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圈:15分钟公共服务圈,概念,评价方法,案例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都市圈 上海 城市 住区 杭州 推荐 社区生活圈 一体化 社区 导则 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化 生活圈 控规 空间 用地 村落 建筑 服务 文章 设计 城市规划 人口 单元 道路 目标 规划设计 步行 居住 布局 研究 教育 公共服务 指标 研究院 活动 区域
本文来自:卢银桃,侯成哲,赵立维,等.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规划师,2018(9):106-110

作者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卢银桃,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侯成哲,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立维,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珊在《规划师》2018年第9期撰文,文章以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农贸市场等居住区级及以下级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供需关系分析为主线,以圆形邻近分配为基础,提出基于居住用地的密度分析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方法;以杭州市江干区邻里中心布局规划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在对其控规的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邻里中心布局优化建议。

概念解析


(一)15分钟公共服务圈


15分钟公共服务圈是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活圈”的概念源于日本,日本在《农村生活环境整备计划》中提出生活圈是指某一特定地理、社会村落范围内的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等诸多活动在地理平面上的分布,以一定人口的村落、一定距离圈域作为基准,将生活圈按照“村落-大宇-旧村-市町村-地方都市圈”进行层次划分。在国内,袁家冬等学者从居民个人生活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日常生活圈”的概念,即城市居民的各种日常活动,如居住、就业和教育等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是一个城市的实质性城市化地域。上海在2016年开展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研究,并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导则。

15分钟公共服务圈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相比,内涵更专业化,主要聚焦于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是居住区级及以下级公共服务设施,对应步行时间为15分钟,服务半径为1   000   m左右。主要类型包括教育 ( 初中、小学、幼儿园等 )、文化(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室等)、体育(居住区体育中心、体育健身点等 )、医疗卫生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站等 )、养老 ( 居住区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及农贸市场等。

15 分钟公共服务圈的目标是使居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获得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与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

(二)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


15 分钟公共服务水平反映了居民是否能在步行 15 分钟范围内获得上述公共服务,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 15分钟步行范围内设施供给和居民需求之间的供需关系。

15 分钟公共服务水平分析可以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和优化提升提供指导。

评价方法构建


(一)相关研究梳理


与本次研究议题相关的文献较多,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均等化研究、生活圈规划研究、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评价及布局优化等方面。其中,均等化研究侧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均等化,重在阐述均等化内涵、构建均等化设施配置体系等;生活圈规划研究主要是对生活圈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生活圈配置的设施内容建议等。这两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量化的服务水平评价。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评价及布局优化方面的研究大多以教育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既有从宏观角度评价研究范围教育设施的整体配置水平的,也有从微观层面构建指导选址的评价模型的。与本次研究关系密切的还属由宋小冬等人提出的密度估计方法。

(二)密度估计方法


该方法以居住人口为需求方,以设施容量为供给方,以密度指标为基础分析供需关系。以中小学布局优化为例,针对每所学校划定服务范围,将该校的招生容量分配到该范围,得到设施供给密度,可以用学生数/平方公里为单位;针对现状或规划人口,按年龄结构折算学龄人口,分配到规划单元 ( 或者人口统计单元 ),设定为设施需求密度,也是以学生数/平方公里为单位。用空间叠合方法,将需求密度和供给密度相减,如果出现需求大于供给,就表明该位置的设施供给不足;如果需求小于供给,就表明该位置供给有余。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适应城市快速扩张的外部条件,并且可以推广到其他设施的规划布局领域;缺点是在方法构建过程中,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对应不一致,精准度有待提升。

(三)基于居住用地的密度分析方法


基于居住用地的密度分析方法是在密度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方法对密度估计方法进行了完善与应用拓展。具体表现在:①密度估计方法在设施供给容量分配时分配到服务范围内的所有用地空间上,包括道路、绿地、水系与非居住用地等,导致供给空间与需求空间不一致,分散供给量,从而造成空间供给偏小;而基于居住用地的密度分析方法在分配设施容量时只分配到服务范围内的居住用地,使得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契合性提高,供需匹配分析更合理。②密度估计方法只在教育设施布局优化方面作了应用,本次研究将研究对象拓展到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农贸市场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并进行综合叠加分析,评价 15 分钟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准确,还提出了供需校正的方法对15分钟公共生活圈进行判定。

基于居住用地的密度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


(1) 划定服务范围。采用圆形邻近分配方法,即在划定设施服务区时,既考虑各类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又对重叠区域采用邻近分配的方法进行划定,使得每处设施服务范围不重叠。

(2) 分配供给容量。因为居住区级及以下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人均建筑面积指标进行控制,很多设施对用地面积都没有要求,所以以设施的建筑面积作为供给容量。将某类设施的建筑面积平均分配到服务范围内的居住用地上,得到设施供给密度,可以 m2 ( 建筑规模 )/km2 为单位。

(3) 测算需求量。首先测算每块居住用地上的人口,用于现状分析时,可以按最小人口统计区 ( 一般是社区 ) 平均,如将社区人口平均分配到社区范围内的居住用地上;用于规划分析时,较为准确的是以控规为基础,根据规划测算得到每块居住用地的规划人口。然后根据相关标准测算每块居住用地上的设施需求量,并将需求量平均分配到该居住用地上,得到设施需求密度,也以m2(建筑规模)/km2为单位。

(4) 供需叠加分析。将各类设施的供需密度单独进行叠加,供给密度减去需求密度,如果出现供给大于需求,则说明该区域设施供给充足,满足标准要求;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则说明该区域设施供给不足,需要提高设施规模或增加设施布点。设施单独供需叠加分析可以揭示某类设施的盈余和缺口情况。

(5)15 分钟公共生活圈判定。为了避免直接将各类设施的供需分析叠加而造成部分设施盈余抵消其他设施缺口的情况,先对各类设施的供需分析进行校正,即对于每类设施供给大于需求的居住地块将供需差距设置为 0,避免出现相互抵消的情况,再将所有设施供需结果进行叠加,得到 15 分钟公共服务水平校正评价结果,叠加后其值仍为0的区域即为满足 15 分钟公共服务圈要求的区域。

(6)15 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对于满足15分钟公共服务圈要求的区域,其值为各类设施盈余的叠加,而对于不满足 15 分钟公共服务圈要求的区域,其值为各类设施缺口的叠加,最终得到15 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结果,并分别评价其 15 分钟服务水平的高低。重点分析不满足 15 分钟公共服务圈要求的区域内存在缺口的设施类型和缺口数值,为设施布局优化提出指引。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15 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公共服务圈:15分钟公共服务圈,概念,评价方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