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将“颜值”飙升,近期拟对外开放若干院落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北京 城市 推荐 江苏 导则 国家 规划 调查 空间 可持续发展 建筑风貌 服务 方案 修复 建筑 融合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 人口 协同 片区 国际 道路 设计 目标 街区 南京 保护 可持续 协同发展 活力 住建部 创新 模式 规划设计 居住 历史文化街区 公共服务 开放空间 展示 特色 系统 博物馆 专题 活动 开放 文化遗产 规划局 区域 环境 复兴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南京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导 读

合理统筹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活化利用,是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南京民国建筑特别是颐和路民国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提升这些特色建筑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环境整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专项工作实施规划》(下称《实施规划》),近期获市政府批复。

颐和暮秋 宫溟飞摄

根据《实施规划》,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近期拟对外开放若干院落,更多环境幽雅清静、民国文化体验更加丰富的民国建筑将告别深宅大院向我们走来。市民来这里,可以感受一个别样的颐和路。


规划背景


南京颐和路公馆区位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内,是国家住建部、文物局首批公布的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南京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公馆区现有285处院落,其中264处具有民国风貌,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依据2012年编制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街区保护范围约35公顷,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分为13个片区。


区位图


规划范围图

目前保护规划已见成效,但公馆区以居住为主的院落相对封闭,使得整个街区公共开放与文化展示薄弱,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尚未完全体现。颐和路作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复兴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与日俱增。


保护和利用原则


保证居住主体功能,适度有限开放院落
颐和路公馆区作为《首都计划》的第一住宅区,历史和现状都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公馆区现状居住人口约600户、1790人。未来应保证以居住为主体功能的有限开放,既要保障和延续街区的居住品质,又要营造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氛围,公共服务功能占比宜控制在30%左右。


坚持整体保护,保证历史空间的真实性
 保护空间格局,颐和路、牯岭路等12条历史街巷的走向、宽度、断面形式等不得改变。
 保护街区内的院落空间及其与道路的关系,包括院落的格局、院墙及大门,维护从“公共-半公共-私密”的空间层次秩序。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保护公馆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据统计,公馆区内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38处,区级11处,未定级172处,推荐历史建筑1处。
 延续民国文化历史文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街区内外整体协调,以点带面联动发展

街区内有机更新、较少干预;街区外分层协调、整合资源。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由点及面、联动呼应,打造精品,提升颐和路公馆区及周边协调区乃至鼓楼片区层面的发展活力


合理利用,促进历史和现代有机融合
适应时代需要,提升历史建筑现代功能的适应性,创新现代元素与民国风貌融合,促进街区有机更新。



规划特色与亮点


1

价值挖掘与定位提升


系统性调查分析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规划从历史沿革与空间演进入手,全面厘清了公馆区的历史遗存与文化资源。
 校核现状建筑功能、建筑年代、建筑风貌、建筑质量等,突出街巷、院落、围墙等特色格局要素的评价分析。
 对建筑形式特色、名人故居、名家作品和建筑特殊历史功能等一一明确其分布和存在状态,并增加了基于环境整治的要素分析。
 规划还特别强化土地权属和使用主体的调查,为后续实施操作提供扎实的工作基础。



通过系统性调查分析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存在 产权关系复杂,公共开放不足,文化彰显薄弱,景观环境同质等 特征与问题。同时,在价值挖掘方面,全面提炼了颐和路公馆区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全面提升目标定位


综合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资源特色、价值认识以及经验借鉴,明确颐和路在省市层面、全国层面和国际层面的目标定位:

 中国城市文化修复的领先示范区
 中国民国文化体验的集中展示区
 中华民族文化情感的重要纽带
 国际文化展示交流的理想场所


图片来源网络


2

有限开放与功能策划


落实保护要求,明确保护对象


严格落实街区保护规划的各项保护要求,明确以空间格局、环境风貌、建筑遗产、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保护体系。

 

通过遴选,有限开放院落


综合历史文化价值、产权难易度、现状环境品质等方面的分析评价,找出适合公共展示和开放的院落分布,通过院落遴选,明确颐和路公馆区内未来公共开放的规划方案。


 

“一轴、一线、两片、多点”的开放空间结构


将重要历史街巷与开放院落串联组合,选择体验较好、资源丰富、环境宜人的路径组成文化线路,形成本次实施规划“一轴、一线、两片、多点”的开放区域结构:

 “一轴”:颐和路文化轴
 “一线”:特色文化环线
 “两片”:02、03片区组成的珞珈路片区,已开放的12片区和计划开放的11片、13片区
 “多点”:1个中心广场和5个入口节点



创新保护利用模式,实现整体保护和文雅利用
 


明确了颐和路应“文雅”利用的基本原则,避免过度商业与市井化的项目安排,强调“整体氛围安静、内部院落精致、体验活动优雅”的意向氛围。


打造民国文化生活体验区,增强街区的文化属性。以颐和路公馆区35公顷保护利用为契机,以点带面,引领周边3至5平方公里区域的协同发展,促进鼓楼区以及全市文化、功能与活力的提升。



3

环境整治与精细设计


根据景观环境特征,差异化推进环境整治

 特色彰显区:是颐和路文化线路开放区,公共活动的核心。
 风貌保持区:以最小干预、鼓励自我改善为原则,保持现有风貌与氛围,重点是公共界面与可视建筑立面的改善与日常维护。
 品质提升区:主要为街区内外交界的区域。重点整治入口节点、围墙、人行道、标识系统和可视部分建筑的立面、设备、搭建实施等内容。


以后通过扫码就能了解院落信息


规划对颐和路人行铺装进行更新,增加地面标识,强化沿路重要建筑的指示性和认知性。将每一处开放院落的详细信息通过电子化处理制作成二维码,并设计成颐和风格的外墙装饰,游客通过扫二维码就能了解院落的详细信息。



编制修缮导则,提出引导要求


基于大量历史资料检索,以“修旧如故”为原则,编制修缮导则 ,形成专题。修缮导则按类型、按等级、按要素提出引导要求,并鼓励融入时代元素,特别加强了对建筑、院落、围墙及院门的修缮要求。如,院落修缮要保护现有院落空间,临街院墙位置不得改变,但背街院墙可结合开放功能的线路串联需求进行适度联通等。



设计手法创新


在具体规划设计手法上,突出了院落格局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院落建筑、景观的整体设计,形成一院一景,通过步道、院门相连互通,形成步随景移、院落串联,富有文化气息的公共活动空间与文化路径。


保护和利用好颐和路这一宝贵的民国文化资源,建立市民与历史文化空间的连接,将彰显南京城市文化特色,促进南京在城市品质、城市功能、文化自信等更深层面的提升,开拓南京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本期编辑 | 王虎 俞又丹



文章来自:南京规划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将“颜值”飙升,近期拟对外开放若干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