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城市绿肺”的开发策略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中国 上海 城市 生态修复 推荐 杭州 乡村 浙江 规划 国家 建筑风貌 空间 用地 案例 生态保护 村落 建筑 服务 交通 专项规划 修复 融合 设计 生态 城市规划 道路 目标 产业 规划设计 基础设施 探索 可持续 创意 主题 保护 模式 管理 健康 展示 开发 建设用地 布局 研究 教育 博物馆 特色 生态修复规划 系统 研究院 气候 活动 艺术 酒店 民宿 区域 边界 办公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兼备净化环境、调节气候、储蓄水量等功能。目前我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然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湿地逐年锐减、污染严重,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丧失。西溪湿地作为国内湿地开发较为成功的案例,其综合开发保护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总结。




1概况

西溪湿地位于浙江杭州西部近郊,距市中心9公里、20分钟车程,属于城中次生湿地,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占地1136公顷,原为自然湿地、农用地及村民宅基地。


西溪湿地现状交通可达性较高,周边低强度开发的高端住宅、配套设施较多,同时商业、酒店、办公等旅游消费设施密集。



图:西溪湿地区位图



图:西溪湿地平面图



图:西溪湿地周边综合环境




2规划理念

第一,严格控制区域建设强度、建立城市生态网络。


第二,采取综合保护开发,使西溪兼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和文化湿地于一体。


第三,挖掘人文、自然景观遗存,形成以“梵、隐、俗、闲、野”、“一曲溪流一曲烟”为主题,以十景三堤为内容的湿地天堂。


 


主要做法如下:


景观控制

公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地区景观(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完善》,分为三级严格控制东至古翠路、南至老和山脊、西至春城路、北至留祥路的区域建筑高度。其中,特级景观控制区,周边山脉不得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现有建筑逐步拆除,保护地形地貌及自然植被;一级景观控制区,邻湿地区域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在18-60m以下,新建建筑不宜露出绿化林冠线;二级景观控制区,近湿地区域允许节点建筑超过60m高度,但应做景观视线分析。 



图:三级景观控制


 


功能用地与分区策略

针对外来旅游、生活休闲等目标人群需求,整合基地现有生态人文资源,将公园主要活动定位在度假旅游、餐饮休闲、文化体验、科普教育、酒店住宿、创意办公,从而用地细分为湿地公园、商业旅游服务、酒店、文化、展览、创意办公用地等。


规划按生态边界、风貌及开发理念的差异形成三大分区: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包括五常民俗文化村、农耕体验文化村、现代艺术村和大众休憩村;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包括民俗文化游览区、秋雪庵保护区和曲水庵保护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区、生态保护培育区和旅游服务中心区。



图:功能分区


 


空间布局特征

主要空间布局形式可概括为四种,即整体保护式的虾龙滩生态保护区,离散村落式的现代艺术村,临水街巷式的五常民俗文化村以及独立点式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多样的空间布局与建筑肌理满足不同的生态与功能需求,从而营造多变而融合的空间景观。


以五常民俗文化村的民居博览区为例。现状农居建筑约36万平方米,其中的19.34万平方米经过改造后,形成富有明末清初、民国、解放以后至80年代风格特色的“民居博物馆”,同时计划移建30多幢江南古建筑,包括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厅堂、宗祠30幢,古戏台、古亭子、古石碑坊、古石雕等500多件,形成如村绕水、跨水而筑的古建村落特色。建成后,民居博览区将兼有收藏品展示、民宿与会所功能。



图:空间布局特征


 


开发时序、生态维护及拆迁安置

西溪湿地的开发分为三期:一期启动区3.46平方公里、投资15亿元,以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恢复、旅游服务为主;二期4.89平方公里、投资30亿元,在各入口控制游人量以保证鸟类等动植物栖息安全;三期3.29平方公里、投资43.14亿元,拆迁难度大,以保留具有真实感、原生性的水乡村落为主题,将原有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聚居型分类开发。




图:开发时序


 


规划认为,“为延续西溪湿地千年文脉,突出文化的保护,塑造各功能区块的差异性,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保留一部分具有真实感、原生性的水乡村落是有必要的。”


首先是生态保护。生态是西溪湿地的命脉,针对二期部分现状居民密集、污水直排等问题,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生态负荷、打下生态修复的良好基础为目标,提出以下策略:其一,拆迁梳理农居,大幅度降低建筑密度,配套相应基础设施,区域容积率严格控制在0.025以内;其二,按湿地生态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群类意义调节配置物种,建立良好稳定的生物群落关系;其三,通过沟通水面建立一个健康循环的水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其四,在花蒋路东侧湿地生态保护区作为示范,保留保护原有的鱼塘形态,利用道路及建筑拆迁的区块营建相对较大水面,展示湿地形态的多样性。


然后是水乡村落保护。规划内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三类,其中,搬迁型农居主要集中在五常港沿线及以东的“河渚觅渡”部分,通过农居点的外迁,使本区块与西溪湿地的核心区块密切融合;控制型农居则集中在沿绕城辅道以东、五常港以西范围内,以农居整治、环境整合为主,使得建筑在空间形态上聚散有序、依水而居;聚居型农居指荆源路沿线的农居,向辅道与荆源路交汇处聚居,形成五常民俗村,搬迁留下的空余地段用于组织荆源路沿线的空间开合变化。




3案例启示

西溪湿地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而是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具有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生活休闲等功能的综合型湿地公园。从对它的案例解析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以下四个借鉴点:


(1)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目标人群需求上综合考虑该湿地的活动诉求和功能定位,从而指导用地类型划分和功能分区,充分发挥地块的生态、社会和可持续性效益。


(2)为了打造生态旅游精品,除合理的商业配套外,还须利用诸如民俗风情的基地文化特色,建设部分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如文化体验馆、艺术中心、博物馆、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


(3)空间布局形式应与生态环境相契合,利用多样的现存景观、建筑特征营造出多变的空间体验。


(4)通过修编专项规划对基地周边及内部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风貌等要素做出法律约束,同时基地内生态修复规划应当重视生物多样性、循环自净能力的提高与当地建筑景观风格特色的加强有所结合,以保障湿地生态命脉和文化特征的延续。


 


参考资料:


高乙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01:55-59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城市设计研究中心)王也供稿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西溪湿地:“城市绿肺”的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