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彭高峰接受专访,解读广州城市规划新变化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 慢行交通 中国 空间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 广东 多规合一 推荐 总体规划 美丽乡村 一体化 乡村 导则 社区生活圈 社区 广东省 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 国家 生活圈 用地 城乡规划 新加坡 空间 产业发展 特色小镇 江西 土地利用 生态保护 方案 服务 公交 新区 生态廊道 国土 建筑 地下 融合 历史文化 深圳 交通 历史文化名城 存量 行业 广州 生态 湾区 轨道交通 山西 全域 会议 人口 发展战略 片区 设计 国际 城市规划 如何 道路 目标 街区 探索 产业 中心城区 创意 保护 活力 规划设计 管理 主题 街道 创新 平台 公共空间 建筑设计 佛山 模式 开发 自由 中心城市 美丽 步行 社区建设 宜居 居住 交通规划 出行 现代化 地铁 布局 综合体 公共服务 教育 研究 地下空间 高铁 特色 低碳 以人为本 微改造 汽车 广州市 铁路 系统 共享 互联网 艺术 详细规划 政策 气候 开放 运营 产城融合 活动 土地出让 区域 风景 技术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的文章,摘录如下:


30公里精品珠江塑造11个重点段


近日,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召开。在全会上,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同志指出,担当新时期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责任,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总目标,着力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升适宜居住、适宜创新创业创造的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更幸福。

本次全会主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南方日报拟专访规划、建设、城市更新、城市管理、交通等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广州11个区主要领导,就如何落实全会精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推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进行深入探讨。敬请垂注。

本次广州市委全会跳出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思路,提出了依托自然脉络,以珠江水系为主线的城市空间结构。随着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广州城市规划思路将有哪些新的变化?哪些地方将会是广州未来的“风口”呢?

主任彭高峰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时认为,通过“网络”城市的构建,广州将“避免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发展”,逐步形成以珠江为脉络,以生态廊道相隔离,以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开放式城市格局。

彭高峰认为,全会提出的以珠江为脉络的开放式城市格局突破了以往以珠江主干流为中心的布局模式,是对广州全域空间的高度总结与精准定位。为达成这一目标,规划需要按照四个段落做好相关规划引导。

全会还提出要重点打造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彭高峰首度透露了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的具体内容,提出广州将塑造11个重点段和9大景观节点。


关键词  枢纽型网络城市


避免单中心、摊大饼 形成开放式城市


南方日报:本次市委全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广州要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你对此如何理解?

彭高峰: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是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的高度概括,是广州巩固和提升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的强大支撑。重点在于通过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枢纽的打造,汇集全球高端要素,强化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成为世界城市体系的核心节点,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空间结构。

打造枢纽使城市具有强有力的辐射带动能力。首先是在全球层次,广州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枢纽地位,通过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这三大国际枢纽的建设,让广州成为综合性国际城市。此外,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将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为国家面向世界的门户。优化城市网络具体体现在交通网络、生态网络、信息网络以及自然生态网络等,并基于此形成城市功能组团布局。通过“网络”城市的构建,广州将“避免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发展”,逐步形成以珠江为脉络,以生态廊道相隔离,以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开放式城市布局。

南方日报: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规划如何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

彭高峰:围绕枢纽型网络城市,规划将重点发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引领作用。

第一,宏观层面上,要强化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广州将围绕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目标,以国际视野编制中长远规划,重点开展面向2040年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及时启动规划期限至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高端引领。

第二,中观层面上,要考虑重点平台与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推进黄金三角区、空港经济区核心区等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另一方面,对于外围地区,可以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作为促进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接下来,国规委将落实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署,进一步着手特色小镇的规划工作,做好中观层面的规划支撑。

第三,微观层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人文关怀,从人的尺度出发,做微设计、微环境、微交通进行精细化、品质化的设计,在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以规划设计精细化带动建设管理的品质化,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以珠江为主线 按四个段落开展规划引导


南方日报:本次全会还提出一个全新的空间结构思路,跳出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思路,提出依托自然脉络,以珠江水系为主线的城市空间结构。随着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广州城市规划思路将有哪些新的变化?

彭高峰:现阶段,广州将依托自然脉络,以大珠江水系为主线,与广州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实现高度融合,形成沿大珠江水系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空间结构。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广州以珠江前后航道为中心的布局模式,是对广州全域空间的高度总结与精准定位。为达成这一目标,规划需要按照四个段落做好相关规划引导。

沿珠江水系前后航道的中心城区将通过规划引领集聚高端要素,加强历史城区传统风貌保护,打造国际创新枢纽。高水平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融合发展的黄金三角区,建成广州总部、金融、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引领广州深入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

沿珠江水系狮子洋-莲花山水道区域将打造国际航运枢纽。聚焦南沙新区和自贸区建设,深化粤港澳合作,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建设国际水准的滨海新城。

沿珠江水系流溪河区域将立足空港经济区、广州北站地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形成空铁联运的国家航空经济示范区,长远发展成为一流的国际航空城、世界枢纽港。白云区、花都区优化功能、提升品质,从化区生态优先、适度开发。

沿珠江水系增江-东江区域将依托广州开发区、增城开发区和东部交通枢纽,深化与东莞、惠州等珠江东岸城市的联系,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广州东部山水城区。


关键词  一江两岸三带


将形成四大特色滨水区


南方日报:广州珠江穿城、水网密布,中心城区有930公里水道、231条河涌,是广州极其宝贵的资源财富。全会中提出广州要以珠江为天然轴线推进实施沿江布局和开发建设,要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一江两岸三带有哪些重点建设区域,各自的定位和规划分别是什么?

彭高峰:一江两岸三带的重点工作范围主要包括珠江主要河道沿岸地区。按照城市空间结构确定的四个功能区段,形成北、中、南、东四大特色滨水区。

——北段为流溪河水库到至老鸦岗沿岸地区,水道长约156公里;将凸显“生态”特色,建设为以环境维育为主的生态保护区,结合生态资源发展户外观光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中段为老鸦岗起至南海神庙的珠江前航道及后航道沿岸地区,水道总长约67公里;目标建设汇聚产业创新、文化创意等高端要素的世界级城市滨水区。

——南段为南海神庙至南沙龙穴岛的滨江沿岸地区,水道长约60公里;以“国际港城,滨海明珠”为特色,以南沙自贸区为支撑,打造体现国际化水平与本地特色的滨水空间。

——东段为东江、增江沿岸地区,水道长约90公里;发挥生态优势,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形成广州东部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为特色的滨水空间。

一江两岸三带优化提升工作从总体层面上带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环境品质。而在中微观层面上,正组织编制《珠江一江两岸三带风貌控制导则》,针对珠江全流域及沿岸地区提出规划设计纲要,从珠江整体风貌出发,提出珠江风貌的总体控制架构及分区控制指引,建立珠江整体风貌格局,明确指引北、中、南、东区段分别以山水景观、大都市景观、滨海景观、田园景观为整体风貌控制,并进一步指导下一层次珠江两岸的规划设计工作。


关键词  精品珠江打造


塑造11个重点段和9大景观节点


南方日报:全会提出,要重点打造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西十公里形成中西合璧、展现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长廊;中十公里形成现代多元、凸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创新集聚特色的岭南水岸;东十公里形成生态低碳、展现活力与开放的现代港城。打造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是本次全会的一大亮点。请介绍一下这三个十公里具体有什么内容。

彭高峰:全会提出要重点打造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具体而言广州将塑造11个重点段和9大景观节点。当前,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研究范围为珠江前航道,从白鹅潭(大坦沙岛尖)至南海神庙的珠江沿岸地区,河道全长约34公里,涉及土地面积约78.49平方公里,约占广州市域面积的1%。三个十公里区段分别为:

——西十公里:近代广州段

从白鹅潭到广州大桥,河道全长约13公里、涉及沿岸23.48平方公里土地,以中西合璧为特点,展现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长廊,见证了广州千年商都的辉煌发展,将通过增加亲水平台、优化慢行系统、提升码头建筑、美化桥梁造型、对历史建筑进行整体外观整治和功能活化等一系列改造措施,展现广州老城韵味与西方舶来文化的共荣故事,塑造彰显历史底蕴的滨水长廊;

——中十公里:现代广州段

从广州大桥到琶洲岛东端,河道全长约11公里、涉及沿岸31.77平方公里土地,以现代多元为特点,凸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创新集聚特色的岭南水岸。规划通过新增步行桥联系南北两岸、改造桥梁造型、增添绿化空间、建设景观连廊、植入公共艺术,打造一系列反映广州新时代气息的滨水景观节点;结合现有滨江文化设施和公共开敞空间,举办年度性的高品位的大型城市活动,打造为融汇古今、对话中外的世界性舞台,使中部客厅成为精品珠江最靓丽的风景线。

——东十公里:生态广州段

从琶洲岛东端到南海神庙,河道全长约10公里、涉及沿岸31.11平方公里土地,以生态低碳为特点,展现活力与开放的现代化港城,规划将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提升港湾活力,打造现代绿色滨水空间、生态休闲岛屿。

从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出发,依托三个十公里,挖掘广州“已有之美”,自西向东形成白鹅潭段、长堤段、海珠广场段、东湖段、岭南广场段、珠江新城段、琶洲段、金融城段、鱼珠段等11个重点区段,重点打造白鹅潭三江口、长堤两岸、海珠广场两岸、二沙岛西、珠江新城-金融城、岭南广场-琶洲、鱼珠码头、长洲岛-洪圣沙、南海神庙9个重要节点。

桥梁为珠江景观带的重要界面,目前已详细摸查了珠江广州段现有81座桥梁的基本信息,以“一桥一景”为目标,以“微改造”为主要策略,正编制《三个十公里跨江桥梁景观概念规划》,对珠江前航道三个十公里范围内人民大桥、解放大桥、海珠大桥、江湾大桥、海印大桥、广州大桥、猎德大桥、华南大桥、琶洲大桥、东圃特大桥、黄埔大桥等11座桥梁,按照“近代广州、现代广州、生态广州”的定位,从功能、慢行、空间以及景观等多方面按要素进行梳理与分析,逐个确定优化策略与主题定位。


南沙通城轨半小时达中佛莞深


广州市提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应突出对南沙新区、南沙自贸区的支持”,实现南沙新区进入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的高标准时空目标。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互联互通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广州从交通规划上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主任彭高峰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时介绍,广州将以海港、空港、铁路三大战略性交通设施作为网络极核,构建空铁联运、海铁联运的网络线路骨架,形成大交通格局。

彭高峰透露,广州规划了包括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广州北站、佛山西站、棠溪站、增城站、新塘站、南沙站、机场站在内的10个铁路客运枢纽,以提升国家铁路主枢纽职能。他还提出,将通过建设轨道交通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实现南沙新区进入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的高标准时空目标。

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彭高峰则表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精细化、品质化规划设计工作,实现了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广州将积极总结并向其他重点功能区推广。



关键词  交通枢纽建设


构建空铁、海铁联运网络骨架


南方日报:交通网络是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支撑,全会提出“建设互联互通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广州从交通规划上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彭高峰:广州将以海港、空港、铁路三大战略性交通设施作为网络极核,通过扩充和做强航空线、航运线、铁路线、城市高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线,构建空铁联运、海铁联运的网络线路骨架,形成大交通格局。

第一,要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提升广州国际竞争力。建设白云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第四第五跑道、第二国际货站,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建设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港区四期、南沙港区通用码头等,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积极接入广汕客专、广湛客专、京九客专、广河城际等,形成“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规划10个铁路客运枢纽,提升国家铁路主枢纽职能。(包括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广州北站、佛山西站、棠溪站、增城站、新塘站、南沙站、机场站)

第二,要强化空铁、海铁等多式联运,推动三港联动发展。强化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北站交通衔接,建设T3航站楼高铁站,加强空铁联运,做实做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南沙疏港铁路,完善内河航线网络,优化公路疏港网络,加强海铁、江海联运,强化国际航运枢纽功能。

第三,要持续完善轨道交通网络,构建“环+放射”结构地铁网络。加快轨道交通和枢纽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步行10分钟可达轨道站点、南沙增城从化花都等外围城区30分钟可达市区、主要客运枢纽间45分钟可达的时空目标。2018年建成通车地铁里程超过520公里(含现状),建设地铁十一号线(环线)、地铁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形成“环+放射”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实现广州主要客运枢纽之间的快速联系,支撑南沙自贸区、黄金三角区、空港经济区的发展。建设零换乘一体化交通综合体,积极开展“轨道交通+物业”的综合开发。


关键词  南沙副中心建设


建设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 半小时直达广州中心城区


南方日报:全会特别提出要加快南沙副中心建设,实现半小时直达广州中心城区,半小时到达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等临近城市,1小时到达珠三角主要城市。提出的这些目标如何实现?

彭高峰:南沙副中心的建设交通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南沙的交通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内交通,广州市提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应突出对南沙新区、南沙自贸区的支持,着重规划建设南沙新区与中心城区和广州南站、白云机场等重大枢纽衔接的快速轨道联系”,并提出建设轨道交通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实现南沙新区进入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的高标准时空目标。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八号线(万顷沙至广州东站)定位为市域快线,线路全长62.5km,途经南沙区、番禺区、海珠区和天河区,自南向北依次连接了万顷沙枢纽、番禺广场、琶洲片区以及珠江新城和广州东站,承担连通万顷沙和广州东站两大枢纽、远期辐射广州白云机场枢纽的功能,支持南沙新区、南沙自贸区发展,同时连通中心城区线网,补充南北轴向客流走廊,增强万顷沙、广州东站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二号线(万顷沙至白鹅潭)也定位为市域快线,线路全长66.3km,其中万顷沙至番禺广场与十八号线共线,长34.4km。该线路途经南沙区、番禺区和荔湾区,自南向北依次连接了万顷沙枢纽、番禺广场、广州南站和白鹅潭地区,承担连通万顷沙、广州南站、白鹅潭枢纽,远期进一步辐射广州火车站、广州北站枢纽的功能,实现南沙、番禺、广州南站与荔湾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并增强广州南站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目前,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已纳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正在开展线站位、主要设施的选址以及线路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工作。经论证,确定轨道交通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采用高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其系统制式将采用时速达160km/h以上的车型。建成后,乘坐轨道交通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将可实现南沙至广州中心城区半小时直达的目标。

南沙交通的另一方面是城际交通,全会提出要实现南沙半小时到达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等临近城市,1小时到达珠三角主要城市。根据广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和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南沙区规划有广深港高铁、深茂铁路、赣深客专南沙支线等国铁线路,以及肇南城际、中南虎城际、广中珠澳城际等城际轨道线路。

广深港高铁是一条连接广州、东莞、深圳以及香港的高速铁路,是中国“八纵八横”客运专线中京广高铁至香港延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142km,设广州南站、东莞虎门站、深圳北站、深圳福田站、香港九龙站等5站,设计速度350km/小时。目前,广州南站至深圳福田站段(长113.4km)已通车运营,乘坐广深港高铁从广州南站至东莞虎门用时17分钟,至深圳北站36分钟,至深圳福田站42分钟。

深茂铁路是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的快速铁路。线路自深圳北站至茂名,长约390km,设计时速250km/h。目前,江门南-茂名段已在建,深圳北-江门南段处于可研阶段。

赣深客专北起赣州、南至深圳,是国家骨干铁路干线-京九客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华北、华东地区与珠江西岸和粤西的快速联系,增强京九客专对珠江西岸的辐射作用,打通京九客专与沿海客专南沙以西段的通道节点,有力支持南沙新区、南沙自贸区“双区”建设,广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提出新增赣深客专南沙支线(东莞塘厦至南沙万顷沙,长63km),并力争与赣深客专主线同步建设。

肇南城际(肇庆-顺德-南沙)是珠三角城际轨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84km,并与中南虎城际(南沙-东莞虎门)衔接,可加强南沙与顺德、肇庆、虎门之间的联系,目前处于预可研阶段。

中南虎城际(中山-南沙-东莞虎门)全长约54km,并与规划的虎龙城际(东莞虎门-深圳龙岗)连接,可增强南沙对珠江东岸的辐射,目前处于预可研阶段。

广中珠澳城际(琶洲-中山-珠海-澳门),全长152.6km,可加强广州中心区、南沙与珠江西岸城市之间的联系,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规划工作。

在既有广深港高铁的基础上,通过加快建设深茂铁路、赣深客专南沙支线、肇南城际、中南虎城际和广中珠澳城际,可实现南沙与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等邻近城市半小时互达、与珠三角主要城市1小时互达的目标,有效提升南沙的区位优势,支持南沙新区及南沙自贸区的建设,实现南沙和珠三角地区的便捷交通联系。


关键词  综合性国际城市


对标国际先进城市 彰显岭南特色


南方日报:全会提出,要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品质。规划部门有哪些具体的思路?

彭高峰:改变城市发展方式,解决长期以来重“速”轻“质”而产生的“城市病”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与部署,其核心就是贯彻中央精神与省委省政府“控容提质”的要求,改变传统增长路径,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在全会中,城市品质也被提到了很高的战略地位。对此,城市规划部门也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了思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广州的城市规划广州也要具备国际视野,发扬“工匠精神”,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精细化、品质化。

第一,对标国际先进城市,树立“岭南特色、国际品质”的建设目标。国际先进城市都把精致的城市环境作为提升城市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因为正是城市品质与城市内涵的不断提升,才汇聚了国际的资本与人才,成为世界级经济中心的重要支撑。《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广州构建“综合性国际城市”的发展定位与提升城市品质的战略要求,我们应该牢牢树立精细化、品质化的规划建设理念,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彰显岭南特色。多种渠道形成共识,高标准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第二,贯彻《实施意见》,精准描绘广州总体蓝图。按照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与围绕珠江水系构建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通过城市总体蓝图、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工作,详细描绘未来广州发展图景,为具体规划建设打好基础。

第三,构建标准体系,强化导则控制。立足于加强标准、通则的制定,使精细化管控要求成为设计、施工环节的通行标准。新加坡、伦敦、东京等国际城市,都有非常精细的要素管控标准,小到连廊、铺地,大到建筑立面、街道界面,实行精细的标准与导控指引。广州下一步要考虑构建规划、建设、管理三方面的全要素标准体系,分类制定建设管控标准。

第四,强调规划设计统筹建设,建立从一套“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的实施路径,形成“全覆盖、全要素、全流程”的管控流程。规划环节要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明确各层次规划中城市设计与设计导则要求,注重刚性控制和弹性引导相结合。土地出让环节,要针对重点地区和重要项目,将城市设计的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并将建筑设计方案作为土地出让的重要参考。建筑设计环节,要加强建筑公共空间各要素导则的制定,对重点地区和重要项目的设计方案实行市、区会审制度。要建立地区规划师制度,着力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自信的一流规划师、建筑师队伍。


关键词  土地资源利用


总结琶洲经验向重点功能区推广


南方日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一样,土地资源稀缺已经成为制约广州转型发展的短板。广州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彭高峰:在有限的空间内,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通过城市更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土地单位产出率的提高,是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响应国家、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围绕“聚焦有限空间,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题开展规划工作,通过精细化、品质化规划设计,积极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为例,该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土地出让走向产业招商,通过精细化、品质化城市设计,在有限空间寻求新发展,成效显著,市场反应热烈。目前已成功吸引阿里巴巴、腾讯、唯品会、国美、小米、复星等创新型标杆企业进驻。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功能定位,抓住互联网创新的主题,严格甄选核心企业,保证产业与规划的匹配和咬合。结合创新产业市场和空间需求,规划调整优化琶洲西区战略性产业定位,以互联网创新为主题,通过集聚互联网创新功能撬动珠江沿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根据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要求,严格设置土地出让过程中用地单位的资格条件,以“从事连锁经营或电子商务的企业(且2014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须在广州市注册成立并办理工商注册及税务登记、竞买人或关联公司为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定的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等为筛选条件,引入互联网创新核心企业,实现产业功能的精准导入,抢占互联网创新制高点,打造“十三五”期间广州创新驱动的新亮点。

第二,探索全过程管控,从土地出让走向产业招商,由土地收储走向城市设计一体化。探索规划对土地储备、产业规划、城市设计、土地招商与出让全过程的管控,将规划要求融合于“引资”“引智”“引技”工作,实现区域开发过程中规划、市场、政策的集成互动。

第三,通过开展精细化、品质化城市设计,促进产业创新空间优化,实现两个“加”,两个“高”。一是加大市政公建设施密度,在互联网创新集聚区30公顷范围内,道路密度增加46%,达到16.5公里/平方公里;轨道线路从3条增加到5条,增加67%;配置地铁和有轨电车站点共5个(地铁站2个,有轨电车站3个),提升地区承载力和可达性。二是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特色营造,打造岭南特色骑楼商业大街,营造城水交融的开敞空间,形成多层次错落有致的天际线。三是实现高强度公共设施投入,构建步行公共空间体系、智能生态设施,并综合开发地下空间。通过规划设计的优化,实现更紧凑的规划布局、更宜人的空间尺度、最大化的集约节约用地和利用江景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以落实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的会议精神为契机,深入总结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成功经验,并积极向其他重点功能区推广。继续推进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精细化、品质化规划设计工作,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词  宜居城市建设


多建高品质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


南方日报:本次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特别关注了人的需求。广州市国土规划委将如何落实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切实提升广州城市规划水平?

彭高峰:广州是一座开放、包容的超大城市,有1600多万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城市的核心就是人,城市工作就是要解决好市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问题。而关键是要做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实施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并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与公共资源和服务直接相关。城市规划将围绕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着力“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有效供给,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市民享受到更便利、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一,要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加大市政、公服设施供给。作为超大城市,广州人口众多,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巨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布局和服务水平与市民期盼都还有差距。针对这些问题,《实施意见》对健全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具体落实来讲,一是要执行好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标准,2015年颁布的《广州市城乡规划条例》中居住用地公服设施配套比例已提升至11%。二是要着力优化公共设施的均衡布局,加快外围新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公服资源向外围城区布局。三是要加强面向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级设施的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政法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目前,国规委已经启动了“多规合一”工作,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协调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强化设施的落地保障。

第二,要拓展高品质、精细化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可以自由活动的地方,也是公平享受城市生活、体验城市风情、领略城市魅力之所在。多层次、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街道、滨水区等,将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对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获得感产生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要一方面要着力增加公共空间的规模和覆盖率,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活动空间。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建设,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开放性、连通性和舒适性。

例如,在社区建设上,应对社区场所空间、街道空间实施精细设计,多增加一些便于交流、游憩、锻炼等日常活动的场地,重塑老广味的社区生活圈。

在道路规划上,要按照街区制的发展方向,推广“小转弯半径”的人性化街道设计理念和紧凑利用,让道路交通资源分配向慢行交通倾斜,街道设计考虑要素顺序按照行人、自行车、公交、小汽车优先级递减。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和有吸引力的街道环境。

在慢行系统规划建设上,可借鉴香港步行连廊经验,鼓励在城市中央活动区、大型公交枢纽等地段建筑物建设适宜岭南气候步行连廊,满足市民夏天舒适出行需求,全面提升城市和社区的步行友好性。


信息来源: 南方日报



文章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彭高峰接受专访,解读广州城市规划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