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性化的街道设计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上海 城市 推荐 导则 规划 空间 案例 美国 服务 公交 建筑 交通 设计 城市规划 如何 道路 街区 活力 规划设计 街道 创新 公共空间 步行 出行 公共服务 研究 街道设计导则 汽车 共享 研究院 欧洲 艺术 政策 气候 开放 活动 区域 环境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街道作为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又重新被广泛认知。本文从塑造人性化的街道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案例,探讨如何体现“慢行优先”,提高街道空间的舒适性和活力,促进行人的交往活动,以期对人性化城市街道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助益。


1当前街道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街道尺度过大,形成安全隐患

现状车道多为3.25 m至3.5 m,而合理车道宽度应在2.75 m到3.25 m之间。车道宽不仅浪费空间,也鼓励机动车的高速行驶,造成安全隐患。此外,交叉口普遍采用较大的转弯半径,这使得转弯车速较高,影响行人过街安全。

1.2  步行空间缺乏,环境品质不高

机动车道所占空间比例大,以及经营活动和市政设施挤占正常的人行空间,导致部分街道人行空间局促,步行活动受阻且不连续。此外,公用设施无序设置;步行区域缺乏休憩设施;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缺乏遮阴设施;城市家具的设计品质不高等问题,都成为影响街道环境品质的重要因素。

1.3  界面功能单一,街道活力不足

很多街道沿街界面往往通过“围墙”来保障私密性和安全,这使街道两侧界面形式单一,步行距离长且空间缺乏变化,无法承载丰富多样的公共交流活动,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步行感受,造成街道活力不足。


2人性化的街道设计策略


2.1  保障“慢行优先”的街道网络

(1)适当控制机动车空间,优先保障步行及骑行空间

将更多的街道空间用于步行及骑行,形成完善、畅通的慢行网络,将有助于改善交通出行结构,抑制机动车快速发展。

如纽约市改造的“Columbus circle”周边街道,通过道路改造增加行人休息区域,提高自行车道占比,机动车道占比由70%降到35%。百老汇街道沿线的改造项目,将部分机动车道空间分配给了公共空间,使行人伤亡率下降了35%,行人出行时间提高了17%。



Columbus Circle 周边街道改造前



Columbus Circle 周边街道改造后


近些年,上海也越来越关注城市街道及公共空间的改善。如2010年完成的“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将地面原双向11车道缩减为4条机动车道和2条备用车道。改造后,公共空间增加了14.5万m2,过街距离从230 m缩短至140 m,游览舒适性明显提升。

(2)采用“慢行优先”的设计手段,保障安全的慢行环境

首先,车速是影响街道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欧洲许多城市采取“共享街道”的方式,鼓励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共享街道空间,迫使机动车降低车速。如伦敦展览路的改造,去除了警示牌、红绿灯、路障等设施,形成一个宽敞、平坦的“共享空间”,汽车在这条街道上的限行速度为每小时20英里,比普通马路慢1/3左右,改造后的展览路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感受。

同时,街道交叉口设计应尽可能保持紧凑,利用小转弯半径缩短人行横道距离,迫使机动车降低转弯速度,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淮海路是上海最繁忙的商业街区之一,沿线的交叉口采用5-8 m的小转弯半径,形成紧凑的路口空间,行人过街安全舒适,使淮海路充满活力。又如《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规定,常规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是10-15英尺(约3-4.5 m),在此基础上,鼓励交叉口采用局部缩窄及路面抬高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车辆转弯速度。



淮海中路嵩山路路口采用小转弯半径



美国街道设计导则交叉口设计要求


此外,安全设施、信号灯、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对街道安全也产生重要影响。美国于2012年出台了“完整街道政策”,在进行街道设计过程中通过增加中央岛、改善公交停靠位置、提供更好的照明、设置交通减速措施等手段提高行人出行以及自行车行驶的安全性。

2.2  营造舒适宜人的街道环境

(1)强调行人的视觉感受,塑造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

生活性街道应保持空间紧凑,宽度以15 m至25 m左右为佳,不宜大于30 m。过宽的街道,可在街道中间设置绿化带等将空间进行重新分隔,使街道空间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如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以及台北仁爱路,通过中央分隔带种植高大乔木,重新划定街道的比例关系,使街道尺度宜人。


柏林菩提树大街中央种植高大乔木优化街道空间


台北仁爱路中央种植高大乔木优化街道空间


街道空间尺度也受临街建筑界面高度的影响。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一般来说,街道的宽度(D)与该处建筑的高度(H)之比为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相反,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压迫感,1:1至1:2之间的高宽比较为宜人。

(2)关注行人步行体验,提供便利舒适的街道设施与景观环境

首先,绿化景观是使人心情愉悦、精神舒适的重要环境因素。除考虑视觉方面因素外,也应结合地域气候等特点,满足行人的感觉舒适要求。如上海的行道树种植宜采用落叶植物,在夏日遮荫的同时保障冬日的街道阳光。

其次,街道设施的设置应考虑步行者的体验。如在有条件的街道沿街设置建筑挑檐、骑楼、遮阳棚、雨棚等设施,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便利;街道沿街每隔一段距离应设置公共座椅及休憩、公共厕所等设施,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等。

2.3  创造活力多元的空间氛围

(1)增强沿街界面的连续性及多样性,创造有活力的街道生活

杨?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提出,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街道能找到相同的韵律:街道每100 m有15-20个店面,这意味着每隔4-5 s行人就有不同的体验。



伦敦牛津街沿街界面


这说明沿街界面的多样性对街道活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行人视线所及的建筑一层及二层的范围,这是能够近距离深入看和体验的临街面,应提供多样化且开放的界面功能,如美国费城要求首层建筑用于门窗的比例不得低于17.5%,创造出更能激发兴趣的步行体验。

(2)提供多样化的街道空间,促进多种活动及交流

在满足行人步行使用空间的同时,人行道也应为活动的多样性提供可能。如提供行人靠边停下闲聊的机会、在行道树荫下乘凉的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咖啡座等设施。上海大学路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有效提升了街道空间的活力。



上海大学路人行道上的咖啡座


其次,应鼓励将公共艺术活动引入街道空间,进行临时性公共活动、街头文艺表演、艺术活动等,丰富城市文化。美国三藩市曾通过“步行道活化计划”,将街道公共空间重新还给步行者。在market street人行道上设置秋千装置,鼓励人们参与,提升街道人气。纽约时代广场改造的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了一段拾级而上的红色玻璃楼梯,面对着时代广场著名的霓虹液晶屏,形成公共活动的舞台。此外,在欧美很多城市,鼓励街头艺人表演,营造具有活力的街道场所。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活化街道空间。



market street 活化项目



纽约时代广场台阶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2期《浅议人性化的街道设计》,作者:赵宝静,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浅议人性化的街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