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未来之路,以再造城市群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都市圈 中国 北京 上海 城市 杭州 推荐 城镇化 智慧城市 总体规划 山东 一体化 河北 规划 国家 武汉 生活圈 西安 长三角 北京市 天津 空间 产业发展 用地 案例 京津冀 方案 服务 深圳 建筑 公交 新区 福建 苏州 交通 城市群 广州 青岛 厦门 行业 设计 生态 轨道交通 2020年 人口 发展战略 会议 南京 国际 道路 目标 产业 探索 基础设施 数据 智慧 建筑设计 平台 保护 中心城市 管理 模式 报告 美丽 开发 健康 试点 宜居 交通规划 居住 建设用地 布局 研究 教育 实验室 特色 广州市 系统 政策 铁路 共享 开放 环境保护 活动 物联网 区域 办公 行政
🔊 提醒:这是一篇2014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观点简介:在城市群当中,不同城市和产业在这里有序布局,它们通过协作和差异性发展获得共赢,并将作用于人口迁移的流向,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再造。

本文来自:商业价值 潇棋 / 2013年09月16日

截至2012年12月,中国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69个。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600~800个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队伍中来。

中国城镇化的未来之路,以再造城市群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在不久前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城市群的相关发展战略被列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点之一。

截至2012年,52.57%的城镇化率已经让中国同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不过在这个已经过半的城镇化率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城市病亟待“医治”。由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一些城市面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轻环境等“城市病”问题,而建设城市群被确定为解决“城市病”最好的办法。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10多个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及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成渝等多个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群。按照发改委的目标,下一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

根据发改委初步酝酿的城镇化改革方案,未来中国重点建设42个综合交通枢纽: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会城市,再加上大连、秦皇岛、唐山、青岛、连云港、徐州、宁波、厦门、深圳、湛江、大同。交通的改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和再造10大城市群的战略实施,资源、财富、产业、人口等生产要素将不同程度的向这些城市群倾斜,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协作将成大势所趋,而产业布局的改变,将作用于人口迁移的流向,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再造。

城市的加减法


事实上,在国家发改委的报告尚未出台之前,一场城市再造运动在各个城市群已是风生水起。

“北京正在为转型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铺平道路,”仲量联行华北区和北京分公司董事总经理张莹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称:“随着人口的增长、交通网络的日益繁忙,以及市区内可供开发的商用土地越来越稀缺,推进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必然。北京为此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扩大城市辐射范围,建设更多卫星城,并已经制定了多个新型区域的发展规划,为成为更大的经济体作好准备。”

为建设美丽天津,天津市将实施靓丽特色规划、生态宜居规划和功能活动规划,重点是提升城市空间形态、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水平,打造一批新的城市风格特色标志区。

而随着6月13日 “西咸新区规划”新闻发布会的举行,一个继浦东、滨海、两江新区之后,中国又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区诞生,亦是实现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战略布局。

虽然一些大的城市在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蓝图,但站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角度20个不同的城市群,由于各个区域里面有不同的土地特色,每个区域区里面每个城市有不同的特色,要提升区域的品牌,就不仅要构建自己的城市,而且要视野更开阔,通过产业集群和城市群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使得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成为必然。

5月,北京与河北两省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石家庄、衡水、沧州三市最终纳入首都经济圈规划,由京津冀三地组成的“1+9+3”模式基本确立。不过,对北京来说,目前的卫星城发展一直受制于交通条件。而随着合作的深入,北京与河北连接地带还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机遇。在6月初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的《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到,北京和河北在3年内要尽快完成京张铁路、京沈客运专线可研批复等相关工作。而这只是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规划修编的一个缩影。并被认为北京推动首都经济圈正式扩围已进入实质阶段。

“纵观泛珠三角、长三角1+16、武汉都市圈等区域发展,凡是成功的案例,无不建立了具有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避免无序规划和恶性竞争,实现互补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锐表示。

江阴,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它与其他城市是怎么合作的呢?两个地区共同做一个开发,一个地区出资本、管理、项目这些资源的配置,一个地区则是出一些土地的资源的配置。8月7日,深莞惠三市党政主要领导第七次联席会议上通过了《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按照规划,未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并建设深莞惠“一小时”现代都市经济圈和优质生活圈、推行公交一卡通,医疗就业居住证“一证通”、流动人口居住证全区域“一证通”制度。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规划也提出多个领域的探索,比如:推动三市通信资费统一,探索三市房地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三市交界地区商业住宅项目等。而不管江阴与其他城市的合作,还是深莞惠三市的规划,都是典型的城市群的合作样板。

人口迁移新格局


产业的迁移,区域的协作,将对中国多年来人口的迁移流向发生改变,形成以东部沿海连绵城市群为重心,以内陆城市群为中轴,以西部中心城市为集聚点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多年来民众的迁移方向主要有两大选择:人口迁移首要选择是在当地,也就是离家乡比较近的地方。这种就近迁移,进一步将迁移地分为三种类型:当地和邻近的县城;当地和邻近的地级城市;当地的省会城市。另外一种迁移是一些人包括农民、毕业大学生会离开家乡,到远离家乡的外地市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很可能就会在当地安家。这些外地市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一带,珠江三角洲一带,福建沿海,胶东半岛地区,以及天津、大连等沿海城市及其周边。

泛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泛珠10省(区、市)常住人口约4.96亿,占全国的37%。全区流入和流出人口分别占全国的43%、54%。不久前结题的《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态势和完善城市群社会管理研究》课题显示, 从2005年至2010年,长三角外迁入的人口升到1817万。在长三角22城市中,外来人口规模达到百万级的城市有7个,分别是上海960万人、苏州409万人、宁波187万人、杭州181万人、无锡171万人、南京168万人、嘉兴109万人。

而随着大城市限制、淘汰和转移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一些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其他中小城市。到目前为止,北京总人口约为2070万,在所有人口中,超过1700万人生活在北京市区。在这种情况下,向外转移、疏散人口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北京要从根本上缓解人口膨胀的压力,必须借助于京津冀城市群,把周边的二三线城市作为转移人口的目的地,必须鼓励、促使和“逼迫”一部分产业迁移到这些二三线城市,以产业带动人口流动。这就使得主动放弃好多现实的利益,让利给周边的中小城市似乎成为必然。

有的学者预测,在今后的20~30年内,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将会转移到城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转移到20个城市群中。初步测算,到2020年,三大城市群将占用22.4%的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全国26.2%的城镇人口。到2030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将形成一个人口总数为3亿的高密度空间,而华北与环黄渤海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预计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

人口迁移的流向改变和新兴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发展,将再造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再造


在城市群当中,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引擎,将人力、物力、财力等重要经济要素汇集在一起。一方面,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在城市群发展整体规划要求下,市场因素使得核心城市发展优势随着人员、产业等流动向其他非核心城市溢出,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房地产也从中受益。

新兴城市群的崛起,影响最深的是未来的置业观念。新兴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发展,将会使人们就业观念产生变化,不再迷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各新兴城市群比如在中部和中西部区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会成为理想选择。

除了置业思路的改变,随着今后城市群的再造还将改变人们的办公环境。绿色建筑这个多年来国家提倡并给予补贴的项目而今已然进入大发展阶段,“尽管商用办公物业(写字楼及商务园)的用户可能是各种行业的企业,但85%的国际型企业在选址时开始考虑建筑是否达到了LEED标准。”张莹说:“目前,国内一些二线城市正处于加大力度打造城市中央商务区的阶段。这需要这些城市在规划时就要考虑这一问题。而随着政府将开放中国服务业纳入议程,新设和升级需求将对商用办公物业带来发展机会。”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事实上,随着中国的智慧城市进入落地实施阶段,未来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都将可以享受物联网环境下的城市智慧生活。

截至2012年12月,中国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69个,其中位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的城市数量占到了59.4%。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外,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600~800个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队伍中来。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研究(2013年)》报告调研发现,智慧城市重点应用主要分布在医疗卫生领域、城市交通领域、城市管理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等。其建设模式一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建设模式,二是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模式,三是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

宁波是中国最早提出并系统化推进“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2012年,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其研发的首个“智慧宁波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框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云”应用服务。

2013年,广州市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政府网上行政审批、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领域启动试点应用建设,同时在其他领域开展应用规划,年底前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落实建设资金。

在太原,为了推动“数字城市”升华为“智慧城市”、尽快突破“智慧城市”领域的关键技术,太原市与测绘遥感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智慧城市研发中心,启动的“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将在2015年年底完成。

十年磨一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世界级城市群的打造,10个新城市群的再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其打造是否成功,其实可以表述成两句话:农民是否自愿进城,城里人是否选择继续留在城市。

原文来自:商业价值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中国城镇化的未来之路,以再造城市群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