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特征与使命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都市圈 中国 上海 城市 杭州 推荐 城镇化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总体规划 一体化 规划 城市化 国家 长三角 年会 空间 用地 京津冀 一带一路 调查 方案 服务 苏州 交通 城市群 国土 融合 存量 设计 生态 湾区 城市规划 人口 会议 协同 国际 如何 产业 规划设计 探索 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 数据 活力 智慧 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 平台 模式 报告 开放空间 开发 现代化 居住 公众号 布局 研究 高质量发展 治理 指标 政策 研究院 共享 开放 中国城市规划 通勤 区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城市规划杂志,2018年11月25日,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新闻发布厅AD厅举行。本文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帆的发言摘录。

张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特征与使命


1、背景


长三角地区一直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合作渊源,上海开埠以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联系持续密切。同宗同源的文化传统、差异化的资源禀赋、高密度的人口环境、畅通的交往路径等,充分享受到了世界经济转移的红利,带动了区域发展的活力。

2018年11月5日,习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这一讲话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以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突破,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上海必须在龙头带动方面率先实践,勇于担当,聚焦五个中心构建功能网络,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开放先行方面体现智慧,强化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经验,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在全面服务方面提高站位,做好对内带动辐射中西部地区更好发展,对外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双重任务。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上海大都市圈”的设想,在近沪90分钟通勤范围内发挥特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大范围协调空间资源、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并承担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2、特征


(1)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重要引擎。到2017年,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3个城市群,以6.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24%的人口,贡献了47%的GDP。其中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最好。

(2)区域经济网络日渐凸显


通过第二次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查数据的对比发现,高等级节点城市的跨区域联系在增强,上海与区域内企业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强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沪地区中一些次级专业型节点城市的作用开始显现,比如昆山、嘉善、平湖等,在批发零售、商务服务、信息技术等专业服务领域与上海的联系明显增强。

上海大都市圈内二经普与三经普企业总部-分支结构联系对比

(3)特大城市人口控制作用显现


区域中大城市人口增速放缓,少子化、老龄化趋势明显。长三角城市群集中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低于京津冀、珠三角。2010年以后,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增速总体放缓。但近沪地区人口在2015年以后出现反弹,2017年嘉兴、苏州常住人口增速纷纷达到2015年的3倍以上,特大城市在周边更大区域统筹人口、经济与空间资源必将成为趋势。

(4)区域社会网络不断加强


以腾讯定位数据反映人口日常联系,呈现典型的地域邻近性特征,昆山市、嘉善县、太仓市乃至苏州市区的首位联系城市均是上海。另外,周末城市间社会联系已强于工作日,商务联系与生活联系并驾齐驱,反映了城市群间联系内涵开始多元化,需要更好地统筹和引导。

3、问题


(1)代表国家参与竞争的综合实力不强,国际影响力不足


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5个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不论是人均GDP还是经济密度,都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以后,上海大都市圈内GDP增速明显放缓,寻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迫在眉睫。

(2)创新能力逐年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从科技研发投入的GDP占比来看,上海、苏州等核心城市研发投入占比虽逐年提高,但与以色列、韩国、瑞士等国家的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很大。由此,需要强化包容创新的文化与制度环境。

(3)居住成本高企,削弱人才吸引力


上海大都市圈的房价处在高位,且上海房价远高于周边城市。从可支付性来看,上海的房价收入比远超合理区间,成为吸引人次的短板。

就业岗位与房价以及特大城市人口控制政策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2012-2017年间,北大清华应届毕业生赴沪就业比例明显下降。

(4)简单贴边发展,与有序区域空间结构形成错位


受市场经济影响,为获得更大的边际溢出效益,沿沪跨界地区呈现一系列以房地产开发、园区开发为代表的贴边式发展,简单的空间拼贴对形成有序区域空间结构造成较大损害,亟待进行跨区域空间资源统筹与协调。

近沪地区对接上海具体空间举措

(5)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跨区域土壤、大气、水体污染治理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在更大的范围落实绿水青山的生态观,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4、趋势


面对国家战略要求,如何构建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的“上海大都市圈方案”?这涉及到两方面的核心议题,一是明确必须坚守的基本认同和共识,二是寻求重点突破的方向。

(1)Power动能+:创新先导形成节点城市功能网络


怎样培育区域新的动力源和引爆点?第一是要共建创新驱动平台。创新与金融双引擎将展现无穷动力,带动全球城市金融、贸易、航运、文化、科创等核心功能的再升级,形成新的竞争力,解决好“更高”的问题。第二是要全方位构筑有利于吸引创新人才的政策。包括租赁房、共享住宅、产业用地的租赁制等。第三是通过不同圈层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完善都市圈内的多功能体系,解决好“更大”的问题。

(2)Link联系+:交通网络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进一步强化与国际国内的高质量连接,一是要加大高等级门户枢纽的能力再提升,集成好区域机场群、港口群等的协同效率,从而强化与国际的深度链接。二是通过国铁、城际铁、高速路网等,强化长三角区域内部重大城市节点的联系度,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3)Culture文化+:江南文化为基底构筑民族文化魅力


着重强调两种方向的文化塑造,一是以江南文化为基底构筑民族文化品牌,以此构建起长三角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二是以海派文化为基底强化创新文化基因,厚植兼容并蓄的文化土壤,从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带动区域融合发展。

(4)Green生态+:山水田林湖的生命共同体体现生态文明


牢固建立起上海大都市圈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擦亮生态底色,疏通区域蓝网绿脉,形成江南水乡湖荡风光的生态本底。同时建立区域环境治理与补偿机制,联合开展污染治理、应急处置联动、环境监测、重要信息互联共享等工作。

(5)Mechanism制度+:体制机制创新适应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要求


长三角地区有过许多的区域协商机制尝试,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成效有限。要在体制机制上有实质性突破,除了综合数据、动态体检、共同行动指引等基础性建设之外,还需在治理体制、协商方式、财税转移、指标流转、生态补偿等方面实行更有效的举措。

(6)Sample示范+:示范先导与多模式探索


上海目前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期,超大存量城市空间资源约束,高品质发展转型迫切,同时中央给了许多特别政策支持,比如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应在上海大都市圈内寻求多种动力模式的战略空间,作为国家战略的承载地,率先探索一体化治理的制度创新,同时注重传统经济的转型提升、创新经济的集聚示范、生态文明的新经济培育,共同支撑区域核心能级提升,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心。

上海一定会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一起,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去迎接新的挑战。

本文根据2018年11月25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嘉宾报告录音整理而成,图片摘自报告PPT。图文已经报告人审阅。

更多会议报道请您关注“全心全意”、“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微信公众号。点击查看原文全文:

张帆: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特征与使命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张帆: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特征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