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案例:上海澄江路车辆基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上海 城市 推荐 规划编制 社区生活圈 社区 一体化 规划 工业 生活圈 控规 空间 规划管理 用地 建筑 服务 方案 交通 地下 设计 行业 生态 融合 评估 轨道交通 规划设计 街区 道路 基础设施 探索 街道 活力 创新 平台 主题 公共空间 步行 管理 高质量发展 布局 研究 开发 宜居 以人为本 特色 系统 开放 共享 通勤 空间设计 区域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规公司SPC的文章,摘录如下:

车辆基地是轨交车辆“停、修、检、养”的基础设施,但由于其分布广、数量多、占地大等特征,俨然成为阻隔城市道路与空间发展的巨型孤岛。新时期,面对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发展背景,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纲,创新推进此类大型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使其从阻隔变为链接,从旧时孤岛变为未来新中心。

澄江路车辆基地是上海市第三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19、23号线的双车场基地,为推动车辆基地的综合开发实践,同时带动吴泾留白区的先行转型发展,地区于2021年初开展综合开发利用的城市设计与控规编制工作,至2022年6月获得控详规划批复,目前已全面展开深化设计与建设工作。

一、云上社区的新生活


以 “TOD社区生活圈”激活区域转型


澄江路车辆基地位于闵行区的黄浦江畔,吴泾战略留白区的中部,作为规划19、23号线的双车场基地,占地面积约64公顷。基地西侧为19号线的虹建路站(终点站),东侧为23号线澄江路站,未来随两条轨交线路的建成,向北联系徐家汇、前滩,向南直通紫竹、闵行开发区。“双站点一场域”是澄江路基地的独特价值,作为吴泾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先行区,这片土地承载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方案结合整个留白区的远景发展导向,统筹考虑上盖开发建设与盖下停车场布局,既最大限度发挥东西两侧轨交站点的发展带动价值,又充分保证盖下车辆基地的安全使用,拓展形成约74公顷的综合开发利用范围,并以“科创文体、宜居生活”为主题,构建一处融合无界、活力共享的“TOD云上社区”。在具体空间布局上,首先以“生态为底”,锚固外围生态版块的完整性,串联起滨水蓝绿空间;其次以“站体为核”,结合两处站点分布商办文体和科创生活公共节点;最后,沿依托上盖中部社区活力中心和澄江路的公共界面,营造一处宜居宜业、居职融合的云上社区。

二、立体之城的新范式


“以人为本”营造垂直开放街区


未来的云上社区,便是要打破巨型孤岛的固有印象,以衔接、贯通、融合为精髓,描画方案,因此对于竖向空间关系进行了精细的设计,在空间利用、交通联系、城市风貌和安全韧性等方面,积极探索此类项目设计的新范式。

1、立体设计,精心规划每一寸空间

上盖开发充分考虑地面车场的柱网布局、荷载能力、不利因素等建设条件,开展立体复合设计,因地制宜布局上盖功能。总体布局上,东侧、北侧结构落地区域适宜高强度开发,充分发挥TOD价值,设置商业、办公功能,实现与轨交19号线虹建路站、23号线澄江路站的无缝衔接;车库区域柱网较规则、承载能力较强,适宜形成连续多样的盖上社区;中部咽喉区柱网不规则、强度受限,布局低高度社区服务和开敞空间,服务上盖居民。

针对受到车场布局限制的边缘地块,加强空间设计、最大化利用土地,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竖向空间方案。例如,澄江路沿街受限于地面试车线阻碍,通过将建筑下部空间和盖板上下一体化设计,形成公共台地空间,活化沿街形象;两车场之间的地面夹心地,充分考虑南北两侧场地的16米高差和出入线阻隔,设计自滨河逐渐抬升的盖板平台,板下空间用于停车及配套,集约节约,空间宜人。

2、立体衔接,顺畅连通最后一公里

(1)清晰顺畅的车行交通体系

规划东侧景东路通过上盖平台联系南北,西侧景洪路预留向南联系通道,锚固区域主要道路格局;沿路布局多处上下匝道,依托周边主次干道(澄江路、景东路、龙吴路)快速疏解上下板交通流量,保证进出顺畅;上盖层设置内部完整环路,清晰组织车行动线。整合布局停车空间,设置地下、地面空腔、上盖夹层等多层停车布局空间,满足需求。

(2)丰富有趣的慢行公共空间

设计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形成地下、0米、10米、16米四个层面的步行系统,并通过电梯、草坡、台阶、扶梯等多种形式垂直连接,便捷联系轨交站点,打造丰富有趣,上下顺畅的“最后1公里”慢行体验。

通勤归家流线串联起活力街道、滨水空间、景观轴线、节点公园等公共空间,打造立体成网的空间景观架构。

3、立体无界,提升基础设施环境品质

轨交车辆基地车库尺度较大、车场功能封闭、存在高低落差,容易形成城市中的消极空间。设计以人性感受出发,强化基础设施设计品质。在盖板高度衔接之处加强垂直界面的设计引导,形成开放活力、生态休闲、景观绿墙3种立面形式,提升环境品质。

例如,北侧澄江路沿线设置办公落地区和沿街商业,沿澄江路形成商务办公界面与办公大堂,提升地区形象品质;南侧六磊塘沿线,设置生态坡地、台阶,自然衔接竖向盖板;板上不同高度交界位置通过立体绿化、栅格板材等方式形成丰富的立面形象,避免车库直接裸露。

4、立足长远,弹性应对风险挑战

规划预留“1+N”应急空间,应对城市突发安全挑战,提高城市韧性。结合澄江路商办用地,预留1万方应急空间;结合10米盖上入户大堂,预留分布式应急空间。日常承担社区服务、物资储备等功能,应急状态下作为临时指挥、医疗应急、物流集散空间,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三、未来之城的新探索


以“创新蓝图”引领规划建设实践


1、规划领衔,全主体同步研究、设计、编制

上盖开发的建设结构基础需要与地面停车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在设计深度和时间上都需要按照地面停车场的顺利开工为节点。因此,在规划设计与法定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时间较为紧迫,同时需要充分与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等诸多后续设计施工单位充分对接,才可以保证规划理念和方案的贯彻落实。规划团队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以“一张蓝图、多方支撑,同步研究、同步编制”为工作理念,整合建筑、景观、轨交工程、环境评估、市场策划等多方技术团队方案,形成高质量的综合开发利用方案。

2、分层管控、精细化的要素管控方法

车辆基地的规划图则既要保证上下一体综合设计方案的法定落地,更要能够衔接引导后续全周期的项目实施管理,因此在图则编制过程中,项目组充分对接规划用地、建筑管理、土地管理、市政工程等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和操作路径,最终确定了地下、地面、上盖,三张分层图则作为分层管控的核心载体。

此外项目组在过程中充分与市、区两级规划管理部门,就分层用地布局、分层出让条件、分层建筑规模、地块高度标准、盖板高度、地块统筹等此类项目的核心特色管控要素,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多轮共商共议创新管理方法,积极探索精细化规划设计管控的方式,也成为了后续同类项目管理审批的技术依据。

结语


车辆基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综合开发项目,是上海作为全球城市探索高品质、精细化规划建设的积极实践。交通场站和城市空间的整合设计,也是各专业、各行业充分交流、碰撞、融合的有益探索。在项目过程中,规划团队与超过二十余个技术团队和管理部门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磨合,其中的畅快与艰辛、突破和妥协,都凝聚于成果的一字一图中。未来,规划师始终会面对更多的新领域、新问题,坚守规划底线,积极迎接变化,用手中的描绘,让生活更美好。

项目团队:上规公司规划四所、交通市政所,关烨、张旻、刘含、石慧、杨郑由、赵路、欧阳梓、孙硕


文章来自:上规公司SPC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规划案例:上海澄江路车辆基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