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在保护中传承古代文明 在发展中实现古城复兴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 住区 推荐 总体规划 乡村 规划 工业 国家 建筑风貌 空间 村庄 建筑 地下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 修复 生态 人口 发展战略 住房 园林 街区 道路 历史街区 可持续 规范 开放空间 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 展示 现代化 公众号 居住 开发 宜居 教育 试点 详细规划 政策 特色 联合国 开放 土地出让 文化遗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乡村与城镇建设

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古城,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古城由明清历史城区和古城遗址区组成,总面积约18.25平方公里。明清历史城区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1处、省级文保单位18处、市级文保单位138处;古城遗址区保存有城墙、道路、水系、建筑遗址等历代城市的空间结构。1996年国务院公布扬州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扬州因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古城保护工作。我市始终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保护思路,不断深化古城保护理念,稳步推进古城保护与改造,切实提高古城的规划建设水平。

1、扬州古城保护做法


一是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扬州至今编制的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求一脉相承。1955年,扬州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老城区、瘦西湖景区、文教区、工业区等功能分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起到关键作用。上世纪80年代,扬州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为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章节,通过人大决议对老城区新建建筑物进行限高。上世纪90年代,扬州确立了“西进南下”“跳出老城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不断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改善老城区环境质量,为古城保护创造条件。2000年以来,《扬州明清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继编制出台。特别是《扬州古城保护条例》作为扬州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实体法,已于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二是实施历史街区保护。2000年以来,按照“修旧如旧、保存其真”原则,我市选择“双东”(东圈门、东关街)作为试点,完成了汪氏小苑、朱自清故居等3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并将其中近20处作为文化博览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外开放。2007年,全面启动“双东”保护工程,保护修缮各类建筑近17万平方米,整治开放了逸圃、华氏园等一批盐商住宅,修缮利用了吴氏宅第、卢氏盐商等一批名宅名园,建成了长乐客栈、街南书屋等精品客栈。2010年,东关街被评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三是改善古城居住环境。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170亿元实施以老城区、老厂区、老街巷、老宿舍、老宅子、老校舍等为重点的“八老”改造工程,翻建老街巷230多条,整治老宿舍、老宅子、老校舍90多万平方米。分年度对古城区地下管网、供电设施、燃气设施、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完善,新铺设燃气管道15公里,新改建公共厕所600多座。目前,老城区内的11万居民全部告别了旱厕和煤炉。

四是修复扬州园林体系。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瘦西湖综合保护和扩容提升工程,恢复了万花园、傍花村等重要历史人文景观,重现了锦泉花屿、双峰云栈、万松叠翠等清代扬州二十四景,用“放气球”这一“土办法”“硬招子”对周边建筑物进行限高,有效守护住了天际线。同时,按照“老城+公园”的思路,对解放后在古城内插花建设的老厂房、老宿舍进行拆除,腾出的空间,“见缝插针”地规划建设了80个具有绿色公共开放空间、避灾空间作用的口袋公园。

五是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实施文化博览城建设,利用修缮的名人故居、盐商住宅,兴建了剪纸、淮扬菜等文博场馆143座。实施名城解读工程,通过立碑树牌等方式对古城480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树名木、特色街巷等进行展示。实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202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目录,其中61个列入省级非遗名录、19个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瘦西湖、个园等16处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结合扬州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先后建成了西门、东门、北门遗址公园和南门遗址展示馆等工程。实施唐子城内农村庄台、企业和工厂搬迁,修复了遗址生态环境,整理、沟通了唐子城·宋堡城护城河水系,将宋夹城遗址建成体育休闲公园,并积极推进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2、扬州古城保护经验


(一)坚持四个理念。

多年来,我们在古城保护工作中感受最深、用功最久、获益最多的在于坚持了四个理念:

一是始终坚持全面保护的理念。将古城保护的范围和内涵从文物建筑、历史街区向整个城区不断拓展,不仅要保护好文物,更要保护好街区;不仅要保护好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居住区,而且要保护好约13平方公里的扬州城遗址;不仅要保护好有形的历史遗存,还要传承好无形的文化遗产。

二是始终坚持审慎更新的理念。坚决做到五个“保护”、五个“不”,即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建筑风貌、古宅名园、古城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要让古城“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三是始终坚持群众参与的理念。专门制定出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施办法》《古城区房屋修缮技术规范》等文件,落实政府补贴30%、个人出资70%的民居修缮补助政策。同时,实行房屋产权人及使用人申请住房公积金、或向单位领取住房补贴用于修缮改造的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古城保护的积极性。

四是始终坚持开放保护的理念。专门聘请知名专家为扬州古城保护问诊把脉,先后与国外公司、协会就古城区保护开展合作交流,充分汲取古城保护先进理念和经验。

(二)理清四组关系。

我们在古城整体保护进入关键期时,认真回顾总结扬州古城保护的历程,重点思考并理清了“四组关系”:

一是古城价值与城市价值的关系。古城的价值不仅限于古城,而是关系全城发展,不能用城市开发、就地资金平衡的思维来谋划和推进古城保护工作。为此,我市每年从全市土地出让金中提取2%作为古城保护专项资金,让新城反哺古城、古城辉映新城。

二是古城保护与原住居民生活改善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古城居住条件的宜居化、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创业就业手段的多元化,打造宜居宜游宜业之城,实现古城与市民、本地人与外地游客的良性互动,焕发古城的生机。

三是古城建筑形态与生活业态的关系。“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井市民”的古城是人民群众具有成长记忆、乡愁记忆的老城老街要在保持“原貌、原住、原味”基础上形成“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街还是那个街、店还是那个店、味还是那个味”。

四是古城兴旺繁荣与运行安全高效的关系。古城保护要与时俱进谱新篇,按照现代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要求,增强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扎实做好安全(消防)通道、救护通道、避灾通道和应急疏散广场等的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古城是城市的根、文化的魂。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城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以积极审慎的态度来谋划和推进古城保护,秉持“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强文化、可持续”的方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建筑在我们手中繁荣复兴。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扬州:在保护中传承古代文明 在发展中实现古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