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高红:关于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北京 城市 推荐 乡村 一体化 导则 规划 国家 空间 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 建筑 新区 交通 城市群 融合 设计 生态 轨道交通 协同 道路 目标 产业 基础设施 探索 规划设计 协同发展 可持续 保护 管理 模式 开发 出行 研究 系统 政策 汽车 气候 艺术 通勤 文化遗产 区域

一、世界城市区域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正在重塑世界城市景观。在跨国公司的组织下,城市面临两种不同的命运。那些能够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中的城市,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因分享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而欣欣向荣。而那些不能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的城市,则因与全球生产链脱节而边缘化。

卡斯特尔斯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流动空间将代替场所空间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表明,全球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重新区域化。那些参与全球竞争的城市越来越需要从所在的区域中寻求文化、生态、空间和劳动力资源的支撑,才能维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这是全球城市区域形成的背景(艾伦.斯科特)。苏贾用“后大都市”指称这种新型的全球城市区域景观。这一背景给京津冀区域提供了启示:构建世界城市区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内涵。

世界城市区域的建设需要重构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包括区域中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及自然地之间的有机联系。交通是区域空间关系重组的主要因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先行成为各界的共识。然而,先行的东西,往往由于任务急切,我们对它的长久影响就来不及深入思考,有可能导致方便眼前而遗患将来的局面。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道路里程和路网密度增长迅猛。然而,交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隐忧:

(1)职住不平衡在区域层面扩散,导致跨区域通勤增多,区域性交通需求增长速度惊人。造成人均交通时间、交通能耗及交通碳排放大幅度增加,给区域的气候、能源及生活质量带来更大的挑战;(2)交通在区域尺度上的增加也导则尾气排放及轮胎磨损形成的有毒颗粒物由点向面扩散,造成区域性空气质量恶化,给京津冀带来大范围雾霾的困扰。

(3)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是空前的。而交通条件的改善又将进一步促使交通沿线的土地开发,造成城市建设的区域蔓延,对农田、森林、湿地、水体以及历史遗产的保护提出更大的挑战。

(4)随着道路网密度的提高,割裂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造成生物栖息地碎片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应对思考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城市区域?苏贾在《后大都市》一书中把洛杉矶作为典型的“后大都市”提出来,认为洛杉矶区域代表了全球化时代大都市区域发展的一种趋势:建立在汽车交通基础上的,以认知文化经济为主导的多中心化、郊区化、碎片化的城市景观。

京津冀世界城市区域显然不能以洛杉矶为样板进行建设。它可以是多中心的,高度互联互通的城市群,但一定不能是建设在车轮子上的,高度碎片化的城市地区。因此,构建区域绿色交通体系就成为京津冀世界城市区域建设的关键技术,内容包括:

(1) 我们需要研究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的目标、模式与内容构成。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多目标、多功能、多种形式融合的交通体系。这一交通体系区在如下几方面别于传统的区域交通体系:

传统的区域交通体系关注节点(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的联通性,把城市之间的广阔地域(乡村和自然地)视为空白。

传统的区域交通体系把人和物的输送作为唯一目标,而忽略交通廊道的文化传播和生态联络功能。

传统的交通体系过分强调了道路的链接功能而忽略了道路的体验功能。

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复杂系统哲学的思维,从“一元二面多维多层次”的视角审视区域交通。

所谓一元,就是以京津冀的协同、一体化发展为总体目标;所谓二面,就是不仅仅关注城市型节点,也要照顾到广大的乡村区域。不仅仅考虑动态线路的效率,也要考虑静态节点的效率;所谓多维就是不仅仅关注传统的交通运输维度,还要关注交通系统的生态联络维度、文化传播维度、生活体验维度等多方面需求;所谓多层次就是要把快速交通、中速交通及慢速交通等不同距离、不同层级的交通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

那么,构建 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有哪些关键技术需要研究呢?

为了引导京津冀绿色交通的发展,必需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区域交通需求进行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对交通需求的被动适应,更应该从交通供给侧的视角,做好对需求的引导。比如,通过区域性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把轨道交通出行作为区域通勤的主要模式,将极大减少汽车行驶里程。但同时,还必须通过其它的交通方式弥补轨道交通灵活性不足的缺陷。因此,可以考虑把“轨道+风景道+骑行”作为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这一复合交通体系的建设,探索交通与工作、交通与游憩、交通与生态及文化遗产保护之间良性互动规划设计方法。

最后,绿色交通体系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文化观念的革命,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些转变不仅需要技术和市场的引导,更需要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因此,应该研究世界上有关绿色交通管理的最佳实践,总结其经验,结合我国的制度安排以及京津冀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为京津冀绿色交通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导则。

作者佘高红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佘高红:关于京津冀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