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规划获奖项目: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上海 城市 广东 推荐 规划编制 城镇化 总体规划 广东省 规划 国家 控规 城乡规划 用地 空间 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 生态保护 村庄 国土 历史文化 新型城镇化 镇规划 生态 设计 协同 国际 如何 道路 目标 产业 探索 协同发展 可持续 规划设计 保护 规划技术 规范 管理 创新 佛山 区域协同 开发 总规 布局 研究 特色 获奖 系统 详细规划 专题 边界 活动 文化遗产 区域 风景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同济规划TJUPDI的文章,摘录如下:

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
项目规模:13 平方公里
获奖情况:2013 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规划背景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南部,素有“南粤理学名山” 的美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 在珠三角地区发展改革的推动下,西樵山所处的区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其发展也面临着区域新型城镇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甄别和管理风景资源、协调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风景区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诉求。

科学界定风景名胜区的范围,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前提。前一版总体规划编制时,由于受到时代勘测技术的限制,其划定的边界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此外, 一些边界地带由于土地权属问题给风景区的管理带来不便。本次规划系统性的重新梳理了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土地管理权限等问题,综合考虑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因素,从风景区与城镇协调发展的角度,对风景区范围进行了更准确的界定,最终划定风景区面积约 13.03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了环山大道以内的山体和水域。

规划构思

以资源保护为核心,在协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促进风景名胜区与城镇共同发展, 注重风景区与城镇总体规划宏观战略上的衔接,使风景区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城镇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体系,全面发挥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功能。

规划对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核心景区保护、土地利用、外围保护地带等重大纲领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的编制工作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① 修改——根据新的发展背景,对前一版总体规划已经编制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具体包括风景资源评价、分区范围界定等内容。

② 增加——根据现行条例和规范,增加前一版规划中因时代限制而没有进行编制的内容。具体包括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等。

③ 强化——强调风景资源保护的核心地位, 使其更符合风景区保护和发展要求。具体包括核心景区规划、外围保护地带控制建议等内容。

④ 优化——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设立标准,更准确的界定风景区边界范围,突出风景名胜区边界的法定效力。

规划重点

(1)科学提炼风景资源价值。

注重风景资源的多元价值挖掘,资源评价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还包括有生态敏感性、活动适宜性、项目环境影响等因素。同时,考虑到西樵山山岳型风景区的地貌特征,引入视觉影响评价因素,从三维空间对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论作为景区划分和管理的依据。

(2)风景区与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划定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强化其对风景名胜区本体保护的重要作用。结合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控制管理的原则, 划定风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分类制定出相应的土地控制管理目标和措施,使外围保护地带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3)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视角高度,提出西樵山风景区自身的空间结构布局。

处理好风景区外围、整 体和局部三个层次的关系,形成有利于风景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布局形态。在具体的功能分区和景区分区中,根据山岳型地貌的特点,从空间三维角度对资源进行认知和划分, 避免分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此外,注重景区外生态保护区的划定,保证景区的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

(4)科学甄别风景区的核心资源,提高核心景区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核心景区包括风景保护类别中的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三类。在核心景区的边界界定中参考现有道路、自然村庄等明显的地标物,以便于核心景区立桩管理。 同时,有意识的将不同类型的景区进行空间边界缝合, 以发挥风景区整体的生态效益。此外,针对核心景区保护和管理要求作出专题研究,对核心景区的位置、规模、保护方法方式,作出控制性图则,用于指导风景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5)科学分析风景区用地的特殊性,充分发挥 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在风景区用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索符合风景区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

特色与创新

(1)采用创新的技术方法,契合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需求。

作为规模较小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常规的规划技术不能满足其资源保护和开发需求。本次规划从三维空间视角,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提供新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从三维空间角度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资源价值进行评价和提炼。在对景区的选择和判定中,引入“视线敏感度”这一因素,辅助 GIS 分析技术, 从空间三维角度对资源进行认知,提高资源识别的科学性。

第二是从三维空间角度明确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区边界。区别于以半径范围作为景区边界的一般性划定方法,本规划在边界界定上综合考虑等高线、山脊线、山谷线等的自然要素,从三维空间上进行边界划定。同时考虑到核心景区界桩设立的可操作性,以及维护管理的方便性,在景区边界界定中参考了道路、居民点等要素,综合确定核心景区的边界。

第三是针对西樵山风景名胜区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将临近的不同类型的景区有意识的进行空间缝合, 彼此互为外围保护带,以利于风景名胜区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

(2)采用创新的资源保护理念,满足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立足资源特色,突出风景名胜区在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采用多维度、多层面的资源保护方法,满足不同资源保护要求。实现由注重视觉景观保护向视觉景观、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等方面综合保护的转变,由注重区内保护向区内区外协调保护、共同发展的转变。

(3)以用地管理作为风景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强调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在风景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将功能分区、景区分区、生态分区、风景资源保护培育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使各分区边界与土地利用分类边界有效对接,增强各分区管理的可操作性。在资源管理中遵循边界统一的原则,避免管理上的混乱。

(4)规划过程多途径的全民参与,为规划实施打好群众基础。

2006 年起,开始编制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规划;2008 年开始编制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长达 6 年的时间,与城镇规划、国土规划不断进行协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包括媒体记者报导,让当地居民融入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激发当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以此形成主动保护、积极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5)以项目为契机,推动风景名胜区规划领域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规划编制中,通过多角度的专题、专业论文研究,深入探讨现代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次规划中,进而推动现代风景名胜区规划水平的不断提高。

规划实施

该规划自 2008 年起,经过长达 4 年的多轮协调、咨询和修改完善,已于 2012 年 8 月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实施。该规划已经成为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1)规划实施中,建立了完善的风景资源监管信息系统,推进了风景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对核心景区分区界桩进行了规范化设置,强化 了核心景区的保护地位;投资上亿元对西樵山进行综合整治,提高了山 体的综合防灾能力。

(2)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多次成功举办“西樵山文化节”等有区域影响力的活动,以西樵山为载 体的岭南文化原点复兴之路正在形成,西樵山文化逐步走向国际舞台,《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也正在组织编撰中。在2012 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抽查中,广东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为优秀单位。

(3)以“山”带“城”,推动地方全面转型升级。西樵山风景名胜区“5A”景区的创建,奠定了南海西樵城镇的“大 5A 格局”,构建了“大西樵山”城镇文化旅游新体系,为当地产业转型、城镇升级、环境再造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项目主要编制人员:金云峰、周晓霞


文章来自:同济规划TJUPDI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同济规划获奖项目: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