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上海时尚消费空间的形成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地图 中国 上海 城市 推荐 国家 规划 产业发展 调查 空间 服务 新区 行业 协同 国际 设计 历史街区 目标 街区 创意 南京 城市规划 产业 理论 数据 中心城区 街道 2019年 研究 设计师 展示 布局 特色 实验室 数据库 活动 开放 行为 政策 区域 环境 创造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城市规划杂志的文章,摘录如下: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时尚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塑造了城市时尚消费空间的分布格局。同时,中国城市商业的时空间结构与文化环境也影响了国际品牌的地方化进程。本文以上海为例,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时尚消费空间的形成和变动格局,重点考察国际时尚品牌进驻的区位和空间过程,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时尚消费空间的形成机制。在打造时尚消费空间的行动者网络中,各级政府、时尚品牌、购物中心和消费者4大行为主体是全球化力量和地方化力量的主要代表。这些行动者通过对政策、文化、品牌等方面的互相连结,共同推动了上海时尚消费空间的演变。

1、全球化与时尚消费空间的打造


1.1 时尚消费及其全球地方化


当今社会的消费已从对物的消费逐渐转变为对符号的消费,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品的附加意义。时尚是消费者对符号化消费偏好的外在表现,并由大众媒介为其赋予了社会地位和身份意义。人们追求时尚以获得自我和社会的认同感,满足自身对更高社会等级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

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结构已升级为享受型和服务型消费,对国际时尚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中国消费者中,作为时尚产品主要消费群体的中产阶级,更注重产品的个性和符号意义,也更容易被具有创意的产品所吸引。由于对时尚的界定较为抽象,品牌成为这种符号意义的表达者,品牌和品牌化已成为当代时尚消费的标志性特征。

1.2 时尚消费空间及其打造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消费空间在城市空间中逐渐浮现。人们越来越关注空间环境品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引起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为城市社会运动,它是城市发展革新的根本动力。在很多城市,时尚成为推动新的消费空间形成的重要力量。时尚产业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现象,不少知名的时尚城市通常存在多个时尚活动的集聚中心。同时,为了打造城市时尚消费空间,城市的自主性也不可忽视。城市空间已成为各方权力争夺的场所,各方博弈的结果就表现为城市空间的演进。

2、上海时尚消费的空间格局


上海多年来重视对外开放,并取得极大进展,也因此成为时尚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地。本文选取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中的26个奢侈品、钟表与珠宝品牌为研究样本。在各品牌官网和Google地图上搜索得到其在上海的品牌店位置和所属的购物中心,通过网络新闻、时尚杂志、用户论坛等多方面途径得到品牌店所在购物中心的开业时间,并辅以实地走访调查,建立上海时尚品牌数据库。数据收集时间为2014年末和2018年4月,得到可供分析的数据148条。

使用ArcGIS中的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模块,从不同的时间断面分析上海时尚消费空间的发展趋势。国际时尚品牌店起初位于黄浦区、静安区和浦东新区,店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超过半数的品牌店集中分布在南京西路,而少量分布在淮海中路和陆家嘴,这些地区是上海时尚消费空间的重要起源地。时尚消费空间的中心性指向非常明显,尽管在整体空间格局上有所扩展,甚至有零星的郊区化现象,但主要的消费空间仍然位于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块,并集中于几个市级商业中心。

上海市已形成南京西路、淮海中路、陆家嘴、新虹桥、南京东路-外滩和徐家汇共6个主要的时尚消费空间,集聚了全市90%的高端国际时尚品牌店。这些地区均为上海的市级核心商圈,商业形态以购物中心和百货为主,主要开展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商业活动。

3、上海时尚消费空间的形成机制


3.1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分析框架


Castells认为全球化的背景促进了空间向“地方空间”和“流动空间”的分化。流动空间对传统固定位置的地方空间产生着巨大的重塑作用。然而,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下,“行动者网络空间”是由实践形成的,包含着传统的地方空间和全球化作用下的流动空间。本文结合具有全球化和地方化特色的行为主体,构建行动者网络,以期理解上海时尚消费空间的打造进程和分布结果。

非人类和人类行为主体共同塑造了上海时尚消费空间。其中,各级政府、国际时尚品牌、购物中心是主要的非人类行为主体;消费者是人类行为主体。参与空间塑造的其他行为主体还包括大事件、本地资源、时尚消费文化等,这些都是全球化力量和地方化力量互动的产物。所有行动者的共同目标是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时尚消费城市,提升其在当今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这一目的即行动者网络中的“强制通行点”。

3.2 行动者网络的空间效应


3.2.1 各级政府

政府在对行动者网络进行空间塑造时,城市内部时尚消费空间整体布局的合理性是其主要关注点。各级政府主要采用各类规划政策来影响时尚消费空间的整体布局,这种影响较为快速。在国家层面,政府的各类宏观政策对时尚消费业态和空间的变化发展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在上海时尚消费空间形成初期作为重要的政策门槛,是行动者网络发展的前提;二是近来提出以内需促发展的战略,加速了时尚消费领域的扩张,进而对时尚消费空间的大格局产生了影响。在地方层面,上海市政府、各区县政府,以及商务委等相关部门对时尚消费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产生了具体且直接的影响。

在大事件方面,2010世博会的举办是时尚品牌进入上海的重大契机。2001-2008年,时尚品牌店进入较少,而在2010世博年出现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峰值,当年33家时尚品牌店进入上海。总体而言,世博会为国际时尚品牌进入上海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影响了上海时尚消费空间的扩张进程。

3.2.2 国际时尚品牌

国际时尚品牌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最早的是皮尔·卡丹和梦特娇。而中国第一波国际时尚潮流由1980年代鳄鱼、花花公子等品牌的进入造就。到了1990年代初,知名钟表珠宝品牌卡地亚成为首个入驻中国的国际奢侈品品牌。国际时尚品牌的店铺选址是上海时尚消费空间分布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各类别的时尚品牌对店铺区位也有不同的偏好。以钟表珠宝为例,这类品牌的选址极具代表性。如位于淮海中路的众多钟表商店,它们的营销策略使其选择了有文化意义的街道,却也相应地塑造了有历史街区特色的时尚消费空间。

3.2.3 购物中心

时尚品牌对所在购物中心的区位条件、环境设施有较大的依赖性,同时,这些品牌也能够提升购物中心的品位,吸引客流。购物中心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生命周期,购物中心升级的一大途径就是时尚品牌的进入。本文以购物中心进行集中品牌调整的时间作为升级时间,升级周期从2年到23年不等,一般在10年左右。因此,可知购物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吸引新的品牌进入是促进购物中心升级、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淮海中路、南京西路等这类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商业地区。

3.2.4 消费者

消费者是时尚消费空间生产的最基础也是最终的动力。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高收入人群应运而生,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提升,为时尚消费的产生和进一步增长提供了前提。中国近年也已成为全球时尚消费产品消费总额最高、增速最快的国家。近来兴起的体验性消费成为影响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因素,这也进一步塑造了时尚消费空间。

3.3 行动者网络的网络关系


4大行为主体——各级政府、时尚品牌、购物中心和消费者,是时尚消费全球化和地方化力量的代表,它们为了通过强制通行点相互产生联结,以网络关系的形式,共同对上海的时尚消费空间产生塑造作用。国家规划引导指出时尚消费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和发展方向。而各级地方政府常常通过制定规划、推动大事件等途径构造时尚消费的空间格局,影响商圈的建设升级,进而影响品牌和品牌店的调整,加速了消费空间的生产。购物中心是时尚消费空间构建的基础。消费者是时尚文化的受众,也是促进时尚消费空间的最终推动力,为上海时尚消费空间发展提供优化的基础。

4、上海与国外全球城市的比较


时尚消费空间是城市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黎、纽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时尚消费空间已经各具特色。

巴黎的时尚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基本同步,其时尚品牌旗舰店围绕古老的街区布局,这些旗舰店往往也有较长的历史。巴黎各个分区的主要时尚店铺类型存在差异,例如下图中1区和2区主要为服装和珠宝类店铺,8区主要分布着高端品牌的精品店,9区时尚店铺则以百货为主要时尚消费形式。

在时尚消费空间的形成机制方面,以品牌为主体、以消费者为基石的空间塑造发生在各个城市,但产业组织、政策环境等存在差异。上海基本具备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相关机构的辅助,各类创意产业园区也为时尚产业提供集聚和交流的场所。然而环节间并不是紧密的连接,尤其是以生产为主导的时尚企业与设计、消费的脱节,使得行业空间布局松散、行业内知识交流效率偏低。上海的时尚消费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规划政策的统筹性仍需提升。上海的服装业协会、家用纺织协会等组织对于时尚行业的发展主要起辅助作用,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启示


(1)打造世界级商业街,促进时尚产业要素在空间上进一步集聚,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形成有效的知识溢出;

(2)整合现有产业链,重视产业环节的协同,建立生产、研发和消费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促进时尚消费向尖端迈进;

(3)加强“大事件”营销,通过以“上海时装周”为代表的展示活动,提升产业形象,也为本地设计师和时尚企业提供更多与国际品牌交流的机会,帮助产业紧跟国际时尚前沿;

(4)发扬地方特色,借助传统“海派文化”的优势,凝聚自身时尚符号,构建具有地方性的时尚文化。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9年第2期《全球化背景下上海时尚消费空间的形成机制研究》,作者:赵玉萍、汪明峰(通信作者)、孙莹,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文章来自: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全球化背景下上海时尚消费空间的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