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高: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地图 城市更新 中国 北京 上海 城市 5分钟生活圈 杭州 推荐 总体规划 一体化 社区 导则 工业 规划 城市化 生活圈 新加坡 天津 空间 用地 案例 美国 服务 深圳 建筑 交通 地下 融合 住房 生态 设计 人口 片区 会议 城市规划 国际 15分钟生活圈 目标 街区 产业 英国 规划设计 街道 活力 智慧 创新 理论 公共空间 模式 报告 绿道 开放空间 步行 开发 健康 宜居 居住 总规 设计师 荷兰 公众号 研究 教育 以人为本 博物馆 指标 研究院 共享 产城融合 中国城市规划 开放 活动 艺术 数字技术 区域 办公 小城镇
本文转发自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微信:TJUPDI,作者郑德高,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上海分院院长

引言:产城融合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有产有城有居住即可,但产城融合的概念以及具体实践的内容仍需探讨。

一、产城融合的基本概念


01 基本问题


我们在做中小城镇的规划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沿滨江规划的公共建筑基本上已转变为住宅,而且是高层住宅。地方政府反映,公共办公楼难以售卖,但住宅好卖。深圳等发展较好的地方严格规定允许“工改公”,即工业改为办公可以,改为住宅是不被允许的。深圳已经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比如,同类型用地可以更改,不同类型用地不能更改,否则会经常出现有产无城、有住宅无产业的状况。上海同样也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在新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有所体现,上海对每个区都规定了产城融合的指标,按照房子的套数而不是人口来规定产业和住宅的比例,不断改进促进产城融合的实际操作。

过去的发展逻辑是招商引资,现在是招商引人,非常多的开发区严重缺乏人气。杭州是一个有活力的、欣欣向荣的城市。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跨越钱塘江的发展问题。钱塘江对岸的大江东工业区土地资源非常充足,但一直受到只有工业、而无人气问题的困扰。杭州本想依托阿里巴巴发展创新产业,但创新有个规律,距离市中心超过五公里则不能集聚。阿里巴巴周边、西溪湿地非常缺地。

非常多的中等城市收入主要依靠房地产,但现有的房地产住宅库存积压多。地方政府也很困惑,对房地产以外的发展方向茫然不知。我们基于住宅供需、新老城区活力差异、居住人口密度等,很容易识别“鬼城”或“空城”。

02 基本理念


作为规划师,大家对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想必已是了然于心。但各种理论的根本是为人创造一个有活力的城市,要秉持人本主义,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凡是脱开人的规划理论只能兴盛一时,无法长久。

经典规划理论:提倡产城融合

03 核心思想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还是要回归人的视角,应对人的诉求,这里面既包括基本诉求,也包括品质诉求。

邻里中心的建设很好地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把生活圈做好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我在新加坡参观那里的邻里中心时受到很大启发。房子产权归政府所有,以很低的价格租给餐饮经营者,实现市场化供应,附近的居民也可以在邻里中心就餐交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邻里交往。在国内,天津生态城的成功也是一个典型案例。从规划的角度看,天津生态城以住宅为主、用地偏远且位于盐碱地上,发展条件并不好。在对企业调研中发现,企业在此地的经营成本比较高。但它的邻里中心做得非常好,环境干净整洁,工业配套很少,非常适合居住以及养老,因此人们不愿意离开。从规划角度看,原本成功不了的天津生态城实际上因为生态环境和邻里中心的成功而成功了,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规划和建设很好地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

通过生态、人文和艺术满足品质诉求。基本诉求之后是品质诉求。滨江、滨河的滨水空间很重要。运动和健康是未来年轻人最大的诉求,我在参观波士顿时看到非常多热爱跑步的年轻人,下雨也没有阻挡他们的热情。无处不在的艺术也是年轻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年轻人需要活动空间,老年人也要跳广场舞的空间,这就形成了“抢街”的情况,即对空间资源的争夺。正是因为这些生态的、文化的、艺术的空间太过缺乏,从而形成了“抢”的态势。

在参观丹麦哥本哈根时,我发现大部分的广场都是为年轻人规划设计的。哥本哈根在河中规划了跳水设施,将其变为为年轻人服务的场所,引得许多城市相继学习。推进产城融合,若能把基本诉求做好是很好的,能把生态环境、运动体育、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品质诉求做好则更好。

基本诉求之打造有温度的生活场所。上海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上海既关注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也关注15分钟生活圈,并且迅速地实施并形成了15分钟生活圈的导则,在理念和实践上双重推进。全球城市的建设和老百姓的获得感联系并不紧密,但15分钟生活圈能让老百姓明确感知到。打造15分钟生活圈,强调老百姓可感知和可测量的要素。人均绿地、人均床位、人均绿道等元素是无法直接感知和难以测量的,但15分钟内的设施可达性是能被人感知的,要求每个区增加多少公里的绿道也是可测量的。这也体现了我们在测度指标上的变化。

基本诉求之职住平衡的工作场所。从用地图上主要体现为图斑越花,功能高度混合。

品质诉求之生态化的环境。崇明岛提出了“+生态”和“生态+”的概念。“+生态”即是要把生态环境做好,“生态+”则是发展基于生态的新功能,包括旅游、绿色产品和新经济。以前讲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现在还应该加上景区。

品质诉求之人文化的空间。腾讯的新大楼非常受年轻人欢迎,在办公楼里设置了跑道、游泳池、攀岩设施等。未来结合了体育、运动、休闲的办公楼将会越来越多,而且可以是多个企业共享设施。

品质诉求之艺术化的气质。“上生新所”最近成为了上海新网红,它的改造充分融入了艺术的气质,如最近新举办的治愈节。哲学、艺术和宗教是难以被科技发展取代的,未来既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也是一个浪漫的时代。

04 产城融合的不同尺度


不同尺度的产城融合有不同的体现。无论是大尺度的城市总体规划,还是中等尺度的片区和小尺度的街坊都是产城融合。产城融合的1.0版本,简单来说是住宅和工作的匹配。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版本应该是动态发展的。

在城市尺度,我总结了几个关键字:“产城人文绿”,刚好“人”在中间,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街道尺度方面,应强调城市的多样性,包括建筑、公共空间、街道功能和生活方式等的多样性。今天的共享单车并不是乱,而是一开始就没有给自行车以空间。我曾参观的一个城市要求,底层空间必须是公共空间,顶层空间也必须开放,在顶层注入餐饮和城市风景观光等功能。北京坊做得很好的一件事就是在统一的风格下要求多样性,每一栋建筑都要求由不同建筑师设计,使用不同厂生产的砖。巴黎左岸两栋挨着的建筑也有类似规定,比如不能由同一个设计师设计。

二、知识-文化经济的新时代


01 新经济时代背景:知识-文化经济


时代变化地比我们想象地更快,城市规划也进入到一个新时代。我曾写过两篇读书笔记,一篇是斯科特的《浮现的世界:21世纪的城市和区域》。斯科特提出了城市化的“第三次浪潮”的概念。第一次浪潮是18世纪晚期在英国和欧美出现的传统手工式作坊工厂,典型的有曼彻斯特等早期工业城市。第二次浪潮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资本主义批量生产体系模式,葛兰西(Gramsci, 1975)称之为福特主义或福特制的积累体制。这一时期典型城市芝加哥,也由此形成了从区位、社会阶层和达尔文主义角度出发的“芝加哥学派”。第三次浪潮是斯科特提出的以数字技术和高技能知识型劳动力为基础的新资本主义体系,并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城市形态,尤其在城市-区域层面的经济地理重构,而洛杉矶、硅谷是这一新经济的典型地区。

现在杭州的崛起给上海带来了紧张感,正式因为它迎合了当下的知识文化经济时代。规模化时代可以依靠机器或廉价劳动力,而在知识-文化-经济时代,人才是关键,招商引人、吸引大学生对一个城市是非常重要。杭州自身没有太多好学校,但吸引大学生非常多。杭州现在提出“名校名院名人”战略,既要培育自己的大学,如西湖大学,还要与全世界顶尖学校建立联系。深圳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拥有100多所大学的分部。学校的创新非常重要,相对研究院固定的人员,学校具有流动性更强的创新人才和思维。学校周围将会产生更多的创新空间。MIT周边集聚了非常多的创新研究院。学校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更是重要的研究资源。

更好生活质量与更高生活需求的匹配度是城市成功的关键。教育是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即便当城市面临财政困难时,也不要轻易降低安全、教育等衡量城市生活质量指标的标准。大城市更有活力的原因之一是,生活质量与生活需求之间的匹配度的提升,比如,可以通过大众点评中对各种风味餐馆的多样性衡量生活的多样性。

城市发展逻辑已经转变,造城——聚人——引产。哪里宜居,知识-文化分子就会到哪里居住;知识-文化分子到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会在哪里集聚;智慧在哪里集聚,人类财富最终就会在哪里汇聚。

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地区生活质量和城市魅力。美国现在已经呈现青年人口逐渐向高品质环境城市(中等规模、优良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创新环境)集聚的现象。中国的中小城市不要学大城市的模式,而是要致力于把设施配套、生态环境等做好。新一线城市的排名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居住环境的新选择。

三、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


01 案例1:虹桥枢纽


地点:虹桥枢纽

我个人认为虹桥枢纽的规划是非常成功的。主要总结为以下经验:

1)一体化枢纽的建设,应遵循人为本的规划逻辑。比如,通过设计扶梯、地下轨道等解决走路时长的问题,走路不超过500米。浦东机场相对则差一些,国际航班在中间,国内航班在两端,中间的距离非常长。

2)枢纽新城的建设,需注重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平衡发展。空港经济区最早是借鉴了荷兰机场的经验,荷兰机场的零售、商务、会议等非航空净收益大于航空收益。规划的新城如果想要成为新的城市中心,新城的服务价格就要与城市中心一样,而且机场内和机场外均要有非航空的功能入驻。

3)密路网、低层高、步行空间的联通、节点空间的营造,都是“上海味道”的体现。

4)体制机制的整合,管委会+开发公司的发展模式。

02 案例2:上生新所


地点:孙科故宅

上生新所是新近的网红打卡地点,该项目依托原上海生物制药厂、孙科别墅等,实施了旧城改造的低成本运作。从上生新所的规划目标也可以看到融合的理念,包括:全球卓越城市更新精品示范区、国际精品城区文化艺术生活圈、可阅读的番禺路建筑、可漫步的街道、可感受城市温度的公园。产业定位包括:文化、时尚设计;商业定位是高品质商业空间;创新定位是文化复苏,聚活未来。上生新所原本的区位条件并不好,但通过打造有品质、有艺术的开放空间从而重获了新生。

03 案例3:奥斯陆海港城


地点:Tjuvholmen

海港城(Tjuvholmen)位于奥斯陆老城以南,面积11公顷。这个开发项目是20世纪90年代阿克尔码头(Aker Brygge)开发项目的延续。该项目将把原来封闭的海港转化为公共地区,连通峡湾(Fjord) 和市中心。开发商更新了这个区,创建了一个集住房、办公室、休闲区和激动人心的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街区。

1)艺术引领城市更新:

海港城拥有挪威最大的私人当代艺术博物馆-阿斯特鲁普查恩利博物馆以及开放式的公共建筑。紧邻博物馆的小型公园既是动态的小型艺术展览的地点,也是公共活动空间。老厂房仓库被改为运动活动中心,如自行车道、健身场所、滑板公园等。

奥斯陆海港城的各类公共空间

2)丰富的城市交往空间:打造人性化的开放空间。

3)功能的混合利用。强调功能混合,形成了一个人气非常集聚的区域。包含了平面混合和竖向混合。

4)精细化的建筑管控:延续老城肌理,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JUPDI,由朱盼根据现场报告整理,王颖审校。经本人审阅,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郑德高: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