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智慧设计,赋能城市的智能化、精细化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城市设计 上海 城市 推荐 智慧城市 江苏 总体规划 大数据 社区 工业 规划 长三角 城市治理 空间 案例 美国 服务 疫情 设计 人口 城市规划 协同 国际 如何 道路 产业 数据 活力 创意 智慧 创新 理论 主题 中心城市 管理 报告 德国 健康 居住 研究 教育 治理 公共服务 数字化 实验室 系统 联合国 开放 活动 区域 同济大学

📝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上海设计之都的文章,摘录如下:

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设计产业蓬勃发展,“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近期发布了 《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为此,在市经济信息化委的指导下,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开展了“上海设计大家说”主题活动,邀请设计领域的15位领军人物,从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活力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点亮市民美好生活、铸造上海城市品牌等不同角度,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共同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言献策。本期嘉宾,吴志强院士。

上海设计之都:您认为什么是“智慧城市”?上海建设智慧城市,从建设与环境、管理与服务、经济与产业、硬件建设和居民智能素养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

吴志强:这五个方面,正是刚才说到的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五个方面。

首先,建设与环境是智慧城市的物质和空间。

第二,是智慧城市使政府如何更好地管理。后三个方面都是需要大力加强的。

第三,在怎么服务上海的经济产业方面,短板是明显的。比如,德国的智慧城市服务工业园区里各个企业的废能源回收的案例:有的工厂生产温度可达180度,而实际只需要100度就可作业,产生的废能源是80度,而另一些工厂可能用80度就可作业,智慧城市系统就把园区里产生的能源通过大数据手段串联起来,使各个企业的使用成本大规模下降。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我们在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上海是一个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我觉得数字化导入以后,让每个企业的成本下降、利润增加,智慧城市还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科创是上海的生命源头。在数字化技术打通地域屏障后,上海的科创如何与长三角的人才捏成一盘棋来博弈,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过去10年,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联合申报的专利翻了3到4倍。实际上,上海的科创已经不仅是本地的科创,而是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如合肥、金华、徐州等城市联动的。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有金融优势,有更多的国际联系、国际专家、国际视野。

第五,上海市民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在全国是领先的。上海市民碰到疫情灾难,会由于自身的科学素养而保持一种理性、协同和规矩。又比如说,在杨浦区同济大学邻近的一个社区里,原有个废品回收站,附近的百姓曾对此很恼火。于是这个废品回收站就搬迁出去了,同济大学和美国的麻省理工MIT联合未来城实验室就搬入了这个废品回收站腾出来的空间。附近的百姓则对此产生了兴趣,都来看这个实验室在研究什么。这说明上海居民对科学的追求、对科普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觉得,在上海百姓的数字社会方面,如何做更多的整体供给,从数字供给侧要进行全覆盖的思考。这块内容说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上这是上海的需求。工业的需求、能级的提升、长三角科创的协同、百姓生活的素质、科技产品的供给,我觉得这几块是接下去要重点努力的。

上海设计之都:AI城市比智慧城市更进了一步吗?上海离AI城市还有多远?

吴志强:2021年7月,上海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AI大会。AI大会是要落实到城市的。以前的数字化是把物质、空间、人、生命、社会的运动都转译为数字来提炼,其目的是从数字化发展到信息化,进而到智能化,再到整个城市的智慧化。

这个过程后面一段,即整个城市的智慧化,就是依靠Al的读取和学习,帮助城市快速反应。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AI城市不仅仅是数字化。总书记明确指出,“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

上海应该以数字化为底板,在城市治理、生活参与方面快速进行数字化学习,深度挖掘机制性辅助手段,赋能整个城市的智能化、精细化。

谈到城市的智慧升级,智慧设计需要大量的工作,全世界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假如,城市的社区或公园里都有AI互动,70后到广场上放的是一种音乐,年轻人来了,放的是另外一类音乐和灯光,那就是人性化和温度的真正体验。

AI人脸识别将变成大规模的情绪识别,从而提升这个广场。这方面的设计,我们正在做尝试,刚完成一两个实验。成果的更新是很快的,智能系统可识别到实验参与者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和灯光时兴奋度提高,继而启动机器学习,并提示这套系统不断迭代。

AI的道路就是精细化,精细化指在同一个环境里,向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而精细化管理则需要智慧手段、AI手段的辅助。

上海设计之都:总书记提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句话您怎么理解?城市设计怎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吴志强:总书记在黄浦江畔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个概念,是我们上海骄傲的事。

对于如何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变成一个理论化、体系化的文明城市理论,上海市组织我们学界和专家进行了非常多次的研讨。整体架构过程中,李强书记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把我们几年来的成果精髓集中了起来。我想再补充一点,今天,人民已经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人民是分族群、年龄、性别的,从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不同的人群,再到个体,这就是精细化。

上海应该从客体物质精细化,走向主体人群精细化,对每个人的需求更加服务到位,这就是数字化阶段的精细化,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上海疫情控制得这么好,疫情防控精细到栋,关键就是精细化。在疫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落实到人民中的每一个分子,这就是双向的精细化,即物质精细化和服务人群精细化,也是上海最高水平的体现。

今天,世界上出现了两大新的概念。一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即所有产品都不是统一生产,而是定制化生产,就是精细化人的需求;另一个是日本提出的智慧社会5.0,即社会治理的个体化。这些概念,在上海是有基础的,是可以做得成的。设计也可以做到更加精致化、定制化。精细化时代已经来了。

上海设计之都:上海城市在不断的更新,如何让城市规划适应更新的变化?

比如,上海五大新城的建设,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如何让设计走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吴志强:从上海的历史来看,从1920年代外滩的崛起,30年代虹口的崛起,40年代、50年代之后淮海路的崛起,一代代的崛起,我把这称为上海历史的绽放地带、绽放空间,带动整个城市的品质。改革开放以后,浦东绽放出陆家嘴,到现在的张江科技、金桥,也在绽放。

我们谈五大新城,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从上海城市的指尖变成关节,使手指伸过去和长三角更多的城镇联动,五大新城变成中心城市,而不是上海的边缘城市。要完成的工作还有多。

我承担了嘉定新城的总体规划。嘉定是跨界江苏和上海的中心。必须把两面的需求都摸清楚,才能够做好中心。我最近经常去太仓,发现太仓有400多家德国企业,许多德国人在那里工作,且有36%的德国人竟已在太仓居住了15年以上。但是,他们的很多渴望没法得到满足。

我认为,嘉定就应该满足这些德国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的下一代教育、生活、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以吸纳国际人才,这才能成为中心城市,否则还是上海的末端城市。有一个先例,昆山产业研发的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曾经有很多上海人到其他三线城市的企业就业后回不到上海户口,昆山就把这些人口都引进了。所以,昆山大发展中很大的要素就是返回不了沪籍的上海技术工人。

工业、产品都是有生命的,只有迭代才能维持动力。新城不仅是过去的末端,更是区域中心,需要以更精准的需求来把控这些设计。


文章来自:上海设计之都

您现在看到的是 Upnews (规划头条)博客文章,本站作为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博客网站,仅记录与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相关信息,方便大家查询阅读。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吴志强:智慧设计,赋能城市的智能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