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谈城镇化:意义、进程、新模式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北京 上海 城市 重庆 成都 推荐 杭州 城镇化 总体规划 规划 乡村 武汉 城市化 长三角 天津 深圳 空间 可持续发展 工业 广州 京津冀 国家 城市群 新区 服务 用地 人口 农业 产业 国际 智慧 可持续 目标 行政区 创新 城镇群 融合 报告 理论 模式 住房 布局 研究 政策 居住 小城镇 活动 研究院 管理 行政
🔊 提醒:这是一篇2014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导读: 新一届管理层对于未来的中国发展,有几个关键词,其中一个就是“城镇化”。这次提出的城镇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早在“十一五”的规划纲要里,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宏观规划。原文来自:投房网专栏/黄峻

而这次“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那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将被赋予更多关注,未来城镇化将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全面提升东部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发展水平,并培育壮大全国17个区域性城市群。

城镇化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城镇化是2013至2014年经济领域,尤其是房地产领域的“热词”。但是,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城镇化”?什么才将会是“中国的城镇化”?

那么,先从源头说起。

城镇化(英语:Urbanization),该词起源于拉丁文概念。近代的概念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至20世纪,这一名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部分经济与社会学者所接受。1970年代后期,Urbanization一词被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城镇化的计量指标,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来衡量,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城镇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它的具体计算一般使用一定地域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城市人口+非城市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而城镇化水平,除单独的人口比率衡量外,还有一整套整体的评价体系,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三者总和占辖区内总人口的比重;适龄人口的中学入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公共设施配套指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等指标。

从根本定义出发,结合中国实际,用简单的话来说城镇化真正意义与本质:通过是将大量的人口(尤其是农业富余人口),向城镇聚集,同时主动将城镇规模扩大,来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以实现经济结构改革、社会结构变革、人口居住空间结构变迁(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最终达到社会与经济的结构性升级。

城镇化,人口转移是表象,其实质是:

(1)从经济结构改革看,城镇化过程就是富余(过剩)的农业生产力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同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

(2)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同时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3)从居住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提高土地与资源的集约利用,同时将一些不适合在城市生产的产业在原来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资源的科学有序二次多元分配)。

中国城镇化的形态、进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按照本人的研究观点,与西班牙工程师A.Serda不同:其实早在3500年前古希腊时代已经开始了人类历史以来最早的“城镇化”——-“城邦制度”,令当时的古希腊社会,在生产力与文化实现了非常高效有序的分配、集中,而且在科学的分配、集中下,让生产力与文化、艺术、科技等产生新的有机组合与“化学作用”,从而缔造了举世瞩目、源远流长的文明。

而近代的“城镇化”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后:从19世纪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长了6倍左右,但是其中的城市人口却增长了近60倍。欧美的城镇化水平目前是平均值最高,也是国际惯例上研究城镇化最成熟的蓝本。但是毕竟中国国情不同,尤其中国有个“户籍管理制度”,所以,在参照同时必须进行有效修正。

中国的城镇化,由于社会制度与国情不同,必然是一种新的模式。

在类型方面,中国城镇化会主要以4种形态出现(其他形态比较不明显,就不展开讨论),而且该4种形态会互现层叠、交错:

(1)向心型城镇化: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点,周边中小城市环绕其发展。最典型是三大板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它们将继续以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周边城市不断融合与补充核心城市,最终形成有序的扩大与内部优化的城市圈群。

(2)外延型城镇化:内地的核心城市以及其周边的中小城市的主要形态。例如一些内地省会城市,其周边的城乡结合部、周边中小城市,会进一步城市化,产业结构互现优化、转移。例如重庆、成都、武汉的外延辐射周边城市群的情况。

(3)职能型城镇化:有城市内部,也有周边城市圈群的职能化。前者就是城市内部各区域之间的产业与形态的转移,发展较好的区域,将一些功能与配套向其他区域转移,被转移区域也因应进行发展与更进一步的城镇化;后者就是一些城市的产业与功能向周边城市转移,带来被转移城市发展的职能型城镇化。

(4)积极型城镇化与消极型城镇化:这个顾名思义,比较容易理解,影响因素基本是:地价房价、环保、劳动力、资源配套。

而按照国际惯例,城镇化基本有4部曲:初级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向城镇化、再城镇化。由于国内城市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各个城市与城市群都会处在不同的阶段,甚至是一个城市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城镇化阶段。

城镇化与带来的经济变化(机遇与挑战):

首先,我认为城镇化只是新一届管理层核心的“改革”这味“复方药”里的“其中一味”,它是与“户籍管理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创新”等组成整个改革的,是针对目前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实质性需要而出台的政策。

最近的“单独二胎”就是与城镇化的组合,因应国内经济发展,意在提高资源集约利用与人口红利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国内经济发展时至今日无疑是陷入“减速僵局”:过去粗放型、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模式已经导致越来越多问题,中国单位人工产生经济价值也落后欧美乃至东南亚,地方债务危机挥之不去。

城镇化就是新的、直接的长期拉动力,尤其是在初期。

其次,也要慎防地方政府“一窝蜂”的影响:目前国内由于多地争相希望将各自区域的城市群规划纳入国家城镇化的总体规划中,17个区域性城市群中的2个可能升级到与东部三大城市群平等地位。地方政府为其可以进入城镇群规划,可谓是各显神通。但是,国家发改委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仍缺乏跨行政区的城市群合作协调机制,不恰当地用行政权力捏合城市群容易引发“城市病”。“城市病”形态多种,例如“鬼城”、逆城镇化就是其中。

经济发展也好,社会发展也罢,都是全局性的问题,必须有全局的视野与智慧,才可以布局。这对于一般地方政府来说,在硬件软件上都不具备这种能力,盲目追求政绩而匆忙上马的城镇化,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城镇化在质量综合评价中,从城市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城乡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发展质量,还要考虑城乡协调程度;不仅要考虑城镇化带来的文明成果,还要考虑为此付出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代价。

而从经济发展与房地产市场来看:

城镇化无疑会带来经济发展的长期利好,推动产业革命性的转型升级,与其他经济改革措施一起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而对于房地产方面,城镇化不意味着国内房地产市场可以遍地开花、处处挂果。从目前情况看来:城镇化对于三大板块、一线核心城市的利好是明显的,尤其是最近沸沸扬扬的京津冀职能分区题材的区域、上海自贸区以及其地理上靠近的区域、深圳前海区与珠海横琴新区的地理性比邻区域,都是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快的区域。

同时,必须看到,城镇化也带来房地产业中的文化产业、科教学校、金融服务、医疗卫生等城镇化必须的配套用房用地的发展利好。

作者简介:黄峻(Davy.Jun.Huang),经济学家、房地产专业学者。央视网经济(CNTV))首页常驻专栏经济学家与学者,中国企业资本联盟(CECU)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博鳌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亚洲房地产协会(ASEA)理事兼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经济学家谈城镇化:意义、进程、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