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沦陷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 人民论坛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城市 广东 住区 推荐 乡村 社区 一体化 空间 广东省 案例 村庄 村落 服务 农业 单元 生态 产业 如何 乡村治理 探索 社区建设 创新 融合 规范 模式 研究 教育 政策 居住 治理 公共服务 乡村社区 系统 保护 开放 管理 气候 特色 行政
🔊 提醒:这是一篇2014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来自人民网论坛:乡村沦陷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编者按: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乐于相信,乡村是美好的,农民是纯朴的,当上流社会礼坏乐崩的时候,还可以到乡村、到民间去寻求丰厚的道德积淀。然而当传统伦理在某些乡村接连崩塌,面对这样发人深省的案例,我们除了叹息与责难,是否可以做得更多。 人民网责编:王卓怡

那些村庄何以集体“沦陷”


1、乡村社会秩序坍塌 & 法律观念缺失

近年来“乡村沦陷”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被屡屡提起,乡村的“沦陷”,已经不仅仅是农村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沦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生存价值的沦陷。而乡村沦陷的原因,在于法律观念的缺失以及乡村社会秩序的坍塌。这仅仅是较为笼统的说法,具体到每个村庄,又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因素。

2、不正当的“致富经验”

例如在一些乡村社会中,因为对贫穷的畏惧和对“致富”的向往,极端时便可能出现整体性的道德溃败,以至于整个村庄都坠入犯罪的深渊。也有观点认为,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中有着目光短浅和不思进取的成分,这种文化特色决定了,一旦零星的犯罪得不到抑制,它就可能演变为一种致富经验,继而蔓延成为地方文化气候,并导致群体性犯罪现象。

3、犯罪文化气候

乡村的沦陷也表现在由于资源的匮乏而导致的恶性竞争或倾轧上。在全国少数地方也有类似的景观,形形色色的“骗子村”、“乞丐村”,其生成模式与博社村的贩毒现象大抵相近,它们都经历了由个别犯罪带动多数犯罪,继而形成犯罪文化气候的转变。当这种气候形成于某些道德缺失的极端背景下,弱者对弱者的伤害可能会达到一种残忍的地步。

乡村“沦陷”的背后


这些集体沦陷的村庄,当然不是今日中国乡村的总体面貌,但透过这些村庄的种种传奇,亦可看到不少值得警醒的问题。农村社区很多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共同体,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如果得不到正面价值观的引导,这种凝聚力就有可能散发出“负能量”,社会危害性尤其大。

1、宗派势力强大

宗族组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没有价值的支撑,走向了反面。正如广东省公安厅在通报中所说:“宗族势力霸道操控村务”。而基层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员则成为保护伞。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治理,农村社区在道德上就会形成“逆淘汰”:作奸犯科者发家致富,遵纪守法的良民境遇艰难,从而形成了一种负面示范,一步步拉低了道德水准。

2、社会公平问题

乡村冲突增加,治理状况不良,在一定程度上警示我们社会公平问题不容忽视,具体来说,机会不均等,诸如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等方面都会对乡村百姓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3、以公共服务匮乏为代表的基层治理不善

农村冲突案件的增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过度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投入,导致文化发展滞后于“看得见”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资源贫瘠、环境恶化、黑恶势力盛行、权钱勾结等乡村沦陷现象,虽有多种因素促成,但缺乏真正民主的、有效的、以村民共同体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乃决定性因素。

拿什么拯救集体“沦陷”的村庄


1、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保护和改善乡村的生存生态。首先应该实现权利均等化,要让农民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不能听任农村在少数人的掌控之下继续沦陷下去;其次,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探索对农村贫弱群体实施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兜底”政策,帮助这部分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加强产业引导,为群众的创业和就业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

2、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此外,还要加大宣传普法教育力度,帮助民众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公共治理来提升村民的法治、道德水准,以村民的法治、道德提升来促进公共治理改善。

3、构建乡村伦理文化

乡土文明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国特色的乡村伦理文化既不能排斥经济市场化乃至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性的伦理话语”,也不能脱离其长期孕育生存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本土伦理文化资源。通过两者的相互融合与借鉴,做到既重视乡村社会伦理传统的重要影响,又顺应时代变迁实现其应有的现代转换。在实现中国乡村伦理的“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成功嫁接的同时,抵御乡村伦理道德的崩塌。

4、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文件中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内容包括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基层管理服务三个方面。

文件指出,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工作。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培养良好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的关爱和服务。

延伸阅读:探索乡村治理模式新变革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堕落的故园。在一个个集体“沦陷”的村庄面前,改革需要加码提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实现城乡双重循环回复的链接

贫苦的农民和衰败的乡村让我们忧心忡忡,都是因为单向的资源流动造成的,必须要在制度上进行新的探索,让城乡互动,要实现城乡双重循环回复的链接,让城里的人力、物力、财才也能够向乡村转移,从而使乡村不仅仅是部分人的留守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陆益龙:现代意义的乡村社区建设

在社会学意义上,传统的村落尽管也属于一种社区,严格地说是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community),这一共同体主要是基于血缘和地缘而形成的,即具有一定亲属关系的和长期居住生活在共同场域的居民而构成的社会共同体。

现代意义的乡村社区建设则是在开放的社会推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建设,即在不同社会关系的个体及群体之间建构社会共识、规范和秩序。(来源:人民论坛总第416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实行政经分离的改革

在财产权利和资产经营方式明确的基础上,实行村庄一级政治治理与经济管理的分离。党支部行使政治、社会稳定和监督经济的职能,村委会行使公共品提供和服务职能,村级经济由公司经营。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室主任党国英:未来真正的农村将是专业农民的居住区域

深化乡村民主政治改革,大大缩小农村干部的权力,使农村干部的权力只限于十分必要的公共事务。

未来真正的农村将是专业农民的居住区域,大量农区将以小型专业农民的居住点为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不是要广大农民永远定居在农村。专业农民将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交易以及各种农业服务与城市经济建立密切联系,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适应这种经济上的一体化,乡村治理也要实现城乡统筹安排。

结语:面对“沦陷”的村庄,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于怎样保持优秀的乡土文明,并进一步复兴它,让乡村在文化上、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在共同体的精神结构中能够回归其本来面目。此外,乡村如何进行重建,如何在法律失位和道德沉沦中得到拯救,值得我们思考并付诸实践。

原文来自:人民论坛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乡村沦陷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 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