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从城市更新到社区复兴——田子坊的别样故事,SEA-Hi论坛演讲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更新 上海 城市 住区 推荐 社区 规划 国家 空间 案例 建筑 存量 湾区 人口 城市规划 街区 产业 街道 活力 创意 智慧 保护 模式 健康 开发 居住 展示 公众号 研究 特色 政策 艺术 区域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本文来自“SEA-Hi!论坛”,官方网站:http://seahi.supdri.com/,原文如下:

十几年之前,

这里还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石库门里弄

那时,还没有很多人知道她

几年之前,这里“闹猛”起来,

人们说,她“横空出世”

去年的国庆节,

这里全天游客超过5万,被迫限流,

人们说,她火的“一塌糊涂”

一样的里弄,别样的故事

田子坊或许不可复制,

但她给城市带来的思考,

就像石库门上带着青苔的雕花

愈久弥新



于海教授于SEA-HI!论坛演讲照片,视频截图

于海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日韩城市论坛中方组织者;欧盟“健康与社会”博士课程中方组织者。长期致力于西方社会学研究和上海城市研究。城市研究著述涉及旧城更新、社会空间、人文空间等。



图:2015年国庆节,田子坊两条主要弄堂口都有电子屏监测客流量,原本600户规模的里弄,全天游客超过5万人,照片展示了比肩接踵的场面。 东方IC 资料图

开发前,田子坊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石库门里弄。2004年以后,田子坊开始“闹猛”起来。旧里繁华,这个意义不同寻常。2015年国庆节,田子坊居然有一块电子屏监测人流,每天客流像潮流一般,还有武警战士、公安民警在弄堂口站岗,火到了这个程度。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我们把主流模式与田子坊对比一下,就能体会到田子坊好在哪里,或有什么重要价值。



图:2004年4月,未开发前的田子坊。 图片来自于海教授PPT

 

城市改造的主流模式


1980年, 85%以上的上海人住在石库门里,人口拥挤,设施不好,大部分人希望逃离。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动迁,在某种意义上顺应了这个社会需求。一片片街区消失了,一片片高楼起来了,产生了上海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建设的辉煌项目。

新天地是在旧式里弄做成的一个作品,保留了上海城市最具特色的建筑的外壳——石库门的立面,上面有历史信息。通过新天地的改造,上海人大吃一惊,石库门原来那么好看!原来认为只有土地值钱,现在知道土地上的建筑和历史空间也是值钱的。新天地是卢湾区政府跟开发商合作的,以开发商为主,做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城市旧改项目,变成上海非常高档的商业综合性社区。

思南公馆也在旧街区,是一栋栋小洋房。这次改造把一个居住区域也变成了一个文化、时尚、商业、消费的区域。思南公馆的操作者是卢湾区原来的永业集团,是个国有企业。

这两个案例里都有一个很强大的开发商,后面都有政府的支持或者政府背景,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主流模式。

 

不能割舍的石库门情结


上海人有一个不能割舍的情结,就是石库门的弄堂情结。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的确有这个情结。我从小就爬在弄堂地上打弹子。大家坐下来就可以聊天,夏天经常坐在弄堂里剥毛豆、看报纸、“噶三湖”。打牌时,有人问隔壁要一杯啤酒,马上就倒给他了。上海市民的情绪、性格、优点弱点,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上海人这样一种弄堂情结,不是简单的怀旧,里面有交往,有社会资本。我们就在那儿成长起来,认识我们的朋友,跟同学一起上下学。

锅具修理工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坏了就扔掉。原来上海人家里包了馄钝,要送给邻居送,今天也已送不出去了,因为我们都有防盗门、猫眼。我们的生活空间经过改善,变得很安静、很大,但却一点都不“闹猛”,跟人没有交往了。接下去,旧区都将陆续消失。我现在关心的是,我们能不能保留原有的这种空间架构,经过复兴,仍然很热闹?



图:“闹猛”的里弄。 图片来自于海教授PPT

 

别样的田子坊离不开他们


泰康路北面叫田子坊,南面是日月光。泰康路的更新,跟主流模式不一样在哪里?上海现在的土地已经零增长,既要改造旧区,又要延续历史,也许田子坊能给我们现在的存量改造提供一些启发。

田子坊的弄堂文化有三处不一样的地方:没有国家投资,没有土地开发,也没有居民动迁。政府、学者、居民、创业者、艺术家在一个普通社区里做成了一个世界级的新改造项目。这是渐进式的、保护式的旧区复兴和改造,既保留老上海的味道,又焕发新的活力。

一是艺术家。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不好,要拆掉,艺术家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陈逸飞到田子坊做空间开发,开创了上海文创产业。二是创业者。他们在田子坊租了居民的房子,“螺蛳壳里做道场”,把一个普通的旧式里弄做出了大生意。三是原住民。带头把房子租出去的是周心良先生。他是田子坊故事里的传奇人物,参与了城市复兴的过程。四是学者。2004年阮仪三、厉无畏、陈燮君等一批学者发现了田子坊,觉得“灵的灵的”。黄永玉命名了田子坊,阮仪三说田子坊保留了上海最多形式的建筑,是一个历史风貌保护旧区。厉无畏认为田子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创意产业。五是领导。打浦桥街道的一个位主政者跟他的团队发现、尊重和保护了民间的创意、创业,把原有的规划改变终止,让田子坊继续实验下去。



图:田子坊石库门公约签字仪式。图片来自于海教授PPT

 

不要让田子坊成为孤案


田子坊成功以后,很多改造都想学田子坊,我觉得难。因为田子坊是机缘巧合、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但是田子坊不应该成为孤案,存量改革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教益。田子坊的社会自发性和创造性,居民参与带来的政治、社会上的好处,这些能不能激发我们反思城市主导开发模式的得与失,软化原来的唯GDP立场?

一个普通的旧里,现在变得这么活跃,这么吸引人!田子坊里还有居民,仍然是一个混合的社区。我们现在有城市更新,但是缺少社区复兴。我们的旧区既能得到保护,还能“闹猛”,可能田子坊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通过以下渠道可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SEA-Hi!论坛”官方网站:
http://seahi.supdri.com/


微信公众号:
“上海2040”
“上海规土”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全心全意”

爱上海的你,跟我们一起SEA-Hi!吧,为这座城市的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吧!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于海:从城市更新到社区复兴——田子坊的别样故事,SEA-Hi论坛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