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回顾城市规划七十二年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设计 中国 空间规划 北京 上海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 国土空间 推荐 城镇化 规划编制 智慧城市 总体规划 乡村 一体化 工业 规划 城市化 国家 西安 城乡规划 新加坡 产业发展 空间 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 方案 服务 深圳 建筑 苏州 交通 国土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 广州 农业 行业 生态 设计 人口 全域 会议 城市规划 南京 长沙 如何 实施方案 热点 目标 产业 探索 基础设施 新技术 可持续 智慧 保护 创新 理论 管理 模式 城镇群 健康 开发 现代化 宜居 交通规划 中共中央 分区规划 布局 研究 全域全要素 以人为本 指标 特色 详细规划 系统 政策 中国城市规划 开放 区域

今天,在我们回忆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时,也一同来回顾中国城市规划事业曲折而宏大的发展历史。本文来自

GUIHUA Journal 。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邹德慈院士主持的“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课题的历史阶段划分,主要有“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初创期(1949-1957年)、波动期(1958-1965年)、停滞期(1966-1977年)、恢复期(1978-1989年)、建构期(1990-2007年)、转型期(2008年以后)”共六个阶段。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初创期(1949-1957年)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央提出“将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同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因此“配合生产,厉行节约”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导向。1956年,国家建委颁发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奠定了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

这一时期的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首都建设和工业城市建设两方面。以天安门广场规划为例,该规划自开国大典开始准备,从1950年至1954年间,做了15个方案,其中第9方案与实施方案最为接近,之后多次归纳筛选,1958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综合设计方案。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波动期(1958-1965年)

1958-1960年“快速超前规划”阶段

1958年,中央提出“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的大跃进”的要求,随后全国展开了简化内容、编制时间短、规模指标大的“快速规划”。1960年,建工部提出为实现在短时间内,把我国的城市基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城市的目标,要按照城市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和“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原则来编制城市规划。

“快速规划、人民公社规划和围绕区域生产力的区域规划”是这一阶段规划工作的重点。许多规划都是按照工业“大跃进”的指标预测,由于这些规划过度超前、不切实际,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960-1965年的城市规划低迷阶段

1960年11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宣布“三年不搞城市规划”。为解决“过度城市化”的问题,接着中央提出“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等措施,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加强户口管理,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城市化率由19.3% 回落至16.8%,呈现出“逆城市化”的特点。

1964 年,中央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庆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模式与采取低标准、大分散、小集中的乡村型城市规划手法被认可,并在随后的三线城市等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同时,中央提出了“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方针。为了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出现了新型山区城市规划,如攀枝花、十堰、六盘水等。这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规划,基本是按照战备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也造就了一批特色突出的城市,但由于当时一些城市不符合城镇化的规律,因此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许多城市的发展也面临了很大挑战。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停滞期(1966-1977年)

“文化大革命”中,城市规划被批判为修正主义的黑纲领,城市规划工作进入全面停滞期。“文化大革命”进入中期后,政治运动有所减弱,城市建设盲目无序的问题严重凸显,城市规划又受到重视。

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后重建城市的规划根据“分点重建”的原则,实行“规划、设计、投资、施工、分配、管理”六统一,并强调了公众参与、“绿化+避难”的绿地系统布局。这些思路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意义,使城市规划又回到了历史的舞台。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恢复期(1978-1989年)

1978年中央指出了城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者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等全面系统的方针。

在相关政策的促进下,全国324个设市城市的第二轮总体规划提前完成,长沙、南京等城市的分区规划为特大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新的手段。思想和制度的解放极大地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规划实践全面展开。《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5-2000年)》等规划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提出的“多中心带状组团的弹性结构、富有远见的基础设施预留、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探索的里程碑。

同时,围绕土地市场经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不断深入。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土地有偿使用的建议,随后,市场经济下的土地制度被逐步推广。在这期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始受到重视。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24个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后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率先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围绕古城保护与更新的相关规划也逐步展开。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黄金期,城市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的实践也推动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建构期(1990-2007年)

1990-2002年的深化突破阶段

这期间,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完善,规划实践呈现出更丰富多元的特点。一方面,在《城市规划法》的指导下,法定规划有序展开,到1990年代末,全国第三轮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另一方面,围绕政府和市场新的需求,规划实践不断突破创新。

其一,围绕提升城市空间形象和环境质量的城市设计、环境整治、旧区改造规划有了较大发展。如《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1992 年编制)等,这些实践又推动了规划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理论等。

其二,为适应对外开放、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开发区规划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规划》(1994 年编制)等。这些规划引入了国外新的规划理念,如借鉴新加坡规划的“白地”概念、弹性控制等,这开阔了规划的视野,较好地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其三,区域规划出现新亮点。一方面法定的省域体系规划编制全面展开,完善了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另一方面法定规划之外的区域规划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弥补了传统法定规划的不足,有力推进了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如《无锡县县域规划(1994-2010年)》等,将城市的发展与区域、乡村的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区域一体、城乡一体的视角全面考虑了城乡空间的发展。

其四,基于城市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带来了规划的新视角。2000年,在吴良镛先生的倡议下,广州率先开展了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工作,之后战略规划实践在全国全面展开,这些规划均有很多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

2003-2007年的统筹协调阶段

这期间,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半城镇化人口比重大,城乡差距大,生态环境破坏大,资源消耗大,城市特色消失”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城市规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协调的意识逐步增强,生态资源环境得到了空前重视,城市规划的编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年)等项目在科学发展、统筹协调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

这一阶段,随着城市竞争的区域化演进,以及单个城市无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城镇群、经济带等区域规划也受到空前重视,这些规划在强调发展的同时,也更注重对战略性空间的管控和机制的创新。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期(2008年后)

随着城乡关系进入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得到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成为规划的新重点。棚户区等衰败地区的改造振兴、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等成为实践的热点,社会公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规划逐步从单纯的工具理性转向社会理性。同时,基于全域全要素统筹管控的国土空间规划使得传统的城市规划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人地关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写在最后

吴志强院士针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将其总结为四大要点:

1.从单一封闭走向复合发散的思想方法变革;

2.从最终理想静态走向过程动态的思想方法变革;

3.从刚性走向弹性的思想方法变革;

4.从指令性的走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变革。

吴志强院士认为:城市规划进入新时代,思想方法必须变革,必须针对社会、经济、生态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以生态文明的建构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发展理念为基本动力,尊重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基本规律,以实现我国城镇化关键过程和城市未来发展的多元统筹协调。

可以总结为,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将:

1.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

2.从学术理性走向实践理性;

3.技术理性与政策理性相结合;

4.工程理性与管理理性相结合;

5.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相结合。

复杂科学和“大智移云”的导向为生态理性的城市规划范式提供了完全崭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同时,吴志强院士特别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时代标志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大规模推进,这正是未来城市规划特别需要关注的。当前要学习的不仅是如何直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应思考人工智能如何更多地为城市规划服务,为城市科学健康地发展服务。坚持推进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是中国城市规划在世界规划界的前沿跟跑、并跑和领跑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未来持续创新领跑内含式发展的内生性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二周年,中国城市规划事业与国家同发展、共命运。未来,城市规划也定将继续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凯,徐泽.重大规划项目视角的新中国城市规划史演进[J].城市规划学刊,2019(02):12-23.

[2]吴志强.论新时代城市规划及其生态理性内核[J].城市规划学刊,2018(03):19-23.

[3]吴志强.人工智能辅助城市规划[J].时代建筑,2018(01):6-11.

[4]吴志强.智慧城市:初心与反思[J].当代建筑,2020(12):5+4.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国庆节,回顾城市规划七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