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总结: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设计 地图 城市更新 中国 空间规划 北京 自然资源 城市 广东 重庆 国土空间 杭州 推荐 城镇化 规划编制 乡村 社区 工业 规划 安徽 河北 城市化 国家 城乡规划 年会 空间 可持续发展 案例 规划管理 方案 村落 服务 建筑 苏州 国土 指南 历史文化 广州 历史文化名城 农业 修复 融合 存量 评估 设计 生态 城市规划 人口 会议 协同 城市肌理 住建部 园林 目标 街区 产业 基础设施 探索 新技术 历史街区 规划设计 协同发展 可持续 中规院 吉林 智慧 创新 理论 规范 平台 主题 保护 管理 模式 报告 绿道 历史文化街区 步行 美丽 传统村落 现代化 试点 展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布局 研究 空间治理 教育 治理 以人为本 微改造 旅游发展 文化保护 特色 历史文化保护 广州市 低碳 系统 政策 研究院 共享 规划局 中国城市规划 开放 环境保护 活动 北京大学 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 甘肃 区域 同济大学
本文转发自: 中国城市规划

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名城学委会”)年会于12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被列入《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18)》的十项重要学术会议之一,会议主题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保护”。会议由名城学委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

开幕式:主持人 鞠德东,学会名城学委会秘书长


会议开幕式由学会名城学委会秘书长鞠德东主持,学会理事、学委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张兵,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学委会顾问委员汪志明,学会副理事长赵万民,学会副理事长张泉,学委会副主任朱嘉广、赵中枢、张杰、周俭、张广汉等委员及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设计单位和规划管理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出席了会议。

名城学委会顾问朱自煊、阮仪三及汪志明三位先生致辞


朱自煊,学会名城学委会顾问


朱自煊先生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他首先肯定了近些年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者们在理论创新和保护实践上所取得的成绩,对中央层面给予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支持感到欣慰。接着朱先生回顾了习总书记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一系列阐述,强调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普适性,并指出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生态,还应该包括人文、道德等方面内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可持续。同时,朱先生希望本次会议期间与会者能够抓住主要问题,认真学习、认真讨论;在今后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总结各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规划水平。

阮仪三,学会名城学委会顾问


阮仪三先生在视频中首先表达了对国家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对当前经济利益主导城市建设工作,以及由此导致的“假古董”盛行现象倍感痛心。接着阮先生向在场名城保护同仁们再次重申了名城保护的“四性五原则”,四性即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永续性,五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样式、原环境。通过介绍苏州、扬州一带古城百姓自行改造老屋为园林的案例,阮先生希望规划师们能多去关注城市传统文化复兴与再生的方式。最后,他寄望城市遗产保护工作者要有慧眼和灵气去发现各名城独特的文化沉淀,并基于此开展保护工作。

汪志明,学会名城学委会顾问


汪志明先生首先谈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经形成了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到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的规划保护体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紧接着汪先生强调,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待历史文化保护意义重大。他以河北承德保护规划与杭州西湖及湖边地区保护规划为例,概述了过去名城保护工作中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并进一步指出在新形势下名城保护的视角应更为宽广,规划者们需要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调整完善方式开展研究,以适应新形势变化需要。最后汪先生强调名城保护工作者们需更加关注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做进一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石楠致辞


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指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保护”既是我们现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是我们值得总结、提炼,并进一步进行宣传、推广的话题。他回顾了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并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生态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相结合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规划师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要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不仅应关注形态与空间,更应突出综合全面的思想。

其次,规划师在新时期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仍需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研究工作,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保护传承、延续发展的理念更好地协调起来。

第三,规划师们要多从规划体制机制上找问题,从改革发展中找出路,学术委员会各专家在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要开拓思路对保护规划体系的完善和改革提出明确的政策建议,通过调研总结发出声音,做好宣传推广和科普建议的工作。

最后,石楠秘书长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名城保护工作者应提升站位,做好科学家的工作,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做好学术团体的工作,得到全社会理解和支持,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祉,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名城学委会主任委员张兵发言


张兵,学会理事、名城学委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张兵主任委员首先回顾了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进程,突出强调了“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将其作为永续、包容经济增长,社会和文化发展,环境保护,转型发展和永续发展的引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理念。接着对会议主题选取、议程安排及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指出名城保护工作者要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进一步认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不断解释其中自然和人文的规律,在现代化进程中加以传承,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特邀报告


主持人 赵中枢,学会名城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赵万民:新时期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赵万民教授回顾了近些年重庆山地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工作,并就三峡移民工程与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赵教授首先回顾了国家、住建部及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保护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总结了历史文化保护在重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他指出重庆与全国各大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随着城市人口集聚、街区容积率和建筑数量增加而向高层和高密集度方向发展的趋势,并存在不少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逐步减少甚至彻底消失的共性问题。其次,他从区域、城镇、街区三个层面探索了山地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工作的理论与技术创新。

最后,赵教授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和后期古城旅游发展为例,探讨了三峡移民工程与历史文化保护、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的问题。他指出山地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应突出生态优先的原则,基础设施布局、建筑形态设计等工作应充分结合自然,并强调保护建设工作中地方材料、地方技术、地方工艺应用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居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应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还应是低碳的、生态的、体现地方文化的。

张松: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建成遗产保护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松教授提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历史环境的快速消失是当前城市环境面临的双重危机,并强调同自然环境保护一样,历史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

接着他阐述了建成遗产、历史纪念物、历史性遗产、城市肌理等概念的形成及扩展,并系统介绍了日本“美丽国家”战略、《历史风致法》和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等内容。他呼吁应结合存量规划,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等方法,将历史环境保护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目标,以景观方法去识别、保护和管理历史地区,充分考虑其物质形态、空间组织关系、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等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将城市保护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政策和行动规划当中。

最后,张教授总结到历史环境、城市环境、建成环境、人居环境的保护、维护、修复、规划与管理对名城保护都至关重要。同时在城市更新中应更强调历史景观维护的意义,并从历史文化、社会情感以及生态美学等角度,对历史名城的潜在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孙玥:传承城市记忆、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推进广州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融合式发展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孙玥副主任结合广州的实际工作,总结了广州在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

孙玥副主任将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实践工作总结为五个“注重抓”,即注重抓保护、注重抓制度、注重抓体系、注重抓协同、注重抓活动。她谈到广州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将名城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坚持整体保护理念,在发展中逐步建立全要素保护体系,并建立起较完善的保护议事、管理机制。同时,广州构建了“全、专、细”的法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并以文化、绿色协同发展为原则,开展以南粤古驿道试点、“最广州”文化步径案例为代表的保护利用精品项目实践,在保护中阐释、展示岭南文化。最后,她以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试点、盐运西历史建筑群试点、长洲岛深井村为例,阐明了广州在保护工作中以多样化活动为平台,实现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的目标,不断探索活化利用新模式。

最后,她谈到面向2035,广州将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文化战略,提升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品质,继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搭建保护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资源统筹利用。孙玥副主任指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未来应更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推动脱贫致富,促进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胡敏:农耕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演进机制——以溇港圩田为例


住建部历史名城保护处副处长(挂职)、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所副所长

胡敏副所长通过对南太湖地区溇港圩田文化景观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农耕文化景观生态价值和演进机制的研究框架和方法。

胡敏副所长首先诠释了文化景观、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联,并通过历史卫星影像图的遥感解译,系统梳理了溇港圩田的景观格局、选址原则、聚落形态、规模密度等方面内容,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等角度归纳其遗产价值,并提出产业引导(重塑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空间治理(加强底线管控,恢复景观格局)、社区共建(结合乡村自治,实现共谋共享)、政策支持(补贴传统农业,实施生态补偿)、遗产申报(做好基础工作,备选世界遗产)五大保护策略。

最后,胡敏副所长总结到,华夏农耕文化景观是中华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体现了人和自然互动下对特定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改造,具有丰富和独特的价值和内涵。从文化景观角度对华夏农耕文化景观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的生态理念、农耕文化和人居文化,能够给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信和遗产保护带来新的认识和启示。

李孝聪:用历史地理学的实践审视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

李孝聪主任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从历史地理学对城市规划与减灾防灾的审视、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化、依据古代桥梁探考城址起源与形态的方法、文献与古地图结合分析城址建筑的方位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在城市规划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应用及重要意义。

李孝聪主任首先简要介绍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手段及方法,阐明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视角,并介绍了侯仁之先生研究的核心理论与方法。结合对甘肃省舟曲县城、吉林城选址等实际案例的分析,阐明了历史地理学研究对城市规划与减灾防灾的意义。其次,他通过分析元大都到清北京城的相关文献,研究了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化特征,并进一步以无锡城为例,依据古代桥梁的位置,探考唐、宋、明、清代运河城址的起源,分析城市拓展与运河的关系,阐述了运河沿线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空间次序。

最后,李孝聪主任结合文献和古地图对城址建筑方位进行分析,认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实际上是国家权力的标志,是中国统一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城市是国家完整形象的标志,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地标。同时,传统建筑也是体现城市古典礼制仪轨的重要载体。因此,名城保护工作要尊重历史,而不是拆后再建设。

学术讨论


12月8日下午的学术讨论环节,围绕“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保护”主题,与会委员及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生态文明视角下历史文化价值维度的拓展。


专家基于文明演变进程的分析,强调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生态文明视角下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基本遵循。

专家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淀形成的营建范式体现了绿色城市的中国智慧。其中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的选址建设、空间布局、山水形势、人地关系、防洪排涝等方面都坚持了和谐共生的理念;传统因地制宜的生产与生活管理,体现了尊重生态的根本态度;基于步行尺度与人的感知能力积淀形成的传统城市,体现了生态集约的营城思想;对于工业遗产等建成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体现了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的理念。

二是生态文明视角下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研究策略的革新。


专家认为,研究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应首先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基础上,融合西方理性分析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语境与视角。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尊重城市的发展诉求,处理好空间上、时间上、经济与社会、保护与发展等多方面的关系,避免只关注文物、历史建筑等法定保护对象的精华论,纠正部分地方存在的“目前还未达到整体保护阶段”的现实论或阶段论倾向。

另外,专家还强调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生态关注,更多采用微更新、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加强社区基本服务设施配套,保障居民在保护中的切实参与,实现社区共建共享。

专家强调应积极创新传承机制与文化保护展示的方式。如结合古驿道,古河道等文化线路塑造城市的绿道和步道;积极利用存量建筑,并将其改造为现代功能载体;保护本土植被物种与生态群落,延续应季资源供给的东方生活哲学;结合AR、VR展示消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聚落场景,开展绿色生态观念的教育。

最后专家还建议,历史文化研究也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拓展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如采用社会文化网络分析方法支撑跨区域文化线路研究,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提取和识别城市特征元素。

三是生态文明视角下保护规划编制技术的更新。


专家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的制定,更新定性和定量方法,建立生态文明视角下历史文化的保护与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保护规划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专家建议保护规划应进一步与政策的配套相结合,出台包括产权、传统工艺修缮、再利用审批、非遗传人在内的一揽子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同时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加强与文物、建筑、城市设计等多专业的交流与配合,保证规划传导的有效性。

专家认为应尊重城市的动态发展规律,以更宽泛的标准遴选历史建筑,更新价值评估机制,加强对不断增加的建成遗产等保护对象的关注。此外还建议参考安徽先行探索的预审方法,创新保护规划的评审机制;逐渐建立面向全社会、多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奖励机制,推动社会参与保护的能动性。

会议总结


张兵,学会理事、名城学委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会议最后,张兵主任委员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国家在治理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突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因此将这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保护”。

张兵主任委员指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具有先进的理念、智慧和技术,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在前人的成绩基础上,让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更加完整,更加系统,更加科学,也更合乎国家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本次会议最重要的出发点。

紧接着他回顾了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六项重要原则的表述。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用系统的思想,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第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充分彰显大国的担当。

张兵主任委员强调这六项重要原则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有很好的启发,促使名城保护工作者们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也是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基本原则。

最后张兵主任委员对会议内容进行归纳和思考并指出:

第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既体现了中国特色,也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理念和技术以及对自然的态度,因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其保护应突出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保护中不应局限于名城名镇名村本体,也应保护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

第二,研究历史文化保护问题时,还应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去看待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问题,根据时代要求全方位理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现和谐共生的保护理念。

第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人的和谐共生,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文化保护是动态的、面向未来的,名城保护工作者应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状态演变和未来发展予以关注。

第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机制随技术条件变革要不断做出调整,同时在管理机制调整中应重点关注土地权属等核心问题,创新地发挥市场的积极性。

最后,张兵主任委员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未来工作中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顺应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要求,强化同各学科专家的沟通合作,推动新技术在名城保护领域的应用,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原文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原文通讯员:付彬、张亚宣、张涵昱、余独清、丁俊翔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会议总结: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