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羊城诉说岭南风情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 中国 城市 推荐 大数据 河北 规划 空间 建筑 融合 生态廊道 交通 轨道交通 湾区 生态 广州 国际 道路 设计 目标 街区 创意 城市规划 产业 管理 数据 中心城区 活力 平台 创新 公共空间 智慧 街道 现代化 展示 特色 低碳 系统 艺术 广州市 办公 以人为本 互联网 活动 开放 区域 环境 创造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的文章,摘录如下:


开阔的江面上波光粼粼,偶而有水鸟掠过,白色的游船穿越海珠桥优美的弧线,缓缓行进,随波跳跃的江水温柔地拍打着堤岸,堤岸上一棵棵大榕树荫翳蔽日、苍翠欲滴,游人们迎着江面吹来的和煦的风,徜徉在榕树浓浓的绿荫下。极目远眺,广州塔曼妙的身姿在江面升腾起的雾霭里隐约可见。



这里是广州海珠广场之畔的沿江路,

站在这里,

千里珠江胜景的精华所在奔来眼底。

越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往海珠广场东北约10公里,就是“羊城第一秀”白云山。登山远眺,可览广州全城和珠江三角洲浩瀚平原;向东南约80公里处,从云贵高原一路奔流而下的珠江,终于在历经2300多公里跋涉后,拥入浩瀚大海的怀抱。

江、山、海,

广州城在这样雄壮、辽阔的天地间,

创造了激动人心的商业历史,

书写了光照今古的人文传奇。


造就城市品格韵味


城市文明史昭示我们,水是城市生命之源,大江大河孕育了古今中外的名城。正是有了浩浩汤汤的尼罗河滋养,才有了延续数千年繁华的开罗城;正是有了泾水、渭水等形成的“荡荡乎八川”的呵护,才造就盛世大唐的长安。


历史回拨2200多年,河北人赵佗趁秦末群雄“逐鹿中原”的历史大变局,自我“加冕”为南越王。他看中了这块背倚番、禺二山,面朝珠江的宝地,营造自己的王都。

秦时期广州全图

自此以降,历经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特别是宋明清的建设,广州形成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基本格局,拥有了千年城址不变,山水城市格局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保持了我国古代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的独特地位。

广州——中国“蓝色海洋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民国时期,依托珠江航道,近代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

民国时期的广州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广州逐步跨江发展,城市空间格局沿珠江水系前后航道进行扩张,广州的城市生产、生活沿珠江集聚,呈带状发展。


一江两岸三带:空间 ? 创新 ? 活力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广州经开区的建设,广州拉开了向东拓展的序幕。在“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十”字空间战略引领下,珠江新城的建设强有力地拉动广州东拓的建设步伐。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琶洲会展中心、广州大学城、南沙自贸区等城市重要区域均沿珠江集聚分布。珠江沿岸城市地区已成为了广州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志和形象窗口。


回归城市生命之源


如果说古代广州因水而兴、得水而美、缘水而盛靠的是城市建设的朴素直觉,那么今日的广州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明确提出回归母亲河珠江,则是基于城市科学的高度自觉。2016年8月,广州市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要着眼于沿珠江水系的城市空间发展,“以珠江为脉络”形成网络空间结构,沿珠江水系前后航道的中心城区规划引领集聚高端要素,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实施意见强调,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形成鲜明的北部山区、中部中心城区、南部滨海城区的整体城市风貌,实现珠江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的高度融合,以经济带推动景观带科学建设、以景观带为创新带提供空间支撑、以创新带为经济带注入创新动能。


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


立足广州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脉,着眼于沿珠江水系的城市空间发展,以珠江为脉络,以生态廊道相隔离,以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空间格局。


在空间上重点建设“三大国际战略枢纽”、黄金三角区,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沿珠江水系,前后航道的中心城区通过规划引领集聚高端要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黄埔大桥至珠江口水道区域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流溪河至北江区域立足空港经济区、广州北站地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系统整合全市域的枢纽与节点、网络与连接,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高水平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融合发展的黄金三角区,形成珠江两岸泛CBD,构筑广州国际级大都市平台格局。

在风貌上形成三大风貌分区,由北至南形成山林郊野、流溪田园、古今都市、岭南水乡、滨海湾区等特色景观风貌。依托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在宏观层面上构筑山水、都市、文化、民生四大骨架,市域范围内形成北部自然生态、中部现代都市、南部滨海新城三大特色风貌区,形成以珠江景观带为串联的枢纽型网络城市风貌。


打造三十公里精品


西十公里精品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效果图


广州以“百年精品、百年城市”为总目标,将城市精品浓缩到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西起白鹅潭(大坦沙岛尖),东至南海神庙,河道全长约34公里,涉及土地面积约78.49平方公里,约占广州市域面积的1%。


 中十公里精品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效果图


西十公里从白鹅潭到广州大桥,以中西合璧为特点,展现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长廊;中十公里从广州大桥到琶洲岛东端,以现代多元为特点,凸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创新集聚特色的岭南水岸;东十公里从琶洲岛东端到南海神庙,以生态低碳为特点,展现活力与开放的现代化港城。


东十公里精品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效果图


在设计策略上,从激发产业活力、增强文化传承、打造品质空间、彰显人本关怀、创新公众参与等五个方面,精细化、品质化设计营造珠江滨江空间。


激发产业活力,重点疏解珠江沿岸低端低效业态,融入艺术文化、城市消费、观光旅游、创意办公、展示展览等高品质业态类型,让滨江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公共空间。

增强文化传承,深入认知并传播长堤中西合璧的近代文化与鱼珠、南海神庙的岭南海丝文化,通过历史建筑的洗刷修缮、街道肌理的再现恢复、本土元素的活化利用、公共艺术的植入营造、工艺材质的精益求精,让广州中西合璧、现代多元、生态活力的城市风貌深入人心。

打造品质空间,将长堤、圣心大教堂、海心沙等珠江沿岸重要的城市节点精细打造为广州城市客厅、广州城市目的地,以两岸贯通计划为切入点,利用滨江路径贯通连接城市目的地,以“断点变焦点、通道变路径”为理念,打造高品质网络型的珠江滨江空间。

彰显人本关怀,在沿江空间的细节塑造中,以人为本,融入“小转弯半径”的人性化街道设计理念,形成“道路-街道-街区”的理念转变,设计建造环境宜人的街道街区、连续安全的无障碍设施、通畅连贯的慢行空间、明亮安全的桥头空间、舒适美观的城市家具、柔和协调的夜景照明、适宜停留的公共广场、生态亲水的滨江驳岸等。

倡导公众参与,更多地考虑社会发展与公众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收集人群活动信息、策划滨江骑行等活动了解公众对现有滨江空间的感知感受。通过公众参与的创新形式与创新内容,让更多的人群关注珠江两岸,关注广州城市的发展,将公众的智慧凝结为珠江景观带的规划成果。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章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诗画羊城诉说岭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