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无界”,城市规划学委会讨论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地图 城市更新 中国 城市 重庆 推荐 城镇化 大数据 社区 导则 工业 规划 空间 规划管理 方案 村落 服务 深圳 建筑 新区 文章 交通 修复 融合 农业 存量 行业 设计 会议 城市规划 景观设计 如何 园林 道路 目标 新技术 数据 活力 街道 智慧 创新 规范 平台 公共空间 管理 模式 绿道 开发 宜居 设计师 研究 小区 教育 城市规划管理 系统 政策 互联网 研究院 开放 艺术 边界 行为 同济大学 行政 城中村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城市设计涉及到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不同领域,这种跨领域的综合性和组织性形成了城市设计的无界特征,不少人因而担心城市设计法定化会损失了它的灵活性。我们汇集了来自规划界、地产界、教育界、媒体界、公共艺术界8位嘉宾的声音,看看不同视角的碰撞会带来哪些启发?

钱源,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万科设计公社社长很多界将会被打破


互联网行业中很多地方都需要设计,而且设计密度很大,但这些设计未必都和专业的设计师有关。现在的工具可以让所有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不仅是专业背景上的界,很多“界”都将被打破。虽然“界”变得模糊,但是对“人”的关注一如既往。

在万科的开发项目中,物理空间已经从“小区”变成“社区”,我们的服务也从“有界”变成“无界”。如何定义“社区”的样子?在现代科技手段下可以用什么组织模式?我们要做到在“界”混杂的过程中有正向的帮助。

魏皓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应对更加流动的未来


互联网、大数据改变了人类认知和使用空间的方式,空间行动的决策方法也要跟随而变。面对很多不可预知的变化,用什么方式来应对更加流动的未来?

电影《复仇者联盟》中的“神盾局”,负责网罗超级英雄,在联邦政府之外拯救世界。城市设计的运作就好比一个城市中的神盾局,一方面使城市设计成为发动机,给开发商设定条框,又启动一些事件,面貌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多变的做法也使得城市设计变得暧昧不清,但这种无界的运作策略恰恰是比较吻合城市发展内在逻辑的。

通过媒体加强正效应城市设计具有双面性。首先,它是一种政策行为,通过行政力量组织各方一起实现质量提升,这种行为是有界的;而作为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城市设计可以说是城市的理想,每个市民都可以参与,因此它无界。

第二,一个消费社会中的社会行动,媒体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强。城市设计是好是坏,需要透过媒体和大众进行沟通,覆盖到每个人,让他们参与到城市设计中来,以避免负效应。另外媒体也可以是实体。就比如一个餐厅通过招牌、节日氛围、台阶等微设计,影响到街道上的其他业主,从而改变了整条街的面貌。

冯原,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视觉研究中心主任,公共艺术策展人


万年框架下的领悟一万年前的城市大概产生于农业革命,而城市设计只和当前的后现代主义城市有关。在这个万年框架下,我首先想到的是交通边界。大都市的商贸功能已远超万年城市,但仍然一直在创造交通交换中心——高耸的地标摩天楼和重要的CBD;第二,空间边界在今天是城乡。过去有城墙的城市是利于管制的,今天的城市要管制到什么程度,与城乡边界很有关系。第三是社会关系。后现代社会的交往高度增强,城市社会关系拥有更广泛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为城市设计带来“无界”的特征。因为从社会信息、生产的整合上来看,城市设计可能成为一个龙头,整合不同的社会领域,让各界人士参与其中。

边兰春,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书记有根而无界


城市设计思维应该有根。第一个根来自于对生活意义的真正理解。对于城市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并不是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就能对城市的未来做出最准确的描述。城市设计从参与的人员上看,一定是广泛且没有边界的。第二个根来自于对城市空间实现过程的准确把握。不同主体能做的城市设计工作是相对有边界的,但每一个环境所容纳的不同生活,决定了环境的塑造过程多种多样 。第三个根来自于学科的融合。过去,城市设计在官方语境下属于规划学科。现在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已正式划定为三个一级学科,我认为这恰恰是三个学科必须融合的开始。未来,城市设计的讨论一定是无学科界限的,如此才能有效地探讨实施过程中有界、有序的内容。

王伟强,同济大学教授,城市影像艺术委员会主任以问题为导向决定无界


城市设计的无界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多样的参与者共同塑造城市空间。他们在城市空间的研究上是一种利益相关的共同体,只是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力量、选择不同的程度参与。另一方面,我认为以深圳为代表的是一种“城市快速扩张期的城市设计”。西方城市早已跨越快速增长而进入到社会修复、城市更新的阶段,城市设计不再是以目标为导向,而是进入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因为面对的社会问题多样,所以工作方法也必然多样,这就决定了城市设计更加无界。

黄伟文,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公共艺术中心主任向民间智慧学习突破界限


我认为城市设计的边界是由用户和设计对象所决定。用户是城市的主体,如果没有突出主体,很多设计就是有问题的设计。另外不是城市设计师要赋予城市某种形象或是具体的形态,而是要去问这个城市,问城市的系统,如市政、道路、能源、环境、水文等想要成为什么形态。所以从了解设计对象的角度,城市设计也不得不突破自己的专业界限。

在深圳30多年的发展中,规划公众参与也只是一个自上而下、从专业人员传递到非专业公众的过程,能实现的活力、开放、分享,可能还不如自组织的城中村。未来我们反而要向用户学习,向非专业的实践、现象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些民间智慧可能会给城市设计更多启发。

匡晓明,同济大学教授,《城市中国》出资人


做设计的应该是市民把城市设计按有无用户分成两类,城镇化前20年出现的很多新城之所以千城一面,我认为可能就是因为没有直接的用户信息。到了存量规划阶段,终于出现了直接的用户,我们只需辅助他们表达。设计师把市长的想法、开发商的的意图、老百姓的想法一起放进来,揣摩真正的用户——“市民”的想法,未来的城市会越来越接地气。

从城市设计的空间层次来解释,越是宏观,规划师的作用越大;越是中观,建筑师的作用越大;越是微观,景观师的作用越大。这种自身丰富性也决定,要么培养建筑、景观都学的城市设计师,要么必须是多方参与。

既然城市设计跨越专业界限、对接社会触角是未来趋势,那么“规则”和“创造”若继续成对出现,如何让城市设计的作用更清晰?

边兰春,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书记好规则好设计


在实现城市形态的建设行为中,自上而下的占了绝大部分,这是一个基础。对于这部分要如何加以规则规范,以及新规则会对城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规则真地限制了好的空间塑造,又该怎么来面对?

我认为一方面是怎么样适应规则。所有的设计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的规范,尽可能地创造出最有价值的空间来;另一方面是规则怎么样支持未来城市生活需求。一系列条文规范,包括设计导则的制定,都要跟未来需要的生活空间塑造结合起来。这样看来,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也可以有好的设计。

王伟强,同济大学教授,城市影像艺术委员会主任不适合制定新的体系


我比较赞同把城市设计纳入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中,因为在城市设计更宏大的议题和学科建设里我们还没有深入的思考,像艺术家一样的创作使城市成了很偶然的拼盘,漠视了城市本身的客观规律,这时不适合重新制定一套体系。所以,我们可能需要做以下的事情:

1.通过追溯城市设计的历史渊源,思考下一阶段城市设计可能遇到的问题;

2.加大对环境的管理、公共领域的强化、社会交流的强化等这些城市设计社会议题的关注;

3.解决谁来做城市设计和为谁做城市设计的问题;

4.理性看待目前“市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关注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诉求;

5.在历史主义的城市设计和创新发展中能不能找到第三条道路?

黄伟文,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公共艺术中心主任以实施拓展边界


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我一直提倡从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中引入设计思维,引入强烈的用户观念,如何把设计变为现实是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事。

城市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画出蓝图,而是要考虑整个过程,考虑实施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让每一个想法去影响城市;如果做不到,就是没完成的、没价值的城市设计。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师要了解用户需求,把项目组织起来,甚至去说服有能力的政府或者开发商去变现、落地、真正影响城市。我希望未来以实施为原点,去拓展城市设计的边界。

匡晓明,同济大学教授,《城市中国》出资人


给“好人”空间并限制“坏人”中国的城市发展不能忽视两个属性:一是宜居性,二是竞争性,因此当年新区扩张时出现了很多非实施性的城市设计,但恰恰是这些概念性设计构成了新城发展的初稿。

城市设计也不能忽视两个属性:一个是空间管控,另一个是创造性。城市设计的核心是设计,必须有极大的空间去创造城市的个性,创造令人惊喜、令居民感到自豪的东西。

基于这些考虑,我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比较成熟的体系,形成一种让大家都能适应的新环境。城市设计管控体系应该给“好人”机会,不能限制太多;但必须关注那些“坏人”——学识和经验不足的设计师,一旦方案实施可能破坏性极大。

钱源,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万科设计公社社长转型的四个切入点


首先建议转向用户驱动的视角。现阶段的城市设计都是B to B模式,未来如何做到B to B to C非常重要。

第二,我建议分两类选择C端:一类是经济驱动,另一类是共同福祉驱动,两者的公共性是不同的。

第三,关系的问题。作为开发商,我觉得更好的状态是能够运用学术力量改变一些人的看法。所以与选择的对象平和相处,看得更远、想得更长,可能更好一些。

第四,善待存量价值。对于大量被低估的城市空间,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更好的手段,让时间叠加得更充分。如果在动手轻重的问题上有法律或规范的制约,让大家都不那么短期地去看待利益,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魏皓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制定交往的规则城市设计以行动为导向肯定要制定规则,问题在目前的操作平台上,后续设计师和制定规则的人在空间想象上出现冲突,这才导致了对规则各有说法。

在权力意志和资本意志之外,社会意志和力量已经涌现,而且交往所花的成本和整个社会建设的成本比起来小得多,未来的城市设计必然是趋向于社会有交往的状态。

认为别人没有理性,那是霸权。个人的理性都是自以为是的理性,只有交往以后才能达成共同的理性。所以面对未来,城市设计首先要制定的不是空间规则,而是交往的规则;其后才能在界定设计行为的同时,保证创造的空间。

自下而上更加清晰的认识城市

数据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手段和思维模式,对城市设计会有一些启发。MIT有一篇文章,描述通过社交网站的照片来认识一个城市。在城市不同地方拍摄的成千上万张照片,被计算机识别出来,排布到地图上,相当于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同时我们也处在社群为主的时代。这些社群对公共空间有着比规划师更为深入的体验。城市设计从设计、管控到最后运作,如果依据都来源于市民,在制定策略时将更有说服力。

冯原,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视觉研究中心主任,公共艺术策展人历史观讨论城市设计


20世纪城市的核心结构,我称之为兼具求新美学和恋旧美学的核心结构。未来主义、现代主义这些求新美学,把工业化以后的新技术产品改造为我们可以接受的美学标准。没有想到的是,被抛弃的旧技术会被恋旧美学一网打尽,在城市里形成了共生性的关系,我觉得这就是后现代,创造了文化多样性,也创造了城市的多样性。今天恋旧美学在城市生活方式的引导上已经超过了求新美学,无论是绿道,网络上的磨坊、驴友、古村落、寻访历史之根……完全是现代性之后的历史风貌性体验。从这个角度上看,现在可能真的再次走到分水岭上,数字媒介、电子技术和大数据所营造的分水岭。不妨把历史作为经验和镜子,看我们今天对城市设计整体趋势的判断是否有失偏颇。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城市设计的“无界”,城市规划学委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