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延安路高架、新虹桥中心花园段”试点项目优胜方案出炉!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上海 城市 推荐 空间 服务 方案 建筑 融合 历史文化 交通 苏州 景观设计 如何 国际 道路 设计 实施方案 街区 基础设施 管理 开发 活力 创新 建筑设计 公共空间 街道 模式 试点 地铁 研究 展示 布局 特色 艺术 活动 开放 空间设计 区域 通勤 城市活力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行走上海2018——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方案征集活动,继“苏州河沿线引桥桥洞空间”试点项目决出优胜方案之后,“延安路高架、新虹桥中心花园段”试点项目也评审出优胜和优秀方案。


2018年7月2日,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会同长宁区规土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会。为了有效推进后续实施,了解各方需求,评审会还邀请了长宁区建交委、长宁区绿化市容局、长宁区虹桥办、长宁区新虹桥中心花园中心共同研讨。


本次试点共征集到32个方案,初选出10个方案,结合专家、相关部门等意见遴选出6个入围方案。通过评审会评选出1个优胜方案和2个优秀方案。


本文将向大家详细介绍入围方案、专家评审意见及评选结果。

延安路高架、新虹桥中心花园段区位图


入围团队

14号:上海集合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卜冰、钱彤申、Leonardo Citterio、陈烨、王晴晴)

15号:上海本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王青、修梦露、芦晨)

27号:冶是建筑工作室(李丹锋、周渐佳、钟易岑)

46号:徐凯艳、周甜美

53号:上海歆卉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张霖霏、吴丹子、遇明歌、李鑫)

61号:孙巍、周腾

评审专家

上海扎柯空间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吴怀国先生

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所长 毛项杰女士

评审会现场


设计任务书简介


延安路是上海市中心城的重要高架快速路之一,也是城市空间东西向主轴线,自西从虹桥机场向东经过虹桥开发区,连接市中心方向。“延安路高架、新虹桥中心花园段”试点基地西起虹桥路,东至伊犁路,南侧紧邻新虹桥中心花园,作为新虹桥中心花园的北入口广场具有较好的可达性。

<<  滑动查看试点现状情况  >>


试点包含了整体研究与重点设计两个任务。其中整体研究范围包含延安路高架下、新虹桥中心花园段总共长约500米的范围,要求结合周边业态、人群、空间特色等,对该范围内的高架下空间远期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重点设计范围聚焦新虹桥中心花园长约300米的入口广场,适应公园为24小时开放做改造的需求,重点解决塑造入口形象、处理人车分流、形式简洁大方、空间利于集散等更新要求。

整体研究范围和重点设计范围


入围方案简介


14号

“引导性弧形屋顶”

入口弧形屋顶效果


设计方案从梳理交通流线出发,思考如何在改变目前消极状态的同时强化公园中轴线。第一步是将高架下原有停车重新组织,广场原中心入口作为人行出入口,在场地东侧再增加一个机动车出入口,实现人车分流。

 

针对入口空间形式感不足的问题,方案采用弧形屋顶来增强桥下空间的体量感,希望将弧形屋顶作为整个基地的设计元素,也成为空间引入的手段。屋顶之下的人行区域设置城市家具及自动贩卖机。贯穿设计的弧形屋顶采用膜结构与布网钢结构,吸引人们进入基地的同时,也为炎炎夏日下的行人提供了遮蔽空间。

桥下空间平面图


桥下空间轴测图


内景效果图


14号方案专家点评




充分考虑交通组织,重点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通过膜结构等手法营造较为丰富的空间层次,具有一定可塑性。但该结构也使原本宽敞的桥下空间分隔较零碎,结构稳定性、夜间人行安全方面还需斟酌。


15号

“多元变化的圆柱营造”

实施效果图


方案将基地视作桥下空间与公园入口的功能属性的叠加,围绕这两点展开设计。团队通过多次调研发现不同人群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与时间段是各不相同的,而在周末会产生较大的游客人流。因此基地活动需求分为通勤需求、日常活动需求以及运动需求等三大类。团队根据需求以及流线分析对场地进行了空间切割与功能布局。


中心广场被穿越流线切割后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空间,这些空间在周末可作为临时集市空间,平时也可作为老人与儿童的活动场所。场地及小品设计将圆柱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在划分空间的同时与桥下结构形式相呼应。通过圆柱不同的尺寸与排列组合形成多种街道家具和景观小品,满足各类使用需求。

桥下空间平面图


圆柱的使用与组合


场地效果图


15号方案专家点评




设计元素富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空间形象鲜明,关注不同人群需求。但是圆柱形设计元素的运用较为细碎,后期养护较为困难。此外入口空间处理较拥挤,尺度偏小。


27号

“重塑空间性格”

桥下运动空间


设计团队认为在这样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的桥下空间,应当思考如何通过设计重新塑造空间的个性。在对现状做出分析之后,提出单独开设车行入口,并减少两跨柱距的停车位释放空间给其它活动。由此,设计由西至东形成“体育场地-中心广场-停车区域”三个主要空间,中心广场两侧是多功能活动区域,适应不同规模活动的需要。


设计以鹅卵石形状的几何形铺满整个场地,既标识出活动区域,也快速建立起对整体空间的认知。这样的做法同样适用于现有的建筑。

桥下空间平面图


通过空间梳理,设计明确了进入公园、活动场地路径以及经由管理用房进入体育活动区域的不同路径,更加利于24小时开放的管理需求。方案也设想在入口广场留出空间,每个季度策划与艺术家合作创作不断变化的形象效果,在软件、硬件两个方面对场地进行更新。

桥下空间轴测图


桥下篮球场


27号方案专家点评




方案整体性较好,空间结构合理,人车分流措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进一步考虑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在减少停车面积时也能增加停车位。对入口空间考虑略有欠缺,形象不够鲜明。


46号

“城市多彩空间”

入口区域效果图


桥下空间是城市中的灰色空间,方案希望通过设计将其转变为城市多彩空间。基地中原有建筑立面单一,团队以多彩的灯光与酷炫涂鸦效果为主进行设计,吸引周边居民。基地西侧设置儿童游乐设施以及市民健身区域,也与公园内的健身跑道形成联系。


入口保留原有出入口,为车行设计一个U型环岛方便通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车分流。方案策划桥下的墙体及既有建筑的立面进行涂鸦创作,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艺术空间以提升整体街区形象。

桥下空间平面图


重点区域设计平面图


桥下空间剖面关系


46号方案专家点评




灯光设计较有特色,设计动作较小,可实施度高。涂鸦设置有待商榷,改造后碎片化空间较多。但基地临近城市主要干道,炫目的灯光对通行车辆会产生一定影响。


53号

“桥下 . 新所”

桥下空间效果图


设计团队从交通、人流、功能和绿化等方面对基地进行细致研究:项目地块位于延安高架的关键节点,存在着具有潮汐性的纵向通勤人流与横向休闲人流。沿延安路的遮蔽型绿化过多,植被单一,桥下元素与桥体缺乏联系,需要让立面变得通透。


方案希望将桥转变为一个绿色的基础设施,让它融入市民生活。为应对人车矛盾,方案对停车场进行重新划分,将车行入口向东微移,使得人行空间更加开阔完整。

桥下空间平面图


在腾出入口空间后,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段,运用绿植带的有机线条以及色块与铺装,重新定义入口广场与轴线。方案对既有建筑部分外观进行提升改造,并参考人流方向,通过建筑的体量划分出公共广场、运动场、餐饮区、展示空间等多种功能空间,从而将桥下空间转换为一个充实、丰富的空间,重新展现在延安路上。


改造策略


功能划分


空间轴线图

运动空间效果图


展示空间效果图


53号方案专家点评




方案整体上与公园风格相融合,对公园原有功能有所呼应。考虑了出入口位置优化,实现人车分流。对周边情况研究深入,考虑较为周全,内部道路关系清晰、设计布局和费用估算详细。工作扎实,研究细致,但桥下空间不宜设置商业设施,空中绿化维护相对困难,对空间管理与植物维护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61号

“城市活力之路与温暖驿站”

活力之路效果


方案从空间中穿越路径出发,在人们回家的必经之路上,重塑城市的运动场地,改变原有消极的状态,为桥下空间带来更高的兼容度。


方案重新划分桥下空间,设计呈现“一核两翼”模式:活力之路起到停留、集散、连接的作用,为运动场地提供更多空间;核心区域是多元与共建,增设环卫工人之家体现人文关怀;与活力之路对应的展览之路,是核心区域的延伸,也与国际展览中心发生呼应,丰富公园功能。空间整体铺地采用彩色沥青,既控制成本,也灰暗的桥下带来温暖的色彩。  

桥下空间平面图


功能划分


入口空间效果


61号方案专家点评




设计富有特点,整体性较好,注重街道人行空间与绿化空间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中心花园整体形象所有提升。但是在功能选择上还需要考虑与公园既有功能互补,避免重复和冲突。


评审意见总结

经过专家、部门、业主讨论确定评审结果为:

优胜方案

53号

 

优秀方案

27号

61号


方案评审讨论中,专家们对延安高架新虹桥花园段的桥下空间微更新提出整体思路上的意见:

1、新虹桥花园建设之初引进北欧风格设计,与上海其他公园风格不同。高架与原有公园的风貌缺乏衔接。更新方案需挖掘公园历史文化,与原公园景观呼应,形成整体设计。这一点在入围方案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回应。

2、公园入口具有特殊性,公园内部已有大量公共空间和活动设施,入口空间应承担公园形象与疏散引导的作用,吸引人流更便捷地通过桥下空间进入公园进行活动,而不宜设置过多功能使人流过多驻留。应对主入口人车分流的策略,新增机动车出入口需与交警部门沟通对接。

3、周边停车位较为紧张,人流潮汐现象极为严重,因此更新方案需对交通流线有合理性考虑,而对于灯光的设计应该克制,不宜影响交通行驶。设计手段可以具有标志性的形状与雅致的颜色铺地为主。考虑到客观情况,场地内的绿化应做适当减少,使空间更为通透。

4、方案的实施应纳入周边的研究,基地北边是虹桥开发区,基地公园的南面有地铁出入口,应对24小时的要求,在高峰或者夜间时段的穿越是否安全,这也是设计需要考虑重要的问题。

5、桥下空间不应增加经营性建筑物,市政类服务性建筑以不突破现状规模为更新改造原则。


虽然评审会已评选出优胜方案,但尚不是实施方案,未来还需要紧密结合基地场地实际情况和公园运维需求进行一轮深化设计,并且征询各部门意见,最终形成兼具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实施方案。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城市设计】“延安路高架、新虹桥中心花园段”试点项目优胜方案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