通性,同时也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服务人群主要面对居住在解放碑地区的居民,强调空间品质和形态的生活化。

3)塑造特色小尺度网络

小尺度网络是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下的“毛细血管”,主要空间类型包括传统背街小巷、街头小广场、街头绿地等。由于尺度宜人,此类空间往往成为朋友小聚、会面、社交的好去处。小尺度网络虽然是最微观的层级网络,但更利于打造特色,使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设置联系滨水空间的步行通廊

由于地形高差较大,目前城市公共生活中心缺乏与滨水地区的便捷联络,使得在渝中半岛形成“上、下半城”的空间格局。为了打破这种格局,识别和设置联系中心与滨水空间的通道十分重要。规划将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交通设施,例如电梯、自动扶梯、缆车等,与垂直江岸分布的街巷系统紧密联系,构建步行通廊,实现城市生活的相互交融。

5)建设服务于全重庆的有活力的混合功能区

除了公共空间,规划也涉及了公共空间周边土地利用政策的调整。单一的土地利用,必将造成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率的不均衡性。调查显示,解放碑商圈在建设过程中,大量单一功能的写字楼、商业中心挤走了居住功能,这使得这一区域的城市生活在夜间出现空心化。城市活力应是全年全天候的,所以调整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土地利用的混合性和多样性,成为规划的重要策略和工作。

6)建设服务于娱乐休闲的连通的滨水区域

滨江区域城市公共空间的片段性和设施配置的单一性,限制了滨江地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因此,应提升滨江地区公共空间品质,加强滨江空间的联系,提供更多形式的休闲活动,引入跑步道,补充完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充分体现自然山水格局。


六、公共空间改造的主要手段


(1)规划串联公共空间的慢行网络

规划打破传统以车为本的主、次、支道路分级体系,以公共空间和接驳公共交通的功能定位为出发点,采用类型学方法对现状公共空间进行梳理。网络由8种类型的公共空间构成,包括:地铁入口广场、核心步行空间、城市道路、慢速道路、街巷、上下半城联系通道、滨水地区和公园、小型广场。



解放碑商圈公共空间网络规划

(2)打造地铁入口门户广场

地铁入口广场对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人群而言,是抵达解放碑商圈的首要地点,应将其打造成为备受欢迎的门户场所。广场还应成为人们聚集和活动的场所,在高峰时段提供充足的通行空间和停留空间。

其设计要求包括:外观易于识别;配置适宜步行的地面铺装;提供座椅和遮荫设施;设置综合信息和引导标识;建立与地面公共交通的便捷联系;广场周边建筑高密度开发和高品质设计。




地铁入口广场改造意向

(3)强化核心步行空间品质

核心步行空间是本地居民、上班族和游客共享的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解放碑商圈的“客厅”,构成了本地区公共空间网络的主干。此类空间需要具有足够的弹性,不仅能满足日常活动需求,并可承载大型集会等特殊场合活动,成为全天候充满活力的场所。

其设计要求包括:与其他类型公共空间具备良好的连通性;高标准、特色化且适应不同城市活动(含大型活动)的地面铺装与设施;优质的座椅及室外咖啡(茶)座;提供绿化和遮荫避雨设施;设置引导标志;建立沿街建筑室内外通透而有趣的联系,以提供连续、丰富、活跃的围合界面。

例如位于十字金街端头的游客中心项目,通过建筑外观和内部功能设计,强化标识性,配套多样化的服务设施。选址使游客中心的短侧面直接朝向解放碑,成为十字金街的视觉端点,并结合外立面设置座椅提升界面活力,地图指示牌的设置也方便人们获得指引。



游客中心项目实施情况

(4)增加人性化设施聚集人气

·增加休憩设施

在调查中,消费者对于商圈的欠缺因素,第一看重的就是休憩设施。因此,重点对商圈内可增加休憩设施的空间进行改造,如对步行街树池进行改造,增加座椅。





解放碑步行街增设座椅实施前后对比

·施工围挡和步道改造

对在建地块周边的施工围挡进行美化改造,并对步道进行改善,大大提升了步道品质、步行环境和视觉效果。





施工围挡和步道改造实施前后对比

集装箱式商铺项目思路是在现状施工围挡界面之外设置可移动式商铺,不仅能够活跃沿街界面,增加人气,还能增加商业活动,实现经济价值,此外还大大提高了街道的安全性。

项目方案借用集装箱概念,设计了多种标准尺寸的商铺单元建筑模块,满足临时经营活动要求,并可根据业态需求灵活合理组装。此外,在二层商铺设置露天平台,为餐饮、零售等业态提供户外空间,并增加与步行街地面层的互动。





集装箱商铺建设项目实施前后对比

(5)利用背街小巷创造新的活力街道

街巷是解放碑商圈内小尺度且具有一定私密性和历史文化特色的网络要素。街巷应限制机动车进入并主要供行人使用,作为步行网络“微循环”的通行捷径,同时兼具商业、娱乐和休闲功能。其设计要求包括:统一地面铺装风格以加强引导和可识别性;融入艺术性和本地文化元素;设置趣味性小品设施,满足社区生活需要;鼓励街道生活多样性,包括设置摊位、沿街小吃店和酒吧等;局部消极界面采取竖向绿化;运用水和遮阳设施等要素营造场所宜人的“微气候”。





背街小巷改造实施前后对比

(6)城市道路人行空间的保障

城市道路作为解放碑商圈核心公共空间外围的网络要素,应定位于让所有交通方式都能高效合理使用,并体现完整街道理念。其设计要求包括:优化道路的路权空间分配,提供空间宽裕的人行道、公交站台、机动车道;采取交通静缓方式降低车速;避免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高差,方便行人灵活过街,允许人车混行;通过变化地面铺装提示和区分道路通行空间和路侧停留活动空间;提供丰富和多样化的街道家具,如座椅、照明、公共艺术品、健身设施、摊位设施等;沿街建筑强调活跃和小尺度立面设计,增加开口,并加强功能混合使用。





城市道路改造意向

七、结语


如何对公共空间品质提档升级,以更好地发挥“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传统商圈的社会经济效益?我们认为,项目前期开展扎实调查十分重要,运用多样化手段收集信息,开展公众参与,了解消费者和商户心声,以助规划决策。

传统商圈现状较为成熟,规划策略和规划方案应着眼于细微之处的提升打造,以及对既有优势资源的串联织补,切忌大拆大建和标新立异式的设计对场地文脉造成破坏。面对交通拥堵问题,应充分利用公共交通运能,坚定以慢行和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战略,保留高密度道路网、窄马路的原有城市肌理和区内一定的住宅比例,同时加强周边居住区更新改造,培育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基础消费人群,实现收入人群的多样性和24小时活力。

对于具体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往往涉及多级政府的多个部门。因此,项目推进有必要广泛沟通,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由市(区)级主要领导全面牵头实施,加强部门间协调,确保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顺利开展。



(本文部分内容载于《城市交通》2014年第4期《城市传统商业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以重庆市解放碑商圈为例》。作者感谢合作伙伴盖尔事务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九禾园林规划设计公司在项目中给予的帮助。感谢重庆市规划局、渝中区政府、解放碑CBD管委会对项目实施的大力支持!)

 

延伸阅读:

房产开发如何适应“窄马路、密路网、开放街区”模式
听扬?盖尔谈谈“城市和人”
城市案例|墨尔本CBD:宜居之城的核心(上)
城市案例|墨尔本CBD:宜居之城的核心(下)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姜洋解建华:城市传统商圈公共空间品质调查研究与提升规划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