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明天:探索城市创新的密码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北京 上海 城市 推荐 城镇化 智慧城市 规划 城市化 工业 国家 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 案例 一带一路 深圳 苏州 新型城镇化 服务 美国 交通 新区 青岛 农业 存量 行业 融合 2020年 人口 发展战略 轨道交通 单元 国际 如何 道路 产业 新技术 目标 基础设施 探索 可持续 数据 智慧 活力 创新 平台 自由 行政区 报告 模式 保护 健康 管理 中共中央 城市创新 研究 智库 开发 宜居 实验室 试点 公共服务 政策 联合国 特色 系统 互联网 开放 运营 汽车 北京大学 活动 行为 区域 行政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导语: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成为中国奇迹最重要的支撑。

凤凰国际智库推出《"城市改变中国"——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将中国城市的发展概括为:经济活力、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开放城市、一带一路、城市化水平、创新水平等关键词,并依据关键词盘整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树立新的标准,为中国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和重要性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以人口计算)仅为17.92%,2015年该指飙升至56.1%。超过半数中国居民为城市人口。

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近三十余年来,我国人均GDP从381元上升至4.66万元,上涨122倍,年均增长近9%;第一产业占比从1978年约30%下降到2014年不到10%,同时第三产业占比从1978年约25%上升至2014年48.09%,并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主要受到要素投入的驱动。

第一,不断增高的储蓄率为城市化提供了充裕的投资资金。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的35%提升至2012年的59%,近年常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常年位于世界前列。

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也为中国城镇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城镇人口占比的快速提升和原农业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走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城镇工业与服务业密切相关。显然,没有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就不可能有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经济的大发展。

告别传统驱动模式,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核心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旧有的城市化和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转型迫在眉睫。

首先,只讲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诸多后遗症,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华北的雾霾,近年来传统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率的断崖式下跌都提醒着人们该模式已逐渐到了尽头。

其次,我国工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中低端位置,大而不强。加工附加值低,贸易摩擦,面临东南亚其他低劳动成本国家的竞争威胁等。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因此,创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更是明确指出要通过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从而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以看到,当今中国城市经济必须依靠创新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北京、深圳、青岛等城市都明确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发展思路。



构建创新型城市有哪些拦路虎?

不过,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高效组合,共同驱动城市发展。因此,城市必须在一个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才能实现其打造"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然而在当前的国家创新体系当中,城市发展却面临着制度性因素的制约。

首先,城市创新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中国缺乏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行为体的创新行为很难在市场中获得足够的激励,因而行为体缺乏创新的动力。

其次,由于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不明确,地方政府常常过度干预市场的运行,使得要素流动受到了限制。一系列行政壁垒与僵硬的官僚制度,让创新主体在市场中面临着较高的交易成本。

第三,缺乏创新体系中主体之间有效配合的机制。创新是一种需要创新行为体之间的信息高效流动、资源合理分配、发挥各自优势的复杂行为,因此创新需要一个有效的关联机制和运行机制。例如,区域创新网络中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组织专业性是否充足,风险管理能力是否足够等。

不过,虽然存在着上述难点,许多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都探索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路径问题。而如何丰富和整合创新要素,则是塑造创新驱动模式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北京、深圳、上海、苏州、青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五座城市已经成功培育出相对完善的创新体系,创新精神已经深入了的城市灵魂。

据2015年度福布斯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深圳、北京位列前两名,而青岛则属于计划单列市当中第三名。深圳、北京、青岛这三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创新的典范并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因此,本文选取这三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创新模式及其背后的探索经验、创新思维等无疑对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中关村模式"——创新要素融合成就"中国硅谷"

如果说中国的创新之都在深圳、北京,那么北京自己的创新之都,一定在中关村。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被誉为"中国硅谷"。目前,中关村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0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大学科技园26个,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是我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同时,中关村汇聚了以百度、联想、小米、新浪、搜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两万余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了跨行政区、一区多园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首都的科技创新名片。

中关村通过市场化制度改革,在中央、北京市两级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充分激发存量科研资源的潜力,同时不断推进科技产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最终建成了"中国硅谷"。

科研力量优势是中关村快速发展的历史资本。1949年到1979年,根据国家规划,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院所在此处建立,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科研高教人员在此工作生活。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关村就已经成为世界智力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北京政府注重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与科技资源禀赋,构建产学研充分融合的平台。

制度改革是中关村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1980年附近,陈春先教授在赴美考察后提出,中关村的智力密度、人员素质都不比美国旧金山地区低,但科技成果转换率明显较弱,应尝试新方法推动技术扩散。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1984年,以联想、四通为代表的多家以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在中关村创立。次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随后陆续推出了改革科技拨款制度、建立技术市场等重大举措,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通过明确科技知识产权,提升科研经费、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的自由度,允许和鼓励科教人员留岗创业,积极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制度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对比建国以来中关村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反差,就一定能切实感受到制度改革对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规划、政策扶持是中关村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从80年代中旬,国务院同意北京市关于在中关村设立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告开始,中央、北京市两级政府给予中关村上百项规划意见及政策扶持。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人才引进政策优惠等落地中关村;同时,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提升了中关村地区的交通、办公、生活等各方面条件。这些政策强化了中关村区域优势,吸引了更多科技创新企业进入该区域。

股权投资与科技企业结合是中关村快速发展的核心助力。现代科技企业通常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对金融资本,特别是股权投资具有渴求性。截至2014年底,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股权投资机构超过800家,管理资本达到2200多亿元,仅2014年就有360余家区内科技企业获得总计400余亿元的投资。百度、小米、新浪、搜狐等中关村著名科技企业都是在资本的支持下发展壮大的,没有足额的金融资本,就不可能有如今繁荣的中关村。此外,北京也非常强调政府和国资创投在资金方面对企业发展的引导。

在"中关村模式"中,政府主导作用明显,但也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近三十年来,北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也参与或影响创新的全过程,对城市创新起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随着中关村的创新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也更为突出。政府也逐渐由主导者向服务方和引导方的角色进行转变。



"深圳模式"——大市场和小政府的典范

早在90年代初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经发现,由于深圳的政策优势不再明显,"三来一补"企业纷纷外迁。同时,原有依靠来料加工和贸易的模式难以承接产业转移和升级。因此,深圳迅速决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5年颁布的《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科教兴市"的口号,并把高新技术作为第一支柱产业。2006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将深圳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深圳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达4.02%,是G8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173.49亿元,增长11.2%,总产值达15560亿元。另外,2014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1639件,同比增长了15.82%,连续十一年居全国首位。2014年国内企业PCT申请量排名前十名中,来自深圳的企业就有五家,占了全国前十名的半壁江山,总数量接近排名第五的韩国。

深圳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源于成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深圳模式",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

深圳模式的首要因素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由市场负责,资源配置的秩序则由政府提供和维护。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对权力要形成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在这一方面,深圳政府很早就意识到,政府应该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主要发挥对市场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因此,深圳政府非常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主权,对企业保持一种良好的服务意识。具体到城市创新的问题上,深圳政府始终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从未因换届而改变。这种良好的政策连贯性,对城市创新乃至整体的城市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此外,深圳政府部门内部既存在分工协作,又存在竞争,共同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总体而言,在城市创新的实践中,深圳政府非常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能:提供完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营造适合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如融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等;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如法律法规等。

深圳的自主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利益需要,自主确定科技创新方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深圳形成了六个"90%"的格局,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由于将自主创新主体锁定于企业,因而深圳的自主创新主要集中于应用科技。而为了解决基础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深圳非常重视技术平台的建设,建设以虚拟大学园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重点提升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研发能力。

深圳创新以人才为根本。由于人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资源。深圳非常重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专门出台了《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高人才政策优势,加大对各类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服务。此外,深圳积极建设从科学发明、基础研发、技术应用到产业化的整体运营模式,形成"""""""""科研+产业+资本""""""""的集成创新组织模式,推动科技单元发展成为科研产业混合体,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深圳是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1995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近年来,深圳也逐渐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然而,整体而言,深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不完善。由于深圳正在经历由"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的过程,许多企业仍然处于"山寨",即"消化-吸收-模仿"的阶段,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临两难的境地。但是,客观的说,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因此,如何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把握好一个良好的平衡点,一方面能够激励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也不会扼杀企业的生存,则是其它城市需要向深圳学习之处。



"青岛模式":以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在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靓丽。2015年全市研发经费(R&D)投入244.3亿元,占GDP比重2.81%,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持平。在科技产出方面,同年青岛发明专利授权4018件,同比增长73.8%,增幅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

另外,青岛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成为唯一同时承担科技服务业行业和区域试点的计划单列市。西海岸新区、即墨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市)。新获批2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7家,副省级城市第二。新增6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总数14家,由副省级城市第八跃升至第五。新增1家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总数18家,副省级城市第一。

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青岛具有良好的基础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实力和地缘优势两个方面。2014年,青岛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7名,财政收入在全国城市中位列12名,在吸引外资方面,青岛也在全国名列前茅。而在地缘环境方面,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滨海城市,具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其中,海洋产业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为代表。

创新的基础环境十分重要,政策支持、培育创新主体和优化资源配置也同样重要。青岛市委市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创新。截止到2010年,青岛市共颁布了103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促进创新的相关文件。为了促进城市创新,青岛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公共服务,搭建创新平台以及塑造创新环境。青岛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行为全过程的主体。同时,青岛市努力搭建创新平台,如加强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建设,联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促进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另外,青岛积极引导和支持创业。2015年6月29日,青岛出台了一份《青岛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提出要"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快把青岛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对此,青岛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市、区两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创业服务中心、风险投资等专项平台建设。为了对创新形成良好的资源支持和规模效应,青岛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在吸引和培育人才方面,青岛推出"百万人才集聚行动","用事业感召人才,用良好环境凝聚人才,用优质服务吸引人才,用合理待遇激励人才,把青岛打造成""""""""人才高地""""""""。"

可以发现,青岛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模式,在于依托良好的基础环境,进行政策支持、培育创新主体和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环境的塑造,在于基础环境与政府政策的相互配合。青岛高度重视利用创新环境,培育创新行为,同时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事业不断进步。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城市的密码

创新,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梳理、总结深圳、北京、青岛的城市创新经验,可以给其他城市的创新事业提供如下几点意见:

市场化的制度是城市创新的根本基础。市场化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成熟的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确认、保护、交易制度。没有明晰的产权,一切市场化措施无从谈起。二是保障、鼓励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法规制度。只有要素自由流动,各取其利,才能最大盘活既有人、财、物资源,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潜力。

人才储备是城市创新重要保障。可以看到,无论是深圳还是北京,创业创新活动终究离不开一群有想法、有闯劲、敢冒险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

金融资本是城市创新的有效助力。没有资本,再好的技术与想法也只能胎死腹中;没有资本,就没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做大做强。所以,创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协力。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文:李江、潘子杰  凤凰国际智库城市课题小组

来源:商业见地网

新土地规划人   整理编辑


欢迎并感谢您参与平台投稿,投稿邮箱:xjxtd@126.com,请您在标题处表明“微信投稿”字样。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城市发展的明天:探索城市创新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