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地图
上海
城市
设计
一体化
疫情
单元
街道
交通
案例
大数据
建筑
地下
社区
服务
1
空间
城市治理
公共服务设施
人口
国际
协同
资讯
浦东新区
基础设施
新区
2020年
如何
道路
垃圾分类
公共服务
平台
数据
小区
程度
工具
模式
城市管理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雄大设计的文章,摘录如下:
数字化治理正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驱动力。《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面向数字时代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强软硬协同的数字化公共供给,加快推动城市形态向数字孪生演进,逐步实现城市可视化、可验证、可诊断、可预测、可学习、可决策、可交互的“七可”能力,构筑城市数字化转型“新底座”。
2021年,上海启动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化治理项目,通过激活每一个“最小管理单元”,让正在实践的“现代治理”真正可以“引领未来”。
01、为什么是花木?
浦东花木街道是上海非常典型的超大型社区,前身为花木镇,经原严桥、花木、钦洋三镇两次“撤二建一”合并后撤镇建街道而成,总面积约20.93 km²,常住人口约24.90万人(2020年底),其中,户籍人口约13.40万人;外籍人士约1.12万人。目前,花木街道以“街管社区”模式管理牡丹、由由、培花、钦洋、联洋、东城等6个社区共44个居委会、168个小区。
作为浦东新区的核心地区,花木街道不仅人口密度高,商业办公也是高密度集聚,辖区内的亿元楼和十亿元楼宇众多,并聚集了多处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如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浦东图书馆、龙阳路交通枢纽等。
尽管管理难度和管理密度都很大,但是按照相关配置标准,花木街道仅配备65个公务员、两个派出所。
“如何利用十分有限的管理力量,达到高效能、高质量的治理水平?”——这是花木街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02、高精度全要素、数据基座是精细化的基础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正如刺绣的精细程度取决于绣料和工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数据的全面和精准。因此,数字化治理是必然的选择,首要的是要构建高精度全要素数据基座。
花木街道数字孪生城市基于智能化全息测绘技术,获取建筑空间位置;对数据进行筛选后,运用智能化建模工具,实现分层、分户模型自动化生产,构成数字城市的“骨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大数据底座建设能力,填充多维度城市信息,组建城市数据DNA链条,形成“花木数字孪生城市”的完整地基——高精度全要素数据基座。
如今,花木街道已经在虚拟世界中建构起来——8924幢建筑物,及道路、街道家具、植栽、标识标牌等十大类、10万多个城市部件,与实体城市空间一一对应,并拥有各自唯一的编码。
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唯一的“不变”便是“变化”本身。城市数据也是如此。针对不同数据,花木制定了不同的更新维护机制,如商铺信息需要频繁更新,花木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城管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时,同步填码核实商户信息,实现每三天更新一遍。
数据的采集和集成是一个不断动态更新的过程。花木正在开展6类地下管道三维地图的建设。完成后,可以把石油、天然气等危险管道穿越相聚的地方做系统性的风险提示。
街道内主要行道树的信息也将很快被录入,包括树种、树冠大小、树龄等。今后,一旦遇到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计算机系统就可以通过建模,提示需要重点加固的树木位置,实现预测功能。这就是数据采集量足够大之后将产生的城市治理正效应。
03、在街镇场景下的应用不可限量
在空间数据的基础上,数据基座上还容纳了各条线的数字标签,以实有人口为例,数据基座上已形成10个大类、39个中类、161个小类、573项居民标签分类体系,并对各类特征人群完成深度画像。
借助数字化技术,街镇把最小管理单元由原来的一个小区、一幢楼,进一步精确到每一个家庭户——实现户、楼、小区、居委会、街道等多层级精细化管理。
正因如此,花木街道最小管理单元可以与疫情防控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接,在二三维一体化的数字孪生场景中,直观了解每栋楼,甚至每一户的居家情况。由于清晰掌握了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等在楼内的分布,通过精准的标签搜索,小区封闭时第一时间迅速组织骨干力量加入疫情防控工作,实现“火速到位”和“精准打击”。
除了赋能疫情管理外,孪生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开发了一系列常态化应用,包括各类日常管理和服务。目前,数字孪生技术已应用于民生救助帮扶的信息关联,开发的“关爱送达”应用,可将救助帮扶政策送到每一户的家门口。而“电梯加装”“养老管理”等应用的使用率也相当“高频”。
从孪生城市应用的生命周期来看,除了常态化的应用外,有的应用是短时的,需要快速上线,也会快速下线。在应急状态下,拥有快速搭建应用的能力,正是系统设计之初已纳入考虑的因素。在底层设计中,数字孪生城市底座搭建了低代码平台能力,紧急情况下,一个不会写代码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快速抽取系统里的数据,搭建一个简易的平台,实现“速战速决”。
04、结语
花木街道的案例,是一次“高大上”的数字技术与“接地气”的街镇管理的全方位碰撞,一方面,数字孪生平台的基础设施信息层、数据更新、模型扩充、应用场景得到了街镇精细化管理的检验;另一方面,街镇层面务实的应用场景会反过来推动模型数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虚拟世界,愿人们的每一种感受更及时地感知,每一份资讯更精细地传递,每一个决策更科学地制定。愿更多地美好根植上海。
来源:雄大设计港
文章来自:雄大设计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如何让街道管理无“微”不“治”?浦东花木街道,上海首个街镇级数字孪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