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经验: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2015-2030)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 空间规划 自然资源 耕地 城市 国土空间 成都 多规合一 推荐 规划编制 城镇开发边界 总体规划 通知 导则 规划 国家 生态环境保护 城乡规划 河南 空间 可持续发展 用地 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 规划管理 生态廊道 方案 服务 开发边界 交通 地下 国土 专项规划 广州 农业 融合 厦门 评估 设计 行业 生态保护红线 住房 生态 2020年 人口 发展战略 全域 协同 住建部 空间规划体系 中心城区 目标 产业 探索 基础设施 可持续 数据 城镇空间 规范 创新 平台 中心城市 保护 陕西 一张图 管理 模式 国土资源部 开发 现代化 展示 试点 建设用地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公众号 空间规划改革 布局 研究 治理 基本农田 特色 指标 图集 共享 专题 环境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 区域 边界 行政 办公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多规合一”经验: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2015-2030)



榆林市区



榆溪河滨公园

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列为“多规合一”试点市后,紧抓机遇,迅速行动,开展市域“一张图”工程、“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14项配套专题研究,目前,榆林市“多规合一”“四个一”成果已全面完成,并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肯定。

“多规合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制定,包括发改、国土、环保、旅游、文化等部门。由于各规划编制、实施主管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存在时效问题,另一方面仅限于事务性的协调,使得“多规”各自为政,极易出现空间使用重叠、交叉甚至冲突的情况,也导致了空间布局的随意性。

“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划‘打架’,造成资源浪费问题突出,是规划行业公认的顽疾。”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业界早就关注规划打架的问题了,一些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因为每个部门规划后面都有国家部委文件或者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地方想探索解决也都是不声不响地进行。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推动“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成为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寄望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多规合一”的具体思路,研究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多规合一”试点方案。同时,探索完善市县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被确定为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市之后,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15年3月,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在“多规合一”工作动员大会上指出,推进“多规合一”是榆林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坚持规划立市、依法治市的重要举措,对于破解“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难题、全面提升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分析,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对榆林市有五大好处:榆林市北部为全国重点开发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南部属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多规合一”有利于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和时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建设可持续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榆林市也是数个国家级区域规划交汇之地,“多规合一”有利于细化、融合、落实不同层面和不同定位的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榆林市空间规划冲突、用地矛盾突出,“多规合一”有利于拓展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榆林市辖2区10县、3个国家级园区、20多个市级产业集中区,规划分割、内容冲突,“多规合一”有利于形成市、县、园区等各级各类规划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榆林市国土开发布局有待优化、用途管制措施亟须加强,“多规合一”有利于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实效,榆林市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到绵竹、成都、厦门、广州等地调研学习,又结合国土资源部“多规合一”试点指导意见,最终形成了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原则和任务。

2015年1月,榆林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榆林市委关于坚持依法治市推进多规合一的意见》,将“多规合一”工作上升到了规划立市、依法治市的高度。《意见》指出,推进“多规合一”对于榆林推进依法治市,提高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推进“多规合一”是榆林推动规划体制和规划工作改革创新,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的难得机遇,是从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的重大契机;推进“多规合一”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内落实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空间开发模式,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年完试点 两年见实效 三年成体系


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的榆林市,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全市辖2区10县,总人口376万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陕甘宁蒙晋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中国土面积最大、所辖县区最多的城市。试点获批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列为全市头等大事,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

“多规合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根据试点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提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作思路,是完成好试点工作的前提。榆林市委、市政府将“多规合一”试点作为全市破解瓶颈、深化改革、规划立市、优化空间的重大历史机遇,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以形成市域“一张图”为基础,以《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成果,构建市域统一的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文物紫线、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开发边界、基础设施廊道等控制线及其管控体系,推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全面完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任务的基础上,榆林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拓展思路,出台《关于坚持依法治市推进多规合一的意见》和《榆林市“多规合一”工作方案》,提出“三年三大步”的全市“多规合一”工作总体部署,即一年完试点、两年见实效、三年成体系。

一年完试点,就是2015年通过全域差异比对分析,划定市域统一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文物保护、产业集中区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建立市域空间管控体系,实现市域空间信息1∶10000比例尺的一张图全覆盖;编制完成《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建立市县共享共用“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全面完成国家试点任务。

两年见实效,是指2016年要实现“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应用。改革项目审批机制,全面启动“多规合一”业务平台运行,实现市级发改、规划、国土、环保、林业、水务等部门项目并联审批,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业务联动、监管同步、制度创新。同时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和县城开发边界内“多规合一”一张图,比例尺至少达到1∶2000。

三年成体系,即在2017年,通过出台《榆林市规划管理条例》,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

成立专门机构 建立工作机制 开展专题研究


“多规合一”并非单纯的规划编制,更多的是规划协调和利益调整,建立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是完成试点任务的根本。榆林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市人大、政协相关领导参与,市级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区)委书记为成员的高规格“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业务专责两个工作组,分别设在市委改革办和市发改委,分别负责协调督查和业务工作,并从成员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在市“多规办”集中办公。各县区也都成立相对应的领导小组,确保市、县“多规合一”工作政令畅通,无缝衔接。

为确保试点高效推进,榆林市确定“统-分-衔-合”的技术路径。“统”,即首先“统一标准”:统一规划体系、战略引领、技术导则、目标指标、管控措施;“分”,然后“分项研究”:分部门编制规划、分专题开展研究、分县区提出方案;“衔”,再行“规划衔接”:多规协调、部门互动、市县联动;“合”,最后“多规合一”:形成“一张图”、编制综合规划、建立业务平台、构建规划体系。遵循生态优先、总量平衡、保障发展、完善功能、安全底线的“多规”差异协调处理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刚需排序,合理协调多规矛盾,科学妥协,实现了市域综合利益最大化。针对该市林规与其他规划矛盾突出的问题,研究制定了林地退出原则和方法,退出林地365.76万亩,占林地总面积10%,降等88万亩,同时提出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的路径措施和林地退出后的管理办法,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多赢。同时,还确立“市县联动、部门协同、专家支撑、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市、县两级直接参与“多规合一”的工作部门接近100个、工作人员超过300人。设立市“多规合一”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聘请的各类技术单位达到25个。出台《榆林市“多规合一”工作宣传方案》,开设“榆林多规合一”微信公众号,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为了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技术支撑、增强试点的精准性、协同性和科学性,榆林市委、市政府还邀请了陕西省城乡规划院、环科院、林勘院以及中交第一公路勘测设计院、河南黄河水文勘测设计院等专业技术单位,由市级相关业务部门具体牵头,同步开展了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划定、生态红线划定、文物紫线划定、林地保护与利用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人口和用地规模研究、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及布局研究、大气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等专题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编制“一张图”和国土空间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本规划 一个平台 一套机制 一批建议


在试点成果上,国土资源部批复试点方案要求榆林市提交“四个一”试点工作成果,即:编制“一本规划”、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机制”、提出“一批建议”。按照战略规划引领、专题研究支撑、“一张图”为底、国土空间规划为主的试点工作思路,榆林市开展了市域“一张图”工程、“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14项配套专题研究,“四个一”试点成果已全部完成,形成各类研究成果接近200万字,试点成果已上报。

一本规划包括文本、图集、说明,按照归纳国土空间演变趋势、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国土开发适宜性、划定国土空间格局、制定国土开发战略目标的编制思路,在充分吸纳各专题研究和已有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主三副多点、一轴一带三区”的国土开发格局和“三廊-三带-四片-多点”的国土保护格局,在“一张图”基础上提出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划定及管控措施,明确了分县区国土开发和管控指标、国土综合整治任务以及规划保障措施。一个平台即基于国土二调数据的市域1∶10000“一张图”及其“多规合一”业务平台。业务平台一期工程已实现了成果展示、信息查询、数据质量检查、多规冲突分析、数据共享和交换、统计汇总分析、控制线检测、项目辅助选址等功能。一套机制即形成《榆林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将市域各类规划分为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四大类,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市级规划体系,明确各个规划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解决规划自成体系的问题。成立市规划委员会,对规划实行“立项、编制、衔接、论证、报批、发布、实施、评估、调整”全过程管理,以权威、高效机构统筹规划管理,解决规划多滥、易变和不实用、不管用的问题。办法特别构建了利用“多规合一”“一张图”成果和业务平台进行规划衔接的新机制,确保规划的协同性,解决规划冲突打架的问题。一批建议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多规合一”试点成果法定化。建议实施“多规合一”试点成果由上级政府审批、其他规划授权试点市县政府审批、中省相关部门备案认可的成果法定化试点。二是规划体制改革。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两大体系在市县层面“合一”。三是空间规划。建议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四是深化改革。建议国家开展以“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支持试点市县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多规合一”改革。五是矿业权设置。建议建立统一的矿业权审批信息平台,在矿业权设置和审批前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意见,减少不同矿产之间以及地下地上空间的冲突。

试点效果初见成效 试点经验可推广


目前,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大量成果,试点效果逐渐显现。协调了各类规划冲突,优化了市域空间布局,通过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红线划定,提出了秃尾河、无定河、榆溪河三大生态廊道和北部防风固沙、南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部黄河沿岸水土流失三大防治带的生态保护格局。在发展理念上,坚持生态优先,以生态定格局,对不可开发空间达成共识,遵循自然规律的持续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理念明显提升。高于国家标准划定生态红线;增加林地保护红线;强调了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新划定水源涵养区1.06万平方公里,占到市域总面积的24.7%。在谋划发展上,坚持先瘦身后强身,摒弃盲目求大的传统思维。在项目策划上,既考虑规划空间的安排,又对接土地指标配置,更注重生态保护、水资源承载、环境约束,项目谋划的水平明显提升。在转变职能上,相关部门更加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一致性,更加认识到发挥规划引领和约束作用,淡化行政审批色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服务意识明显提升。此次“多规合一”,仅“一张图工程”即收集了120多个已有各类规划,进入平台管理的建成、在建和规划项目已近3000个,摸清了家底、吃清了市情,夯实了规划基础。将交通、电网、水源、项目等各类规划数据转成统一标准的GIS数据落到“一张图”上,极大地提升了规划的信息化水平。

通过试点,榆林市取得了可推广也可复制的经验。“一张图”是“多规合一”的前提。“多规合一”的核心是空间。“多规”矛盾源于空间,“合一”最终要落到空间。只有构建基于信息化支撑的大比例尺“一张图”,才能充分暴露各类规划特别是空间规划的矛盾和冲突;只有在大比例尺的“一张图”上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只有大比例尺的“一张图”,才能提高规划调整的难度,减少规划易变多变的现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划定各类控制线、构建1:10000比例尺的市域“一张图”及空间管控体系,解决各类规划特别是空间规划衔接手段缺乏,形成以“一张图”为基础和平台的各类规划衔接机制及其相应的技术规范,也是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经验。

战略引领是“多规合一”的基础。“多规合一”的目的是发展。要推进“多规合一”,首先要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引领空间规划的编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榆林发展定位的最新要求,形成了打造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大美榆林”共识,提出“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知名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并依此确定区域分工、空间格局、功能定位、项目布点,引领国土空间规划和各个专题研究。

机制保障是“多规合一”的关键。“多规合一”的本质是协同。建立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是完成试点任务的根本。榆林市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四套班子和县区委书记参与、常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的高规格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深化改革是“多规合一”的支撑。“多规合一”的内涵是改革。多规协调融合、试点成果应用,都需要突破现有行政壁垒和各方利益藩篱,必须要有配套的改革举措支撑。榆林市在“多规合一”试点过程中,以深化改革为统领,将“多规合一”综合协调组设在市委改革办,负责督查落实、协调推进。同时,在试点过程中涉及的林地变更退出、土地调整完善、规划体系重构等,都对现行法律法规、规范要求有所突破和创新。下一步,榆林市正在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控制线管控体系建立等成果应用方面,也都需要改革先行、体制保障。

榆林“多规合一”试点成果获省政府批复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和艰苦努力,榆林市“多规合一”的主要成果——《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2015-2030)》和“一张图工程”正式获省政府批复。

2014年8月,榆林市被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市。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榆林“多规合一”试点列为2015年重点改革任务。

榆林把“多规合一”试点视为“落后地区”的破题之举、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规划立市的关键举措和优化空间的重要抓手,举全市之力推进试点工作,完成了“一本规划”、“一个平台”、“一套机制”、“一批建议”的“四个一”试点工作成果,编制完成了《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在市域110000的“一张图”上划定了2020年和2030年的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开发边界、采矿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文物紫线;优化了市域空间布局。

此外,还形成《榆林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协同性和一致性。有效整合各类规划,绘就“一张蓝图”。提出一批建设性意见,为国家强化空间管控能力,建立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贡献出鲜活的“榆林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此次试点主要成果得到省政府的批复,意味着榆林市的试点工作不仅突破了技术编制手段上的探索,而且是在现行行政架构下,对推进试点成果运用、作为投资项目审批依据、执行落实规划成果具有重大意义。据了解,这也是全国所有试点单位第一个得到省级人民政府批复的试点成果。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多规合一”经验: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2015-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