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轨道交通3、4号线凯旋路段”试点优胜方案出炉!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上海 城市 推荐 社区 规划 用地 空间 服务 方案 建筑 交通 轨道交通 景观设计 如何 片区 道路 设计 实施方案 目标 探索 街区 管理 中心城区 活力 创新 建筑设计 公共空间 规范 模式 街道 规划设计 自由 试点 步行 绿道 地铁 研究 设计师 小区 边界 铁路 共享 系统 艺术 办公 研究院 活动 运营 开放 行为 空间设计 区域 通勤 环境 创造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行走上海2018——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方案征集活动,于2018年7月10日完成了最后一个试点项目“轨道交通3、4号线凯旋路段”的方案评审工作。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会同长宁区规土局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为确保方案的后续实施与各方诉求的表达,评审会还邀请上海申通地铁集团、长宁区规土局、长宁区建交委、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共同参与研讨。


这是本次征集活动最受关注、报名人数和提交方案最多的试点,共征集到39个方案,经专家、相关部门意见等遴选出6个入围方案。通过最终评选产生出1个优胜方案和2个优秀方案。


本文将向大家详细介绍入围方案、专家评审意见及评选结果。

轨道交通3、4号线凯旋路段区位图


入围团队

09号:方焜、汤宏博、李叶影、张颖

30号:冶是建筑工作室(李丹锋、周渐佳、岑枫红)

33号:徐晨鹏

47号:孙小暖,Matthew Bunza、麦子丰、宋斌

69号:贺一川(Michael He)、林名谦(Jeffrey Lam)

82号:WorkshopXZ(曹子劼、武欣)


评审专家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建筑所所长 杨雷先生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华规划总师 郑科先生


评审会现场


设计任务书简介


轨道交通3、4号线由老沪杭铁路内环线和淞沪铁路改建而来,于90年代末开工建设,2000年底3号线一期开始运营,2006年实现3、4号线共线运营与延伸段建设,是上海中心城区内为数不多以高架为主的地铁线路。试点的设计基地以长宁路和武夷路为界,是重要的轨道交通换乘节点,周边的中山公园商圈聚集了大量写字楼与商场。沿轨道往南,周边地块多以住宅小区为主。

<<  滑动查看试点现状情况  >>


试点包含了整体研究与重点设计两个任务。其中整体研究范围为长宁路至武夷路路段,长度约580米,宽度在20-30米不等,主要由三个狭长的岛式空间组成,希望结合试点周边的交通站点、业态、人群等对高架下空间的远期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重点设计范围是中山公园站点以南至安化路以及近武夷路的市政设施,目前主要用作租车、停车和市政用房。重点设计应与整体研究的结论相一致,重点研究适合该试点活动的人群及需求,从而展开功能与活动策划、基础服务设施设计、绿化景观设计、交通组织设计等内容。

整体研究范围和重点设计范围


入围方案简介


09号

“Hi~遇见”

桥下空间效果图


设计团队对比桥下空间的冷清与中山公园一带的热闹景像,发现周边巨大人流并不能参与到基地中,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空间上的“断裂”:南北向上,地铁核心与到街区之间没有很好地过渡;东西向上,两边的商办楼宇缺乏联系与交流。

 

方案服务人群是北面商圈的年轻上班族和南面住宅小区的居民。基地北段希望通过视线通廊、连续的步道和活动场所(运动、休憩)把年轻上班族从中山公园引导至桥下空间,创造“活力与社交”的氛围。考虑到时下年青人流行的手游、球赛,在入口建立电竞广场吸引年青人停留使用。而基地南段则设置绿道、滑板公园等设施,供居民散步活动。此外,考虑到分段施工和可操作性,在整体策略上以空间环境更新为主,适当的装置构造为辅。

桥下空间平面图


北段电竞广场


南段停车空间与运动场所


09号方案专家点评




设计方案富有特点,充分把握中山公园站附近就业者的空间使用需求。注重人性空间和绿化空间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在材料选择和后期的场地维护方面还需多加考虑。



30号

超级跑道

跑道空间效果


设计团队认为基地的最重要环境是中山公园商圈,因此将周边的办公人群和商圈人群视作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重新定义场地性质的契机。通过多次现场踏勘发现,中山公园站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人流聚集,因此把人流的疏导作为场地主要设计目标。

 

方案提出应在桥下空间创造一种反差的情境:让白领在午休或者下班后能有场景和行为上的切换。因而提出“超级跑道”概念——通过两个长约400米的跑道/步道环绕场地,跑道不仅围绕出的岛状空间作为基地两端的集散广场疏导人流,还运用线性元素巧妙地化解现状地形高差,并延续到南侧的市政用房提升设计上。团队建议在场地中增设售卖生鲜水果的自动售货机和快递柜,方便人群上下班时使用。同时建议全部取消场地内停车功能,将停车压力化解到周边商场和写字楼中。

整体设计方案


桥下空间平面图


桥下空间轴侧图


主入口空间设计


30号方案专家点评




方案整体性较强,对场地主要矛盾的把握较为准确。关注周边通勤人员需求,在交通疏导和小型设施配置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关于场地内停车空间、人行空间等内容还需进一步优化。



33号

桥下集市

桥下空间效果图


设计团队从城市街道中获得灵感,列举场地现有的问题,并希望通过设计解决这些问题,如场地中三个区域(轨交区、停车区、绿地区)空间与功能之间不平衡;城市空间的调动与分配方式比较僵化;城市界面连续性差,步行体验差;功能单一、空间缺乏活力登。因此提出在时间、空间的维度上,探索不同功能并置的可能性。


方案通过增加横穿道路与视线通廊、连续人行步道等手法改善场地环境。南段作为周边小区的中心/公园,以此激活绿地;北段以停车功能为主,运用多用途的栏杆创造出丰富的趣味性,可分隔空间,可使停车空间转换成时段性“集市”,也可以是居民活动的器材,以此激活城市空间。

桥下空间平面图


北段轴测图


维护状态的栏杆


33号方案专家点评




方案空间形象鲜明,利用中山公园地铁站的优势塑造一个活力空间。空间设计富趣味性,但是使用方式略为单一。集市的功能和栏杆等设施不太适用于桥下空间,可操作性不强。



47号

一丝一缕 勾勒生动

桥下空间效果图


设计团队认为基地周边缺少服务老人和儿童的活动场所,现状桥下空间像一堵墙,分隔了城市空间。方案引入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元素——多功能的“绸墙”(一丝)和“灯带”(一缕),令桥下空间可分可合,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连结。绸墙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层叠向上,充满变化。设计重新规划停车场位置,拓宽人行区域,把空间作为活动场地使用。

 

模块化的“绸墙”在形成界面的同时,也可用来界定不同的功能空间,或在高度上形成差异。堆叠方式的变化创造出通风和光影变化的空间效果。方案同样为基地南端的市政设施用房做了人性化的考虑,通过设置屋顶花园的做法,使之成为休息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桥下空间平面图


南端俯瞰场景


桥下活动空间


“绸墙”设计


47号方案专家点评




方案整体设计问题导向明确,空间形象鲜明,通过模数化的“绸墙”形成垂直绿化的概念有可取之处,材料建议采用钢架以增强耐久性。但是,桥下空间是否适合老人、儿童的活动,需要更加谨慎考虑。



69号

活用公园

桥下空间效果图


设计团队非常重视在这个面向社区的基地中,研究使用者的偏好与需求,由此提出“活用公园”的设想。方案核心是灵活、自由的空间和功能,构筑“留白”的场所向使用者开放,用真切的体验来调整设计,让人们愿意驻足其中。规划设计是可以被测试与被迭代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自由组织,场地中的设施——可移动的椅子、城市家具,会逐渐调整到最适宜的状态,以此定义这个空间。

 

同样,场地中的绿化与景观也是开放的,沿着凯旋路两侧的藤蔓屏幕允许人们从各个方向进入,由行人选择的最佳通道。总体来说,方案为探索行为提供了一个“框架”,允许使用者而非设计者来定义这个空间,体现居民的真正需求。

桥下空间平面图


活动空间设计


内部空间效果图


细部设计


69号方案专家点评




方案采用渐进式的设计方法,体现了城市织补的特点,简单而明确。整体设计的考虑较为充分,关注街头艺术,创造多样的文化场景。但是,桥下空间区位解读还可以更加深入,部分设施实施较有难度。


82号

全时多元空间

桥下空间设计效果


设计团队从功能策划与场地规划的角度切入,在前期就考虑管理维护的模式,通过调研以通勤人流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并兼顾关怀人群的多样需求:通勤人员需要自行车停放与地铁换乘;白领需要休息空间;周边的居民更在意步行系统的连续性,而购物人群需场地形成的氛围。

 

方案考虑分南端和北端两期分开实施。北端最直接的动作是调整现状停车区域位置,形成集散广场同时促发一系列场地的调整与置换,通过一条慢跑道连接南北,穿插多种服务功能,有中山公园的游客中心和便民服务亭,有供白领与外卖人员错峰共享的午餐空间,有增设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机动车停车区域与周末市集的复合利用等。南端的环卫设施改造,保留原有建筑,整合大台阶进行设计,为环卫工人休息和停车提供充裕的场地。

桥下空间设计平面


功能分布


设计思路


运动空间效果图


街道空间效果图


82号方案专家点评




方案注重需求问题导向,现状分析清晰,关注多样性的基础上考虑外卖小哥、街头艺术等特定人群的需求,设计一系列与他们自身环境或社会发展相关的设施。方案充分考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需求,给予合理的位置。但是,还需要适当增加绿化和休闲的空间。



评审意见总结

经过专家讨论确定评审结果为:

优胜方案

82号

 

优秀方案

30号

69号


方案评审讨论中,专家们对轨道3、4号线凯旋路段试点提出整体思路上的意见:

1.轨道交通桥下空间,有两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一是轨交站点的人流疏散,尤其像中山公园这样大流量交通枢纽;二是功能的加减法,究竟什么样的功能适合增加,如共享单车停车区域、运动场地、外卖车辆停放等,适合增加吗?加在哪里比较合理?而如果要减少停车区域,减多少才合适?

2. 就基地现状来看,如何处理绿化和停车的相对平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在中山公园这片区域,仍然需要适当解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泊要求,在这样的需求导向基础上,鼓励美化绿化环境,增加适宜的活动场所。

3. 设计方案在兼顾适用性与美观性的同时,应该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桥下空间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使用。

4. 根据有关部门现行的桥下空间管理条例,桥下空间大多为市政用地,不应设置商业设施或新建较多建、构筑物。更新改造方案需从实际出发,加强与区政府、申通地铁集团的沟通,符合规范,并充分考虑后期维护管理上的投入与工作量。

5. 由于设计条件的限定,收到的方案尚没有出现突破设计边界的大胆设想。比如基地周边道路的现状车行量并不大,是否可以优化凯旋路道路断面设计,为行人提供更多空间?有待于下一阶段探索。 


至此,“桥下空间”三个试点项目的优胜、优秀方案已全部产生,感谢所有参与方案征集活动的设计师们。当然,优胜方案尚不是实施方案,未来还需要紧密结合试点基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一步深化,并征询各部门意见,形成最终实施方案。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后续活动,为桥下空间更新献计献策。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城市设计】“轨道交通3、4号线凯旋路段”试点优胜方案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