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重点完善了六方面内容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 慢行交通 上海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 推荐 规划编制 总体规划 社区生活圈 社区 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 生活圈 控规 新加坡 空间 用地 案例 服务 建筑 公交 交通 国土 评估 行业 设计 人口 城市规划 会议 国际 住建部 道路 目标 街区 街道 活力 规范 规划技术 保护 公共空间 管理 模式 国土资源部 开放空间 步行 健康 开发 出行 用地分类 居住 居住社区 布局 研究 教育 公共服务 以人为本 指标 低碳 详细规划 专题 开放 活动 城市活力 空间设计 区域 办公
🔊 提醒:这是一篇2017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规土的文章,摘录如下:

2016年12月7月,《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经市政府同意,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布实施。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是直接指导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核心技术文件,同时也是检验规划质量的重要标尺。自2011年发布实施以来,指导本市控规编制800余项,有效推进了控规全覆盖,也提高了控规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

近年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上报国务院审批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也明确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及具体策略。对照新形势和新要求,为了不断与时俱进、提升控规编制水平,由市规划国土资源局详规处牵头、市规划编审中心负责开展了技术准则的评估修订工作。

在7个国际城市案例研究、6项重点专题研究,并广泛征询专家、市级相关委办局、区县政府、控规编制单位、开发建设单位等基础上,工作组编制形成了《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于2016年11月经市政府研究批准,12月初由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发布实施。为了便于广大控规编制、管理单位正确理解和执行,现对其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在原准则基础上,重点完善了以下六方面内容:

(一)促进土地混合弹性使用,提升城市活力

现行《技术准则》统筹衔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的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优化地类划分,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本次修订重点加强土地使用的混合引导,提高业态使用弹性。

1、新增“综合用地”地类

借鉴新加坡的“白地”,在区位条件最为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如中央活动区),选取核心地块作为“综合用地”,用于商业、办公、住宅、文化等多个用途的混合。在透彻研究和深入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开发需求确定功能用途和具体比例,实现土地的最优配置。

2、适当扩大业态兼容比例

现行《技术准则》通过“单一性质用地内允许兼容10%的其他业态”来实现业态兼容。为增加土地使用弹性,在符合地区功能发展导向的前提下,经论证可适当扩大兼容比例至15%,提升地区活力。

(二)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保护,提升空间品质

现行《技术准则》提出加强城市设计和空间管制,通过划定重点地区、编制附加图则,实现城市设计成果法定化和重点地区精细化管理。本次修订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引导,聚焦城市整体空间品质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护。

1、增加面上的总体引导

针对所有城市建设区,均要求通过整体城市设计研究,明确空间景观构架,提出建筑高度分区、建筑界面、公共空间、风貌保护等总体要求。

2、适度扩大重点地区的范围

在现有“五类三级”重点地区的基础上,增加“经规划研究认定的其它地区,包括大型文化、游乐、体育、会展设施及其周边地区,重要的城市更新地区等”。同时,一般地区也可根据需要开展城市设计,并编制附加图则,细化空间管制要求。

3、聚焦文化内涵和风貌保护

强调彰显地区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强调城乡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鼓励成片、成街坊的历史风貌保护模式,并结合城市设计研究,明确管控要求。

(三)营造活力宜人公共空间,促进市民健康

公共空间包括绿地、广场、街道等各类开放空间,现行《技术准则》明确了各级公共绿地的规模和布局要求。本次修订重点聚焦面向居民生活的小型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强调形成人性化、布局均衡、使用便捷的公共空间体系。

1、进一步明确小型公共空间设置标准

根据地区功能类型和服务人口密度,合理配置社区公园、小广场、街角绿地等各类小型公共空间,明确占地比例、服务半径等要求。

2、提出公共空间的底线管控和弹性引导

将独立用地的公共空间设置要求作为底线管控,在控规层面确保落地。将地块内附属公共空间的设置要求作为弹性引导,对布局位置、规模尺度、界面功能等提出设计引导,结合项目实施具体落实。

(四)提供公平多元的社区服务,完善社区生活圈

现行《技术准则》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行业规范进行统筹,形成统一标准,并鼓励不同类型设施的综合设置、便捷使用。本次修订以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为切入点,重点完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内容。

1、保障基本需求,完善社区服务

明确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保障类设施的用地规模、建筑规模、服务人口等,重点提高社区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标准,形成《社区级基础保障类设施设置标准表》,实现底线管控。

2、聚焦差异化特征,引导品质提升

考虑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和需求特征,拓展社区学校、儿童托管点、生活服务点等品质提升类设施,形成《社区级品质提升类设施设置索引表》,实现弹性引导。

3、设定合理服务半径,实现步行可达

明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点、老年活动室等各类设施的服务半径要求,在步行范围内满足居民各方面生活需求。

(五)构建舒适便捷的慢行网络,打造开放式街区

现行《技术准则》将“以人为本、公交优先、低碳出行、使用便捷”作为基本导向,通过提高路网密度,加强支路建设,优化街坊尺度。本次修订重点聚焦慢行优先理念,构建步行网络体系,打造开放式街区,引导人性化设计和活力街道空间塑造。

1、形成开放便捷、尺度适宜的街区

进一步缩小街坊尺度,公共活动中心区的道路间距由200米缩小为150米,街坊面积控制在2公顷以下。居住社区的道路间距由250米缩小为200米,街坊面积控制在4公顷以下。同时,相应提高路网密度指标。

2、鼓励慢行,新增步行网络密度控制要求

强调城市支路应优先满足慢行交通功能,设计标准体现慢行优先原则。同时,新增步行通道间距和步行网络密度指标,形成间距适宜、使用便捷的步行网络体系。

3、引导人性化街道空间设计

提升慢行空间设计品质,对街道界面、功能、设施配套等进行引导,塑造高品质步行环境。进一步减小交叉口转弯半径,降低转弯车速、保障行人安全。为方便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要求非通航河道的跨河桥梁标高与相连道路的标高相衔接。

(六)优化规划执行程序,提高管控弹性

一是扩大公共要素的规划执行范围。例如,地块内增加社区公益性设施、公共停车泊位、建筑底层公共空间或将建筑内部空间向公众开放的,若需提高容积率或建筑高度,可适用规划执行程序。

二是在通则性的规划执行条款基础上,可结合地区建设要求,设定特殊的规划执行条款并纳入控规文本。


文章来自:上海规土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政策解读:《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重点完善了六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