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 中国 城市 推荐 规划编制 总体规划 导则 社区 工业 规划 空间 产业发展 天津 调查 美国 服务 建筑 国土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 广州 生态 湾区 会议 设计 城市规划 国际 目标 街区 产业 探索 创意 规划设计 活力 保护 主题 管理 创新 平台 公共空间 建筑设计 历史文化街区 步行 美丽 宜居 现代化 展示 布局 研究 特色 微改造 低碳 广州市 系统 共享 研究院 互联网 详细规划 艺术 开放 活动 办公 风景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的文章,摘录如下:

2018年2月11日,15届3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景观带城市设计》)。据悉,《景观带城市设计》由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针对珠江前航道白鹅潭三江口至南海神庙的三十公里核心段开展城市设计并提出景观详细规划导则,有利于指导珠江核心段沿岸的规划建设。该项工作是《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强化城市枢纽网络功能,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的重要抓手。

本次规划贯彻落实《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的重点打造三个十公里的要求,延续珠江黄金岸线建设工作,以珠江水系为脉,按照建设美丽宜居花城、全球活力城市要求,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城市,构建云山珠水相望的景观视廊,彰显珠江文化魅力,打造“大美珠江”,精雕细琢塑造花城如诗、珠水如画的世界级滨水区,实现精品珠江三十公里大开放,规划建设贯通的珠江、开放的珠江、文化的珠江。

一、坚持共商共编共用共享,创新规划编制方法。


一是专家领衔,国际一流团队参与。

坚持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组织多轮专家咨询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和吴志强等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领衔把脉。由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牵头,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项目顾问,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广州城市规划设计所共同参与设计,以国际视野、一流团队为珠江两岸的规划建设勾勒美好蓝图。

二是市区联动,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开展9个市直部门座谈会议,走访征求珠江核心段沿岸5个区政府以及15个相关部门意见,详尽梳理归纳各方面建设需求,形成市区两级联动工作机制。以珠江景观带为支点,深化分解工作内容,带动市区各部门共同开展珠江沿岸工业仓储升级改造、14项“读懂广州,聚焦品质”、长堤地区复兴等系列工作,实现规划编制与建设实施同步推进。

三是凝聚共识,号召市民共同参与。

借脑借力、集思广益,在问卷调查、街头采访、公众咨询活动等公众参与形式的基础上,组织了2次滨江骑行、1次主题摄影大赛与摄影展等公众活动,号召市民积极参与规划关注滨江。组织开展了3次设计工作营,与洛杉矶、奥克兰等友好城市开展三城联盟设计工作坊等活动,形成政府、专家、市民多元协作的公众参与方式。

二、贯通珠江南北两岸,塑造市民乐享的滨江开放绿带。


一是构建行间见绿、开放疏朗、生态宜人的滨江生态开放绿带。

严控河道蓝线和滨江绿线,沿岸规划建设100-200米宽度的滨江绿带,滨江规划绿地增加约40%,保留珠江两岸更多宽阔绿地,提升滨江生态走廊功能。严控滨江建筑高度与整体尺度,塑造前低后高、错落有致的滨江建筑形态,打造开放疏朗、生态宜人、市民乐享的滨江生态绿色长廊。

二是挖掘珠江母亲河的文化魅力,把更开放、更开敞、更生态的滨江公共空间留给市民。

挖掘广州已有之美和珠江沿岸文化魅力,精心打造珠江沿岸重要节点,利用西关寻踪路、工业拾遗路等7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行路径,串联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特色工业遗产、地道美食等城市目的地,形成由“目的地-路径”构成的珠江滨水公共空间体系。优化滨江绿带公共空间品质,在沿岸绿带中增加景观雕塑、艺术小品等艺术文化设施,设置主题广场、最佳摄影点等公共活动场地,完善休憩服务点、公厕等公共设施。

三是贯通珠江两岸,提升南北两岸慢行联系。

推进珠江两岸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打通存在的3类16处断点,塑造贯通、舒适、开放的滨江空间,实现滨江品质整体“大提升”。塑造滨江桥梁风貌,以“一桥一景”为目标,以“微改造”为策略,针对人民大桥、解放大桥等11座桥梁,逐一确定优化策略与主题定位,提升桥梁风貌特色、慢行空间及景观设施。

三、展现全景式珠江两岸历史风貌,塑造广州文化魅力和开放精神的特色场景。


一是构建珠江两岸中西合璧、现代多元、生态低碳的滨江总体风貌。

“西十公里”以中西合璧为特点,展现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长廊。“中十公里”以现代多元为特点,凸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创新集聚特色的岭南水岸;“东十公里”以生态低碳特点,展现活力与开放的现代化港城。

二是建设古今交融、中西合璧,海丝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滨江特色场景。

从人的观赏尺度出发,形成城市标志性、城市主题性、历史文化类共3类11处滨江特色场景,包括三江之汇(白天鹅-白鹅潭-洲头咀)、琶西创聚(琶洲西区)、一岛两湾(第二中央商务区)等,通过精细化设计重要视点视域与观赏场所,营造高品质的场景观赏效果。

三是复兴老城历史传统格局,恢复岭南河涌滨水景观。

在整体复兴广州古城传统格局的思路下,延续传统中轴线空间序列,探索研究古城墙遗迹恢复,塑造圣心教堂等城市客厅。利用河涌水系连接云山珠水城市格局,将滨水景观纵向引入城市腹地。规划远期恢复位于西堤的西濠涌,沿河涌两岸打造高品质的滨水空间与骑楼水街,改善沿江社区人居环境。

四、服务产业创新升级,打造沿江产业集聚区。


一是恢复老城千年商埠风采。

老城改造要“喝得了凉茶叹得了咖啡”,通过系统、全面地认识与平衡老城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活力的关系,融入艺术文化、城市消费、观光旅游、创意办公、展示展览等高品质业态功能,为老城滨江业态注入新活力。

二是发挥“黄金三角区”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黄金三角区”辐射带动作用,沿珠江集聚8个千亿产业平台,发挥珠江沿岸创新资源优势,形成沿江总部、金融、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打造国际竞合中的产业发展驱动引擎。

三是港城联动建设东部沿江发展带。

充分利用东部沿江发展带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西岸交汇顶点的区位特点,发挥黄埔航运物流贸易基础和千年海丝文化积淀优势,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发展,吸引会议商贸、科技创新、文化商旅等高端要素沿江集聚与布局,支撑广州更好地融入湾区发展大局。

五、面向实施,提出近期重点实施工作。


一是推进珠江两岸贯通,打通滨江断点,新建滨江绿地,将滨江绿带打造为广州最亮丽风景线。

二是培育沿江创新产业集聚区,强化科技文化产业引领作用,推动长堤-沙面-文化公园地区、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琶洲、东部沿江发展带价值提升,支撑广州活力美好全球城市建设。

三是彰显珠江文化魅力,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历史建筑活化打造特色文化路径,推动海心沙地区公共文化提升,活化利用滨江工业遗产。

四是加强滨江建筑管控,强化建筑高度和布局引导,塑造前低后高的滨江形象,打造独具岭南文化魅力的滨江景观。


文章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