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汽车尾气占PM2.5污染4%争议探因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北京 推荐 工业 建筑 文章 国际 研究方法 数据 研究 汽车 北京大学
🔊 提醒:这是一篇2014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关于一篇 《季节性角度看北京PM2.5化学特征和源解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以下是财新闻的“中科院汽车尾气占PM2.5污染4%争议探因”。

“刚开始贴在所(大气物理研究所)网页上,说张仁健发了一个什么论文,有一个什么结果,很平淡;转到院(中科院)网上,就成了中国科学院把PM2.5的来源搞清楚了;然后媒体就报道‘中科院发文说汽车对PM2.5贡献4%’”,张仁建的同事王跃思告诉财新记者,张仁健近日颇受争议的一项研究如此发酵而来。

这篇名为《季节性角度看北京PM2.5化学特征和源解析》(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 seasonal perspective)的论文称, 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其中汽车尾气平均贡献率为4%。

这与普遍认为的、构成北京PM2.5的五大来源:汽车尾气、燃煤、建筑扬尘、工业排放与外来污染不同,且很多学者认为汽车尾气的贡献比例远高于4%,在20%-30%之间。

1月2日下午,张仁健所属单位,即中科院,紧急召开新闻通气会称,经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召集的相关专家(包括王跃思)会商后一致认为,张仁健课题组提出的4%这一数据被严重低估。此外,北京环保部门对4%这一数据提出强烈质疑。

4%的数据同样也引起中国南方一些专家的质疑。据报道,复旦大学大气科学家庄国顺教授特地给媒体致电,提出“网上最新流传关于雾霾成因机动车排放只占4%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称论文研究方法和思路等有缺陷。

事发后,财新记者联系论文的第一作者张仁健,他表示,“还不能接受采访,请理解。我们只是科学研究,发表研究成果而已”。

王跃思分析,张仁健对PM2.5源的分类方法是造成本次公众误读的主要原因。


“他(张仁健)2013年发的另一篇文章,也是在北大(北京大学)采样,当时对PM2.5源解析的分类就不同,那次他没分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一类,得出汽车尾气的贡献是17.1%。”,王跃思表示,此次张任健分出二次无机气溶胶对PM2.5的贡献为26%,如果这些二次污染源中有一半来自汽车,加上论文中的4%,是17%,这与他之前论文中17.1%的数据几乎相同。

“他这篇文章跟那篇文章的分类方式不一样,造成了公众和新闻媒体误读。”王跃思表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谢绍东此前对财新记者表示,张仁健课题组的结论有点哗众取宠。

此外,此次引起争议的论文,其摘要中称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年平均值为3%,这与正文中的4%不同。对此,不止一位学者由此表示,论文期刊对论文审阅有些粗糙,学术上有失严谨。

张仁健的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学》(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简称ACP),是大气科学领域影响较大、最受认可的期刊之一。“这个杂志以往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指摘要和正文里面的6个源比例数据有5个对不上),我不知道原因。”王跃思表示。

除了汽车尾气贡献率为4%的结论,王跃思认为,论文中的其他一些结果,如PM2.5总浓度、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及季节变化、某些金属元素组成和工业源强度等,都与普遍研究结果不大一致,有待商榷。

文章来自:财新网 点击查看原文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中科院汽车尾气占PM2.5污染4%争议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