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35丨落实“四个中心” 把握都与城关系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北京 城市 推荐 总体规划 国家 规划 北京市 用地 城市治理 空间 京津冀 可持续发展 服务 国土 住房 历史文化 交通 城市群 历史文化名城 评估 生态 2020年 人口 协同 生态城市 如何 设计 国际 目标 城市规划 探索 基础设施 产业 可持续 保护 协同发展 活力 开发 创新 规划设计 美丽 宜居 居住 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现代化 公共服务 总规 展示 指标 布局 研究 教育 治理 特色 公众号 低碳 绿色发展 共享 系统 研究院 活动 开放 中国城市规划 行为 区域 北京大学 技术 环境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北京规划国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导 读

北京新总规明确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围绕优化提升“都”的功能来布局推进“城”的发展。本期,规划国土小编来为大家详解未来北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


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


推动北京发展,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就是要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升首都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


政治中心建设,要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全力维护首都政治安全,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严格规划度管控,治理安全隐患,以更大范围的空间布局支撑国家政务活动。


文化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新产业引领区建设,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文化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着力优化9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重点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建设好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形成“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基本职责的有力支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北京建设成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2020年发展目标: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中央政务、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2035年发展目标: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

——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

——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

——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2050年发展目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成为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中心城市。

——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

——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

——成为富裕文明、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美丽家园。

——全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坚持国际一流标准,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超大城市发展经验,统筹各类规划目标和指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建立了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评价指标体系,共42项指标,以此对城市发展目标进行评估。


创新发展方面,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协调发展方面,更加重视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城市规模的控制、就业与居住的匹配、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协调。到2020年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由现状的46%降低至45%,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现状1:1.3调整为1:1.5以上。


绿色发展方面,更加重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绿色空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水耗、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分别降低15%、17%和20.5%。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现状16平方米提高到16.5平方米。


开放发展方面,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2020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人数由现状的759人增加至1300人。


共享发展方面,更加关注增进人民福祉,提出涵盖公共服务、绿色交通、水资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指标。例如,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提出建成医养结合、服务均等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由现状5.7张提高到7张,2035年提高到9.5张;更加重视推进全民健身,2020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由现状0.63平方米提高到0.65平方米,2035年提高到0.7平方米


专家点评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而且是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的首都,面临全面实现小康,要降速、要提质,同时也是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是要承担着更多的国际义务的首都,我们在规划上需要一个总体部署,明确北京在全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抓住了最核心的这个点,就是北京要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林坚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

对于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是城市本身的发展如何跟它的功能定位相适应。这版城市总体规划,第一个特点是突出“四个意识”,强调“四个中心”,落实“四个服务”,这是首都所赋予它的;第二,未来城市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体现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宜居城市、和谐首善之区。从我的理解来看,作为大国首都,要讲政治担当、国际交往功能、文化名城特色;作为国际一流城市,要讲全球竞争力、全球影响力、全球创新力;作为一个宜居城市,要讲韧性、讲安全、讲绿色;作为一个和谐之都,必须要讲秩序、讲合作、讲治理。北京这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围绕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

北京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也是最卓越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它和其他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有很多共性的特点,但也有很多个性的特点。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必须以强化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为核心任务,提高“四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北京作为中国首都这种独特的功能,具有唯一性。因此引出一下三个特点:


第一,北京是一个世界上发展中大国的首都,对全国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要素具有无比的大的吸引力和聚合力所以也面对着规模难以控制,以及与之相应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必须面对的治理难题。


第二,北京又是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大国首都,全国人民、特别是北京市居民也都对北京市的发展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非常努力地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样一个“牛鼻子”,去从多个角度探索系统解决“大城市病”的一些综合性的路径,努力使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能够展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国首都的新形象。


第三,首都最需要处理的一个特殊的问题,就是“都”和“城”的关系。首都的治理首先需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要为党去站好岗、放好哨,因为要紧紧围绕“都”的功能加强“城”的建设,那么同时“城”的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更好地去保护和落实、提升四个中心的首都功能。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的规划,与其他地方的规划最大的不同,就是因为它是首都规划,所以北京市有两个概念在里面,一个是首都、一个是特大城市,这两个叠加在一起,必然是多元复杂的,在解决它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这两个层次的不同。北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首都功能的高品质、安全、有效的一个发挥,在保证这个前提之下,才能说到北京整体功能的整体提升和发展。所以要保证首都功能的话,一定要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上、非首都功能的空间组织、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上下功夫,才能让一都一城的辩证关系得到良性的互动。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文章来自:北京规划国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北京2035丨落实“四个中心” 把握都与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